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8.77 6.2折 ¥ 79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约翰·汤姆逊 著,颜湘如 译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82466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26913365
上书时间2024-11-02
•汤姆逊1862
2012
14
150
“生番”。也因为当时的历史局限,作者对东方和中国的认知出现一些主观的言论和称谓,比如,认为列强当时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互惠条款”;称台湾省为“福尔摩沙”,郑成功为强盗,太平天国运动为叛军,等等。这些观点言论,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希望读者能够理性地审视。为了保持全书表达的完整性,我们就不作修改,以使读者能够准确掌握汤姆逊真实的思想原貌。
René Viénet
本书系英国著名摄影师、旅行家、地理学家约翰·汤姆逊1862年至1872间游历东南亚和中国的珍贵配图游记,大部分篇章讲述了中国经历。作者用文字记录下独特的异域旅行,用影像直接见证了这段历史。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对中国进行了观察剖析,文笔细腻生动,对晚清中国社会作了全面和较客观的描述,在摄影美学、社会学、历史学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约翰·汤姆逊,英国著名摄影家,地理学家,探险家,生于苏格兰。1862年开始,他开始了历时十年的远东行摄之旅,用影像记录了远东的人、风景和东方文化。被西方摄影界尊为“纪实摄影”的鼻祖之一,在摄影史上是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译者颜湘如,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法文系毕业,为台湾翻译家,有多种译作行销大陆。
约翰•汤姆逊出生的1837年,正是国势如虹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开始的年份,两年后可以实用的银版摄影法和卡罗式摄影法相继面世,摄影技术不断发展提升。他从少年起就学习制造光学仪器,也熟练掌握了拍摄技能。在那个英国国力蓬勃发展、新世界一块块成为日不落帝国版图的“火热年代”,受时代的感召和创业的驱使,他从小就向往着走向异域沿着前辈的足迹去完成自己的事业。汤姆逊为自己的事业准备了四个武器:独到的眼力,坚强的意志,精湛的手艺和健壮的体格。
汤姆逊使用的是这个时期通行的湿版摄影法,把碘化钾溶于火胶棉后涂在作为底片的玻璃上,未干之时立即拍照。它兼具银版和卡罗式摄影法的长处,玻璃底片既可以洗出层次繁复、真实清晰的相片,又方便多次冲洗。这在当时已经很“先进”的摄影法,在今天仍然是真相吓人的。因为不仅相机很大,更作妖的是还要携带体积巨大的附属设备,等于要带一个小实验室,用于现场调配化学物料制作底片。它的摄影方式请参照下图,摄影师后面就是个简易实验室。汤姆逊在东亚的十年摄影行程中,在陆上随时都要雇用一批车马和车夫,在水上则常要雇两艘,以保障后勤支持,是一个蔚为大观的团队。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我们这本书的“照片”似乎与一般的照片很不一样。这是因为这本书在1875年印行时,一般的印刷术还不能直接将相片印制出来,所以先要交由木刻工转化成木刻版画,才能印成书页。这样,原来的相片等于被再次创作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品。我们这次出版时,尽管可以用汤姆逊的底片洗出照片来使用,但我们还是选择了延续该书英文原版时的这个工艺插图。这个技术障碍在19世纪中叶可能是本书的一道瑕疵,而在今天,却成了一个特别的优点。木刻版画特有的细细木纹线和浓淡婉转的阴影,让书中的每一幅图都成了一帧具有特殊美感的艺术品。其特殊触感请参看下面这幅照片。
