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则天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武则天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武则天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武则天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武则天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武则天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武则天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45.52 4.2折 108 全新

库存122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宪实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21272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08元

货号29304152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为了绝唱?在本书中,作者用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真实的武则天。



商品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为了绝唱?在本书中,作者用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真实的武则天。



作者简介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隋唐历史、敦煌吐鲁番学。出版专著有《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齐鲁书社,2004)、《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中华书局,2017)。2005年始,与荣新江、李肖等先生一起整理新获吐鲁番出土文书,2008年出版《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在《历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2006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和《唐高宗的真相》等,曾与阿城一起担任大型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的编剧。



目录

导 论 传统史学、新史学和公共史学的“三国鼎立”/001


 


章 武则天的出生地与故乡/015


节 背景回顾/015


第二节 汪篯先生的观点/019


第三节 出生地与故乡/026


第四节 武则天的家世/032


 


第二章 武则天初入宫/037


节 现有史书的记载/037


第二节 唐太宗的才人们/039


第三节 武士彟的唐朝历官/046


第四节 武士彟之死/054


 


第三章 李君羡案件/063


节 李君羡案件/064


第二节 再度解释/071


第三节 三度解释/089


 


第四章 永徽时期的政治/099


节 “永徽政治”问题的提出/100


第二节 永徽政治的实相/106


第三节 永徽政治的特质/117


 


第五章 吴王李恪之死/128


节 《李恪墓志》/129


第二节 李恪之死/131


第三节 李恪谋反动机/135


第四节 唐高宗的作用/142


 


第六章 高宗功臣李义府/149


节 “废王立武”的功臣/149


第二节 得志便猖狂/160


第三节 牵连武则天/166


 


第七章 李勣与“废王立武”/174


节 前人研究回顾/174


第二节 “旧臣”李勣/179


第三节 高宗的东宫旧部/191


 


第八章 小公主之死/201


节 从简至繁的记录变迁/201


第二节 苦肉计的风险/206


第三节 王皇后的危机/208


第四节 公主之死的作用/211


第五节 “厌胜”事件是废后的导火索/213


第六节 《讨武瞾檄》不言公主之死/217


第七节 公主之死与婴儿夭折/219


 


第九章 “北门学士”及其历史书写/223


节 作为翰林院前史的“北门学士”/223


第二节 作为武则天夺权手段的“北门学士”/229


第三节 “北门学士”产生的时间及其职能/235


第四节 北门学士的结局/242


 


第十章 高宗、武则天并称“二圣”之说/251


节 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252


第二节 “二圣”之称的使用范围/258


第三节 石刻史料的强大证据/265


第四节 家礼及其使用范围/273


第五节 后高宗时代的“二圣”之称/279


第六节 皇后武则天上表唐高宗/282


 


第十一章 从《上官婉儿墓志》看上官仪之死/288


节 上官仪的历官/289


第二节 上官仪与“废王立武”/297


第三节 上官仪与废后风波/305


 


第十二章 武则天的太后称制/316


节 高宗遗诏/317


第二节 天后摄政计划/324


第三节 新的选择/332


 


第十三章 武则天从加尊号到称帝/343


节 皇帝的两种尊号/344


第二节 武则天的政治发明/349


第三节 尊号体现政治理念/356


 


第十四章 武则天的舆论营造/361


节 武则天与佛教/362


第二节 武则天与祯祥/366


第三节 女身问题/378


 


第十五章 武则天称帝/385


节 性别史视角/386


第二节 阶级基础/394


第三节 制度史的解释/401


第四节 武则天称帝是政治事件/407


 


第十六章 武则天时期的祥瑞/420


节 唐朝祥瑞制度/420


第二节 武则天时期的“祥瑞”/442


第三节 祥瑞与地方政治/476


 


第十七章 武则天的“内宠”问题/493


节 “内宠”的称谓/494


第二节 薛怀义/499


第三节 “二张”/507


第四节 女皇的健康神话/513


 


