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原生家庭
  • 超越原生家庭
  • 超越原生家庭
  • 超越原生家庭
  • 超越原生家庭
  • 超越原生家庭
  • 超越原生家庭
  • 超越原生家庭
  • 超越原生家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超越原生家庭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3.85 3.3折 42 全新

库存4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清军 著,竹石文化 出品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7696214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9300481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我们明白,环境塑造人,也能影响人,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人在童年的成长环境中伤痕累累。

我们期待做一个好妈妈,做一个好伴侣,做一个好儿女,可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

“如何更好地成为自己”是关乎幸福的思考,那么,如何在不完满的人生中,获取持久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呢?

有人在迷思,有人在沉沦,也有人在学习、成长和觉醒。

很多成年人,做了妈妈就忘了自己也是一个女人,当了家长就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使劲地去扮演家长的角色,用力过猛,结果却辛苦自己,为难孩子。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给予,所以带给别人的往往是伤害。

古希腊有这样一句哲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和《道德经》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着跨时空的契合。

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是一个人成长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的基础,是成为优秀家长的要诀。

基于咨询工作,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基本规律:早年父母与你的关系,内化成长大后你与自己的关系,进而影响到成年后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包括你与伴侣、孩子的关系。

如果没有专业的干预和自我的成长,这种状况会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成长的核心永远是修炼自己、疗愈创伤、自我成长,做到这些才能与原生家庭和解,与爱人关系和谐,与孩子相处融洽。

看清楚这些,我们就有了清晰的方向,这也是本书的根本立意。我们应该明白:①妈妈的角色是她自己,需要与原生家庭和解;②深入了解中国式家庭关系,通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行为看动机;
③回归自我,持续成长;④婚姻是一场缘遇,在彼此的摩擦和陪伴中成长、修行;⑤用心去读懂孩子,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爱;⑥持续学习,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你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去影响身边的人。

希望你永远不会对爱失望,能保护好自己,还有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某一天,当阳光洒在每个人的头顶上,我们能心生感叹:虽然我们都曾受过伤,但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罗清军

 

 



导语摘要

我们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不幸会传染吗?

“都挺好”的背后,折射出什么家庭关系?

那些“恋母的巨婴”,后都怎么样了……

事实上,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着相似的形成原因。我们大多数的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与家人之间的长久矛盾。本书是心理专家罗清军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精华总结。他将通过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帮助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让每个人都有能力从爱的匮乏状态中成长起来,在关系中重新认识自己、疗愈自己、活出自己。



作者简介

罗清军


国内知名心理专家,中科华希心理服务平台创始人,济南市心理咨询师协会执行会长。从事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十余年,参与心理咨询个案数超过数万例,拥有大量的个案积累和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长期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山东广播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参与了多个地方性心理健康政策文件的起草,长期为司法、部队、教育等系统提供心理服务规划设计与服务实施建议。



目录

第1章  为什么我们总和父母一样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 002


不想长大的背后 // 005


从来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 009


童年的创伤,应该如何治愈 // 013


我们的安全感在哪里 // 017


自卑的孩子总是追逐爱 // 021


 


第2章   我们在家中扮演的角色


处在变化中的家庭关系 // 026


原来家也会伤人 // 030


缺乏边界的关系,走下去是噩梦 // 034


说起隔代养育,我们能做什么 // 038


有毒的夫妻关系 // 040


宽恕是医治夫妻关系破裂的良药 // 043


时时刻刻有意识地去经营 // 047


要为了孩子维系痛苦的婚姻吗 // 050


         


第3章   放弃成为“超人”


认识“妈妈”这个人生角色 // 054


如何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 // 058


顺势而生的时代角色——教练型妈妈 // 061


潜移默化的背后 // 064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 068


什么是密集母职 // 072


 


第4章  谁才是夫妻关系的隐形“杀手”


白头偕老的秘密 // 076


家庭环境真的对孩子有影响吗 // 080


别让感情老化 // 085


改变没有那么难 // 089


改变低质量的亲密关系 // 093


那些“恋母的巨婴”,后都怎么样了 // 096


 


第5章   与孩子建立日常联结


成为“蒲公英儿童” // 100


听说你家宝宝爱模仿 // 103


如何对待不同性格的孩子 // 107


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 // 111


读懂孩子的不同情绪 // 116


读懂孩子的行为密码 // 120


抓住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上) // 124


抓住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下) // 132


 


第6章   你不是天生如此


“都挺好”背后,折射出什么家庭关系 // 140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 144


母爱——有规则,才有自由 // 148


鼓励远比批评有价值 // 151


不幸是会传染的 // 155


 


第7章  信任孩子,才可以改变


母爱无条件,但需有原则 // 160


陪伴是好的童年教育 // 164


父母与孩子一生中的三次别离 // 168


三大沟通技巧,读懂孩子的心 // 173


在失序中认识自己与孩子 // 177


做好情绪管理,让孩子从小就有高情商 // 181


营造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尊重孩子 // 185


请远离“别人家的孩子” // 189


试着做学习型父母 // 193



内容摘要

我们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不幸会传染吗?