出版前言
序言
章
马六甲海峡
荷兰人在苏门答腊亚齐的军事行动
槟榔屿的山丘、植物与花果
克令人、槟榔人、马来人与中国人
中国人的职业
海外的华人
早期葡萄牙人的后裔
殷勤款待
舞会上的一条蛇
第二章
造访吉打
米登失踪
拉惹的花园
威士利省
甘蔗与木薯的栽种
农工
逃离虎口
野人
威士利省探险记
第三章
中国行会,其组织与影响
移居海外的中国人
请求解除女性移民的限制
霹雳的动乱
中国人的锡矿业
马六甲
新加坡
其商业与人民
制作鳄鱼标本
驯马师
中国窃贼
内陆风景
外侨宅第
消遣娱乐
丛林的一夜
铸造黄铜器
树人
第四章
暹罗
湄南河
曼谷
佛寺
国王,护教者
传教团体
佛教僧侣
住在小室内的僧人
国王造访佛寺
弃尸场
中国投机者投资一具死尸
库姆纳隆哥
征求发明家
为国王拍摄肖像
国王叙述剃度仪式
国王的请求
审案方式
赌博
水上人家
大城之旅
溪流生活
游访碧汶里府
第五章
柬埔寨探险之旅
挽巴功河
原野失火
一个外国水手
丛林河流的美景
水鸟
喀宾
库特向府长编的故事
森林里一场暴风雨
柬埔寨废墟
其宏伟壮观
暹粒
吴哥窟
其象征意义
浅浮雕与碑文
七头蛇
古都金边
柬埔寨国王
宫廷餐宴
全猪
由陆路到唝呠
海盗
穆罕默德的故事
化石船
沿暹罗湾北行之旅
第六章
西贡与其港口
市区
外侨小区
华人区堤岸
河居
交趾支那人的风俗习惯
中国商人
交趾支那村落秀关
巫师
墓园
佩楚斯基
第七章
香港
该岛的描述
维多利亚城
其现况
外国人与当地人
市场
香港艺术家
酒馆
太平山
生活消费
一个奇怪的冒险家
一个摩门传教士
第八章
香港的蛇
台风
北江的一趟冒险之旅
佛山
飞来寺
盲仔峡
急流
阿昆的野心
观音洞
收割
搭小舟从三水到佛山
广州
叶名琛总督祠
制茶厂
假茶
制茶
沙面
品茶
第九章
广州
其概观
其居民
街道
店铺
交易方式
招牌
工作与工资
柳桥
两广总督瑞麟
帮派械斗
客家人
神秘药丸
穷人住家
罗汉堂
出家人的修道生活
在一艘中国帆船上
第十章
中国的慈善机构
澳门
市区景观
其居民
汕头
外侨居住区
潮州府
汕头的画扇师傅
雕塑者
中国艺术
村庄械斗
厦门
本地人聚居区
穷人住居
杀婴
肥料池
骨骸瓮
厘金
浪漫的景致
鼓浪屿
外侨居留区
第十一章
打狗港
楠梓街
航海的困顿
台湾府
道台
衙门
政府如何打消国债
1661年的荷兰人
林荫小径
传教士的医疗站
内地的旅程
古运河
崎岖的土地
客家垦荒者
拔马
平埔番村落
木栅山谷
“福尔摩沙岛”之名
长途跋涉
中央山脉
竹桥
匏仔寮村
诊疗中的医生
甲仙埔村
酒宴
茅屋内部
平埔族住所
狂野的舞蹈
生番的猎场
荖浓村
六龟里村
回程
第十二章
福尔摩沙的日本人
入侵原因
闽江
福州船政局
中国炮船
福州府城与大桥
坟场
其居民
乞丐
小偷
痲疯病人
鼓山寺
跪牛
隐士
白岭园
上溯闽江
水口
内地的一处茶园
郑船长夫妻
延平城(今南平)
祭祀死者
拍摄延平急流
一艘当地的渡船
第十三章
中国海的轮船交通
尾随台风
上海——简述其早期历史
日本的侵扰
上海租界
徐保禄或徐光启
上海县城
宁波当地官兵
雪窦山
山区
杜鹃
雪窦寺
千丈岩
佛教僧人
扬子江
汉口
扬子江上游
宜昌
三峡
著名险滩青滩
神秘的山中灯火
危险的意外
夔府
回程
九江
南京,南京兵工厂
曾国藩逝世
中国人的迷信
第十四章
芝罘(今烟台)
租界
黄河
蚕丝
丝制品
大沽炮台
北河
中国的进步
直隶洪水
其影响