第十八章 武周魏王武承嗣事迹/519


节 《武承嗣墓志》/520


第二节 历官/523


第三节 未入墓志的事迹/531


 


第十九章 武周政权的短命及其症结/538


节 称帝时的继承人安排/539


第二节 武承嗣的努力/542


第三节 间歇期/548


第四节 确立继承人/555


第五节 短命武周的症结/560


 


第二十章 归葬乾陵/565


节  问题的提出/565


第二节 皇帝、皇后合葬的传统/570


第三节 神龙政变之后的政治局势/575


第四节 武则天的评价与政治分野/584


 


第二十一章 武则天著述考/592


节 书目/592


第二节 编者/597


第三节 意义/604


 


附 论 关于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612


节 《李武集团》论文内容概述/612


第二节 《李武集团》一文在陈寅恪唐史研究中的位置/619 


第三节  后续发展与讨论/632


小 结/639


 


后记/642



内容摘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为了绝唱?在本书中,作者用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真实的武则天。



主编推荐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隋唐历史、敦煌吐鲁番学。出版专著有《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齐鲁书社,2004)、《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出土文献与中古史研究》(中华书局,2017)。2005年始,与荣新江、李肖等先生一起整理新获吐鲁番出土文书,2008年出版《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在《历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2006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和《唐高宗的真相》等,曾与阿城一起担任大型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的编剧。



精彩内容

 

  历史学是实证科学,在证据不充分的前提下,言人人殊是很正 常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如此争论突显了史学研究的相对性, 这种印象过于深刻,很容易导致任人打扮的说法,从而否定了 史学的科学性。证据多元是证据不充分的一种状况,证据信息不确 定,是不充分的另一种状况,如此条件下,研究者的主观选择空间 扩大,至少表面看上去比较随意。历史证据学,属于史学研究法的 范畴,在相对的证据面前,如何保持客观冷静的观察,认真面对不 同的证据显然是重要方面。武则天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历史人物, 关于她的出生地和故乡问题,就是一个很生动的历史证据学案例, 认真讨论,不无益处。

 

节 背景回顾

 

 

  郭沫若先生有关武则天出生地的意见,首先是在《人民文学》 1960年第2期上发表的话剧剧本《武则天》中做了表达,利用剧中人之口宣布武则天是出生在“巴蜀的剑阁附近”,“巴蜀才是我的故 乡”。剧本的附注,郭老注释道:“武后的父亲曾为利州都督,武后 即生于广元县。”引发争论之后,郭老在1961年5月28日《光明日 报》发表《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a,更系统地阐述了武则天出 生广元说。

  关于武则天的研究,重点其实是整体评价问题,具体到武则天 的出生地,多属于武则天研究中的一个小分支而已。在郭老文章 之前,与这个题目相关的研究文献大约只有一则:王家祐《广元皇 泽寺及其石刻》b。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武则天的研究上,陈 寅恪、胡如雷、吴泽、翦伯赞、吴晗、缪钺都有文章发表,这一研 究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上海《文汇报》专门发表《武则天评价 问题综述》c,可见武则天问题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话题热度。

  郭老发表五幕历史剧《武则天》,有利于武则天研究的社会普 及,但武则天出生地问题还不是一个热点。郭老文章之后,有张明 美等《四川广元皇泽寺调查记》d,可以看作是延续郭老观点的一 个学术思考。根据梁永元先生的文字,这个调查记是受郭老的委托 前往广元实地考察的结果e。吴晗发表《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 涉及武则天是否出生广元问题,他认为武则天出生在四川是不大可

 

 

 

a 收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02— 509页。

b  王家祐:《广元皇泽寺及其石刻》,《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1期。

c  《武则天评价问题综述》,上海《文汇报》,1961年9月10日。

d  张明奕等:《四川广元皇泽寺调查记》,《考古杂志》1960年第7期。

e  梁永元:《武则天正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第401页。

 