“都挺好”的背后,折射出什么家庭关系?


那些“恋母的巨婴”,后都怎么样了……


事实上,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着相似的形成原因。我们大多数的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与家人之间的长久矛盾。本书是心理专家罗清军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精华总结。他将通过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帮助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让每个人都有能力从爱的匮乏状态中成长起来,在关系中重新认识自己、疗愈自己、活出自己。



主编推荐

罗清军

国内知名心理专家,中科华希心理服务平台创始人,济南市心理咨询师协会执行会长。从事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十余年,参与心理咨询个案数超过数万例,拥有大量的个案积累和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长期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山东广播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参与了多个地方性心理健康政策文件的起草,长期为司法、部队、教育等系统提供心理服务规划设计与服务实施建议。



精彩内容

第1章   为什么我们总和父母一样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小小的温暖的港湾——“家”,是孩子的所学校。一个孩子能否快乐成长、能否成才,与他的家庭息息相关。

身为父母,我们都真心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幸福生活,这背后就需要家庭这个温暖港湾的鼎力相助。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做孩子背后有力的后盾呢?

有些家庭很重视言传身教,父母积极主动地为孩子做出榜样示范,让孩子观察和学习。只有用心的陪伴,才能让孩子与父母亲密无间。有的父母很容易情绪失控,一言不合就怒火冲天,蛮横强势,教育效果非常不好。父母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才能让亲子关系和谐融洽。

有的家长牺牲了亲子时间来换取自己的自由时间,家庭成员之间除了吃饭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交流。你是否想过,妈妈和孩子,本该是世界上亲密的关系?有了妈妈的陪伴,孩子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快乐翱翔的。但实际上,有太多的妈妈,以“为你好”为名义,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反而责怪孩子不够听话。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无条件的爱。对父母来说,当孩子做了好事,他们会表扬孩子;当孩子做了错事,他们会批评孩子。但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妈妈对孩子的爱,不是因为“你听从于我”,而是“你值得被爱”。

好的父母是做一个能够随时敞开心扉的容器,包容和接纳孩子的一切,让孩子有一个坚实的后盾,勇敢无畏地做自己,展现自己。如果孩子长大以后唯唯诺诺,成为一个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人,肯定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

好的家庭会给予孩子自由表达感受和想法的机会,父母会耐心、认真地倾听,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建议和指导。而有些与之相反的家庭主要是以惩罚为主,孩子的行为必须以父母的喜好为准绳,父母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父母认为是错的事,孩子就不可以做;父母认为是对的事,孩子就必须完成,否则,孩子将会受到惩罚。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少不了磕磕绊绊,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当孩子受挫时,好的家庭会给予他强大的精神支持,引导他一步步克服困难,比如,如何收拾打碎的杯子、如何交朋友、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而有的父母庭则会选择指责孩子。

我们往往会把原生家庭的痛苦带入到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无形中会期望伴侣给予自己那些从小缺失的关爱,这些关爱被称为“心理营养”。

原生家庭的缺憾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一个能够弥补童年遗憾的伴侣,都能让人慢慢疗愈,渐渐成长。无论是名著中的简·爱,还是2019年热播剧中的苏明玉,都在亲密关系中得到了足够的“心理营养”,内心变得丰盈起来,心灵得到了爱的滋养。

婚姻不仅仅是找个人搭伙过日子,更需要的是彼此滋养,彼此成就,把对方变成更好的人,并且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完善和圆满的家庭环境。

 

小贴士

好的家庭会给予孩子自由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机会,父母会耐心、认真地倾听,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建议和指导。

不想长大的背后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不想长大的自己。我们常常听到身边的人自称“宝宝”“小可爱”,从本质上讲,在中国,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水平还处于婴儿期。

相信你会经常见到这样的家庭:父亲把自己的父母放在位,把孩子放在第二位,把亲人和工作放在第三位,而妻子总是被放在后一位。尤其是当婆媳之间发生争吵时,部分男人们几乎总是会站在自己的母亲这边。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种情况:看上去似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为了占座而变身体育健将。为了争抢一个座位,他们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为什么这些人如此易怒,一个座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巨婴,就是指成年婴儿。他们的身体和年龄是成人,但心理上还处在吃奶的婴儿期。很多看上去处事老练沉稳的人,在情感中依然像个3岁的孩子,身体看起来健壮有力,追求温暖的方式却是笨拙、吃力的。

我们该如何长大?