天津
仁爱会仁慈堂
人民的情况
一场午夜暴风雨
通州
北京
京城的满人区与汉人区
其道路、商店与人民
外国人开的旅馆
寺庙与住家建筑
总理衙门
恭亲王与大清帝国的大臣
科举考试
孔庙
观象台
中国古代仪器
杨氏宅邸
妇女的习性
北京景泰蓝工艺
圆明园
卓著的纪念塔
一支中国军队
李鸿章
忠善客栈
万里长城
明十三陵
本书系英国著名摄影师、旅行家、地理学家约翰·汤姆逊1862年至1872间游历东南亚和中国的珍贵配图游记,大部分篇章讲述了中国经历。作者用文字记录下独特的异域旅行,用影像直接见证了这段历史。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对中国进行了观察剖析,文笔细腻生动,对晚清中国社会作了全面和较客观的描述,在摄影美学、社会学、历史学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约翰·汤姆逊,英国著名摄影家,地理学家,探险家,生于苏格兰。1862年开始,他开始了历时十年的远东行摄之旅,用影像记录了远东的人、风景和东方文化。被西方摄影界尊为“纪实摄影”的鼻祖之一,在摄影史上是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译者颜湘如,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法文系毕业,为台湾翻译家,有多种译作行销大陆。
约翰•汤姆逊出生的1837年,正是国势如虹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开始的年份,两年后可以实用的银版摄影法和卡罗式摄影法相继面世,摄影技术不断发展提升。他从少年起就学习制造光学仪器,也熟练掌握了拍摄技能。在那个英国国力蓬勃发展、新世界一块块成为日不落帝国版图的“火热年代”,受时代的感召和创业的驱使,他从小就向往着走向异域沿着前辈的足迹去完成自己的事业。汤姆逊为自己的事业准备了四个武器:独到的眼力,坚强的意志,精湛的手艺和健壮的体格。
汤姆逊使用的是这个时期通行的湿版摄影法,把碘化钾溶于火胶棉后涂在作为底片的玻璃上,未干之时立即拍照。它兼具银版和卡罗式摄影法的长处,玻璃底片既可以洗出层次繁复、真实清晰的相片,又方便多次冲洗。这在当时已经很“先进”的摄影法,在今天仍然是真相吓人的。因为不仅相机很大,更作妖的是还要携带体积巨大的附属设备,等于要带一个小实验室,用于现场调配化学物料制作底片。它的摄影方式请参照下图,摄影师后面就是个简易实验室。汤姆逊在东亚的十年摄影行程中,在陆上随时都要雇用一批车马和车夫,在水上则常要雇两艘,以保障后勤支持,是一个蔚为大观的团队。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我们这本书的“照片”似乎与一般的照片很不一样。这是因为这本书在1875年印行时,一般的印刷术还不能直接将相片印制出来,所以先要交由木刻工转化成木刻版画,才能印成书页。这样,原来的相片等于被再次创作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品。我们这次出版时,尽管可以用汤姆逊的底片洗出照片来使用,但我们还是选择了延续该书英文原版时的这个工艺插图。这个技术障碍在19世纪中叶可能是本书的一道瑕疵,而在今天,却成了一个特别的优点。木刻版画特有的细细木纹线和浓淡婉转的阴影,让书中的每一幅图都成了一帧具有特殊美感的艺术品。其特殊触感请参看下面这幅照片。