 

能的a。陈振《也谈武则天的出生与出身》b,不同意郭老看法。5 月,郭老发表《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反对陈振看法,系统阐 述自己的观点。于是,武则天出生地问题很快成为一个热点。支持 和反对的意见纷纷出现,立刻形成讨论热潮。

  敬堂《武则天不生于广元的证据》c,对郭老的文章,可以 说是完全针锋相对。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两个问题》d,也是 反对郭老的观点。郭老的战友似乎更多,钟华荣《黄泽寺与武则 天》e,杨山等《在武则天的故乡》f,《在武则天祠庙周围》g等皆 可以看作是郭老的战友。董家遵《武则天父亲两任利州都督》h, 帮助郭老论证,力图补上郭老论证的漏洞。敬堂发表《有关武则天 的两件资料(攀龙台碑与则天母墓碑文并序)》i,对郭老继续表示 不同意见。

  1962年9月26日,郭老再次上阵,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关 于武则天的两个问题》j,把武则天研究尤其是出生地问题进一步 推向高潮。两个问题分别是“谁杀死了李贤”,“武则天的生年有问 题”。罗元贞发表《武则天的籍贯和出生地》k,继续否定广元说。

 

a  吴晗:《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新建设》,1961年1月。

b  陈振:《也谈武则天是否出生与出身》,《光明日报》史学版,1961年5月24日。

c 《天津日报》,1961年9月6日。 d 《山西学术通讯》1961年第2期。 e 《光明日报》,1961年6月10日。 f 《四川日报》,1961年12月3日。 g 《羊城晚报》,1962年4月23日。 h 《羊城晚报》,1962年8月9日。 i 《光明日报》,1962年7月18日。

j 收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10— 517页。

k 《山西大学校刊》,1962年11月8日。

 

 

  向灵发表《广元皇泽寺和武则天》a,支持郭老的说法。而胡守为《关于武则天生年的几段史料札记》b,不同意郭老说法。不过, 60年代初期的讨论热潮没有继续下去,应该是受到政治运动的冲 击,讨论中断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很多话题再续从前。熊克《关于武 则天的生地与生年问题》c,坚持郭老武则天出生地广元说。李端科《也谈武则天的出生地》《再谈武则天的出生地》d,是批评郭老观 点的,认为武则天应该出生在长安。梁永元《武则天出生在广元》, 是郭老观点的积极支持者,载广元市委宣传部《创业》1985年创刊 号。同期发表伊显德《武则天生年生地考辨》,也是同类观点。罗 元贞依然是反方代表,作《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再论则天籍贯与 出生地》e。稍晚一些的论文,在拥护郭老的人群中,可以韩昇先生 为代表,他的《武则天的家世与生年》f,其中第二节《武士彟与杨 氏》、第三节《武则天出生的年代与地点》都与武则天生年有关,全 面赞同郭沫若说法,认为武则天生于广元,时间为贞观二年。

  有关武则天的出生地和生卒年岁,因为证据具有一定的模糊 性和相对性,信息有不充分的一面,所以留下了争论的空间。但在 证据都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证据,如何表达倾向,也不 是没有底线。越是在这样情形下,史学的重要原则越有必要认真坚

 

a 《成都晚报》,1963年4月18日。

b 《中山大学学报》1962年第3期,第95—98页。

c 《南充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第79—83页。

d  《学术月刊》1982年第4期,《学术月刊》1984年第10期。

e  《中国唐史学会会刊》1985年第3期。《山西日报》,1985年4月21日。

f 王文超、赵文润主编:2002·登封·国际武则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则天与 嵩山》,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5—54页。

 

 

持,主观的倾向性越应该接受史学基本原则的约束。证据,如何看 待各种证据,尤其是对立观点的证据,这个史学的核心问题,在这 样的争论中显得十分重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