在情感关系中,我们常常发现自己都像是被困在某个年龄段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不知道真相,别人就更难知道真相。总是做孩子的成人,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他人,不容易展现出成熟的一面。而总是充当老大的孩子,也很难让自己在别人面前展示出自己柔弱、需要被照顾的一面。

生命的成长在于“矫正性”的情感体验,之后,才能真正开始完成人格的整合。

比如下面的这个场景:小孩子心性的丈夫和强势的妻子,发现双方都忘记了接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强势的妻子往往有以下两种选择。

个选择:她会因为无法容忍这种她认为愚蠢的行为而情绪失控。妻子会觉得,连接孩子放学都能忘记的男人,怎么能值得信任呢?还能指望他什么呢?我们回溯到她的童年时期,她的母亲也曾用非常鄙夷的口气和她说过同样的话。孩童时期的她不能选择软弱,因为这样会成为妈妈的累赘;她不能孩子气,因为不想让妈妈承担更多。她不能让这个不被爸爸爱的脆弱女人再受到伤害了,所以虽然还是个孩子,却总期盼着自己迅速长大。

而在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这对她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她不知道,这个男人关心的是享受快乐,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对他来说无趣得很,他是一个有趣的人,在处理这些无趣的事情方面却一筹莫展。可以说,现在的妻子几乎是小时候妈妈的翻版:当自己不得不做很多家务、操持这个家时,“大宝宝”般的丈夫什么都不挂在心上,尽管放心地睡大觉。她心中充满了愤怒。所以她在无意识中重复了妈妈对她使用的方式,试图获得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但这样的方式在另外一个“小男孩式”的男人身上并不适用,她并没有获得想要的反馈,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

天真无邪的“大宝宝”式的男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他的原生家庭中,他总是被父母批评得体无完肤,只有当他呈现自己天真的一面时,才会获得父母的认可,所以他害怕的就是冲突。忘记接孩子之后,他也许早就在内心责怪自己无数次了,所以面对妻子的指责,随便一句话就会让他感到崩溃。妻子的指责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二个选择:意识到自己在重复过去。妻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不断地重复过去,她正在制造另一个痛苦的自己。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受到小时候经历的影响时,尽管当下还是有情绪,但是她可以选择有意识地平复自己,不再将丈夫想象成自己小时候期待的那个父亲,不再把对父亲的不满迁怒到丈夫身上。而是打开内心,看到丈夫的内心也是渴望承担责任的。妻子会鼓励这个不知所措的丈夫,帮助他成长为一个有足够担当的男人。

她可以说:“我对你忘记接孩子放学这件事真的很失望,我甚至想骂你,这样也许会让我一时痛快。但我也知道,你内心已经很自责,你也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你也渴望在我面前做一些负责任、有担当的事情,做一个成功的男人。我们可以一起讨论,怎么做才能更好地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妻子选择了比较符合丈夫内在心理年龄状态的处理方式,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期待要求对方,而是结合两个人的真实情况“因地制宜”。一种深刻的同理心,不仅能理解自己,也做到了理解他人。但是实际上,能够这样做的人太少,这样的事情做起来也太难。



媒体评论

《超越原生家庭》是一本好书,为罗清军点赞。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岳晓东

 

家庭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向读者推荐此书。

——畅销书《直击本质:洞察事物底层逻辑的思考方法》作者 艾菲 

 

本书从不同的视角,结合国情和文化,对家庭治疗进行了独到的诠释。在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二胎家庭等问题上有着清晰的认知,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家庭教育好书。

——著名临床心理治疗专家 寇觉中

 

女性的好状态,是时常觉察到自己当下的感受,是善于发现并运用生活中的资源去丰富自己的内涵。

——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 傅春胜

 

也许原生家庭没有成就更好的你,但罗老师的新书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新机会。

——壹心理创始人 黄伟强

罗清军老师以“关系”为视角,剖析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多个角色,帮助我们从原生家庭中获取能量,在新生家庭中学会成长。我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

——国内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 张久祥

 

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治疗的教科书,理论清晰,案例众多,又带有独立思考。

——幸知在线创始人 潘幸知

 

成长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完美,而是为了更完整。罗老师的书,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从爱的匮乏状态中成长起来,在关系中认识自己、疗愈自己、活出自己,将生命的光彩延续下去。

——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 刘佳

 

好的原生家庭是助力,不好的原生家庭也可以产生动力。每一个天生不凡的人,唯有绽放才是好的感恩。

——豹变IP创始人、豹变商学院院长 张大豆

 

每个人通常都有四种基本心理需求——关系、独立、快乐和自我价值认可,而本书恰好满足了你对上述心理需求的探究过程。读者能从本书中体会到家庭心理治疗的神奇魅力。

——前央视主持人、家庭治疗师 许川

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罗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原生家庭、自我成长和教育孩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剖析。

——微表情心理专家、《极限挑战》特邀心理嘉宾 纪宇

 

读了本书之后,相信你能借此理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还能更好地做自己,做伴侣,做父母。

——资深内容IP孵化人、前互联网巨头企业主编 方够

 

我没吃过糖,以为盐就是糖;我没穿过高跟鞋,以为踮起脚走路就像穿了高跟鞋;我没被爱抚过,以为打和骂就是爱抚;我没有选择的权利,以为他们给的就是我想要的。走出原生家庭,我才认识了真实的世界。

——畅销书《在抑郁这件事上,你并不孤独》作者 所长任有病

 

本书是每位女性的福音,每一节都能帮你与原生家庭更好共处。

——跨境社交新零售先行者、女性社群领袖 吉吉姐

 

这本书立足女性的自我认知和成长,并讨论个体在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中的角色变化,特别难能可贵地给了女性许多启示。

——中科华希心理健康管理(山东)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本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