定居异乡的中国人,无论就个人的生存或团体的凝聚力而言,几乎都少不了行会与帮会。若非如此,我们在马六甲海峡的殖民地又何必容忍这类的组织存在?因为这些组织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当地的乱源,令政府十分头痛。中国人自认为创立这些组织是为了说明同胞在商业界团结一致,并且在政治上共同对抗官方的权威,必要的话,甚至可以挑战我们的法律。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这些行会用来规范会员所订定的教条,有一些确实体现了的道德标准,但也有部分极不可取,以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知道,我们的官员——无论是在马六甲海峡还是中国——在查案时为何屡屡受挫。“会中兄弟若行凶杀人或抢劫,不得予以告发,但亦不得协助其逃亡或阻止执法官员将其逮捕。”我们再看看另一个类似的规定:“假如犯错或违法,必须到行会中接受惩罚,而非向官方投案。”从以上两个实例,我们可以约略窥见中国帮会包庇罪犯、阻挠执法的企图。根据我这十年来的经验,我相信在上述条教规的规范下,中国帮会的会众即使上了法庭,显然也不得揭露会中兄弟犯罪的事实。此外,由于中国人认为替朋友作伪证是一种讲义气的表现,再加上在我们的法庭上作伪证又没有刑求拷问之虞——刑罚向来是中国人的逼供利器——他们更能肆无忌惮地说谎。这个的帮会便是藉此包庇会众的罪行,也让中国人出庭作证的证词变得毫无意义。
在大清帝国的每个省份,都有士绅之流结合起来对抗专制政府的欺压,中下阶级也会组成帮派与行会以制衡地方官员与士绅的权力,并增进自身的商业与社会利益,而以上所提的帮会便与这些组织十分类似。无论多么贫穷的中国人,都相信自己的国家、政府与人民要比其他的国家、政府与人民优越许多,因此当他们移民到异乡,便会立刻与同胞正式结盟,来抵制他们打心里视为野蛮残暴的法律与习俗。他们不相信有所谓自由、纯正的行政体制。或许,即使他们在英国殖民地或美国待上数年后,仍无法摆脱这种感觉,甚至仍深信自己在国外的成就都得归功于某个强有力的帮派或行会的保护与影响。
1872年对新加坡造成威胁的动乱,罪魁祸首其实就是这类组织。因为每个帮派都会雇用不少“打手”,而那次事件中主要的暴徒也正是这些“打手”。
这几起暴动的导火线是因为新加坡首度执行一条用来规范沿街叫卖的小贩的新法令,而中国人却认为小贩受到压迫。在新加坡与其他东方国家的华人社会里,这些小贩即使不是清白单纯至少也很有用,如今他们的生计前景受到剥夺,自然感到委屈,有些人甚至起而对抗警察粗暴的取缔行为。在城内的许多地区,小贩的问题都由打手接手。关于这些打手,居留新加坡多年的一位中国老绅士“黄埔先生”如此描述道:“他们以掠夺侵占维生,并时时寻隙以便施展身手。每个帮会一定都有很多打手,但我无法确定究竟有多少。我想付钱给他们的应该是帮会和妓院。他们是正式雇用的打手,每个月的酬劳很高。一遇上动乱,这些人就会成群结队出去强取豪夺,至于是不是听命于首领,我不敢说,也许是他们自作主张也不一定。”我从这份报告的内容推测,目前这样的人很多,所以才会被逐出华南的汕头一带。我在前一部著作中,已经提到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动乱情况,以及现任两广总督瑞麟为了恢复秩序所采取的强硬手段。但有一些目无法纪的流氓逃过了瑞麟的惩治,来到新加坡与其他英国属地定居,并在行会羽翼的保护下,经常可以找到抢劫甚至杀人等高报酬的工作。
打手在英国殖民地能有机会逞凶斗狠,而且机会甚至比在他们那个腐败政府统治下治安混乱的国家还要多,这点乍看之下似乎很奇怪,但任何到过中国并能以客观态度观察的人,想必都会同意我的看法:这些“蛮族”统治者无论在其他方面多么落后,只要当他们不嫌麻烦(除非是民众暴动),还是很懂得如何以强硬作风对付并镇压盗匪。正因为如此,当地的不肖之徒常常被迫移居到律法较为宽松的地方寻求庇护。中国的治安得以维护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人对父母亲有一种盲目的尊敬。倘若儿子犯罪潜逃,双亲必须代他受罪。这条法令即使在外国实施,对移民也没有影响,因为他们的妻子和双亲几乎都不在身边。光凭这一点——也就是说没有中国人所重视的家族关系的牵绊——也难怪我们的殖民政府在惩治这些人的罪行与恶习时,会遭遇这么大的困难。此外别忘了还有一点:一个中国恶棍若在中国城市里欺负自己的乡亲,可能很快就会被治罪(除非他能贿赂官员脱罪),可是若在新加坡这样的城市里,却反而会得到同胞的帮助与支持。因为他在这里欺负的是外族人,他所要的逃避的只不过是“洋鬼子”官员的制裁,而中国人向来是随时随地都很乐意和这些官员作对的。
中国移民之中有少数人娶了马来女子,从此定居马六甲海峡,但大多数仍是单身。万一有人无法完成返乡的心愿,客死他乡,他的朋友便会用尽死者的积蓄,将他的遗体运回中国,让他得以和祖先们合葬。因此,我们会发现生者与死者在海峡殖民地与华疆南部省份之间,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来自广东省的中国劳工
当然,我们应该可以在条约中加上一些条款来改变这一切,进而改善我们热带殖民地上中国移民的社交状况与品德。在中国某些地区,妇女人数远比男人多,因此仍有许多小女孩成为父母亲的牺牲品。
当地的人口贩子每年会从过多的妇女人口当中拐骗一小部分人,用几块钱的代价买下她们,再偷偷把她们载运到中国人群集的外国港口,关在鸦片烟馆或妓院里,逼她们卖淫数年为自己赎身。这种卑劣的人口买卖行为,就跟中国人的一切行为一样,早已组织化,并受到各港口所成立的帮会保护。我深信只要中国政府同意,再加上基督教国家的法令所能带给劳工的安全感与未来荣景,那些通常会把妻子家人留在中国家乡的苦力们,一定很乐意带着家人一起离开。此外,也应该鼓励妇女自由移民,其实中国妇女不仅是绝佳的家仆,也是农田里的好帮手,而且她们也会很快在男性同胞当中找到勤奋的伴侣。这项计划还能同时抑止中国境内移民潮兴盛的地区不再滥杀女婴。
先前,我已经提到过中国帮会在霹雳的斗殴事件。霹雳是马来西亚的一州,位于吉打南方,其海岸线与威士利省交接。当地的锡矿久享盛名,也吸引了许多中国人前来采矿。因此,拥有这些矿场的中国人似乎便自以为财大势大,可以为所欲为,而不把当地政府放在眼里。
近日来的一连串动乱,首先是发生在拉鲁矿场的一条小溪边。有一个中国帮会自作主张将溪流改道,致使下游矿场无法利用溪水淘洗锡矿。受害的行会向霹雳官方告发,但是曼特里(Muntrie)——比拉惹低一级的统治者——既无法仲裁调停,也无法以武力摆平争端,于是这些中国人便将他驱逐出境,自行以武器火并来解决问题。
我国所签订的合约中,除了要求自身的商业利益之外,还承诺在内乱事件中保护霹雳的苏丹和拉鲁的曼特里。因此,现任海峡殖民地的总督安德鲁·克拉克(Andrew Clarke)爵士便采取行动,以求恢复暴动省份的秩序,其中有一个参与争斗的帮派被对手逐出省区,而暂时以打家劫舍度日。后,当地终于恢复平静,也插上了英国国旗,直接受英国保护。双方并签订临时条约,由一名派驻当地的英国军官与拉鲁的曼特里共同治理地方。这一切结果似乎颇为圆满,但愿海峡总督采取的果决手段,能获得英国政府的认同与肯定,镇压打劫与暴动对贸易毕竟还是很重要,而且本地生产并由我国在槟榔屿的商人经手的金属矿财富,也值得坚守。霹雳州沿岸约五英里宽的狭长地带,如今已割让给我方政府,想及威士利省有大量外国资金与机器投入蔗糖的生产,真希望那种荣景也能在此出现。
霹雳州的锡矿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但引进现代化的采矿设备却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近从《槟城官报》(Penang Gazette)的一位作家口中,约略得知了中国人采矿的方式。当华人开始探勘金属矿时,他们会先在椰子壳内装入半满的泥土,用水淘洗过后,假如残余的金属渣体积相当于两根手指大小,他们就会认定这个矿场值得开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