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5.1 5.9折 ¥ 76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所罗门·马尔卡 著,公维敏 译,我思 出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42855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6元
货号29342207
上书时间2024-11-02
这部独一无二的传记,由踪迹和面孔构成,为我们描绘出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生平与思想。作者所罗门·马尔卡穿梭于时空,寻访列维纳斯的人生踪迹:从他童年时代的立陶宛小城考纳斯,到战前的巴黎,再到纳粹集中营;从达沃斯到鲁汶,从梵蒂冈到特拉维夫;从东方以色列师范学校的走廊,到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从他寂寂无名独自工作,到被全世界所熟知。
交织在列维纳斯人生踪迹之上的重要面孔,都在本书中参与了他的人格写照:挚友莫里斯·布朗肖、让·瓦尔,导师舒沙尼先生;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胡塞尔、海德格尔、罗森茨维格;还有对话者,保罗·利科、雅克·德里达,以及教宗保罗二世等。因此,这本传记也是对20世纪的独特一瞥。它的优长之处是充分挖掘了列维纳斯的犹太特征,又如实展示了他在哲学家身份和犹太身份之间所取得的平衡。这是理解列维纳斯的关键。
这部独一无二的传记,由踪迹和面孔构成,为我们描绘出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生平与思想。作者所罗门·马尔卡穿梭于时空,寻访列维纳斯的人生踪迹:从他童年时代的立陶宛小城考纳斯,到战前的巴黎,再到纳粹集中营;从达沃斯到鲁汶,从梵蒂冈到特拉维夫;从东方以色列师范学校的走廊,到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从他寂寂无名独自工作,到被全世界所熟知。
交织在列维纳斯人生踪迹之上的重要面孔,都在本书中参与了他的人格写照:挚友莫里斯·布朗肖、让·瓦尔,导师舒沙尼先生;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胡塞尔、海德格尔、罗森茨维格;还有对话者,保罗·利科、雅克·德里达,以及教宗保罗二世等。因此,这本传记也是对20世纪的独特一瞥。它的优长之处是充分挖掘了列维纳斯的犹太特征,又如实展示了他在哲学家身份和犹太身份之间所取得的平衡。这是理解列维纳斯的关键。
所罗门·马尔卡(Salomon Malka),法国作家、记者,RCJ电台的编辑,犹太思想史学者,曾长期师从列维纳斯学习哲学和犹太经典,著有《阅读列维纳斯》(Lire Lévinas)、《舒沙尼先生》(Monsieur Chouchani)等书。
离去
引言
开端
部 地点
一 考纳斯
二 斯特拉斯堡
喂?
三 弗莱堡
四 巴黎
五 被俘
痕迹
六 在东方以色列师范学校的那些年
七 拉希课程
八《塔木德》课程
一次会面
第二部 面孔
一 摆渡者与流星
二 坏天才
三 副本和反面
可以说
四 远与近
五 档案管理员与先驱们
六 贵族与主教
微光
七 仪式与世界
八 蒙田和拉博埃西
九 果戈理的《鼻子》
十 承认
十一 列维纳斯在耶路撒冷
赎罪日
致谢
参考文献
这部独一无二的传记,由踪迹和面孔构成,为我们描绘出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生平与思想。作者所罗门·马尔卡穿梭于时空,寻访列维纳斯的人生踪迹:从他童年时代的立陶宛小城考纳斯,到战前的巴黎,再到纳粹集中营;从达沃斯到鲁汶,从梵蒂冈到特拉维夫;从东方以色列师范学校的走廊,到索邦大学的阶梯教室;从他寂寂无名独自工作,到被全世界所熟知。
交织在列维纳斯人生踪迹之上的重要面孔,都在本书中参与了他的人格写照:挚友莫里斯·布朗肖、让·瓦尔,导师舒沙尼先生;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胡塞尔、海德格尔、罗森茨维格;还有对话者,保罗·利科、雅克·德里达,以及教宗保罗二世等。因此,这本传记也是对20世纪的独特一瞥。它的优长之处是充分挖掘了列维纳斯的犹太特征,又如实展示了他在哲学家身份和犹太身份之间所取得的平衡。这是理解列维纳斯的关键。
所罗门·马尔卡(Salomon Malka),法国作家、记者,RCJ电台的编辑,犹太思想史学者,曾长期师从列维纳斯学习哲学和犹太经典,著有《阅读列维纳斯》(Lire Lévinas)、《舒沙尼先生》(Monsieur Chouchani)等书。
海德格尔在达沃斯
恩斯特·卡西尔是新康德派哲学家,马堡学派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赫尔曼·科恩(Hermann Cohen)的弟子和继承人,刚刚被任命为汉堡大学的校长,是德国迄今为止担任过这种职位的犹太人。他谈了“哲学人类学的基本问题”。而海德格尔本人则刚刚出版了《存在与时间》,他提及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试图着手解决“形而上学基础的任务”。
这两场报告会只是整个会议的一部分,但是这次会议很快就集中在两位哲学家之间的对话和两种思想的对抗上。这两位主角,每一位都表达了自己对对方工作的看法,关于如何解释康德哲学的辩论也在此达到了。
......
“象征着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的优雅教授,与带来全新视野的海德格尔之间的对话仍然是过得去的。卡西尔夫人谈到了他们之间发生的真实场景。如果他们之间有过什么,那我们也没听到过风声。虽然学生们不是圣洁的圣人,但卡瓦耶斯,他是我们中的凯门鳄,也是撰写会议总报告的人,对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作了非常正面的总结。我们许多人,我甚至不得不说,包括我自己,我们觉得更接近卡西尔,但海德格尔,作为某种新鲜的东西,让我们感兴趣。也就是说,论战的声音曾经非常有礼貌。我没有注意到特别的紧张氛围。另外,如果当时真的很紧张,列维纳斯早就应该透露出这种紧张了。”
但是当时的列维纳斯是怎样的呢?在达沃斯研讨会期间,他的表现如何?他是如何处理两位德国哲学家的对抗的呢?在一张记录这段时期的照片中,我们看到,列维纳斯笔直地站着,旁边是胡塞尔的助手奥伊根·芬克( Eugen Fink)和路德维希 ·布尔诺( Ludwig Bulnow),他们的后面,有一座被当作背景的雪山。他面容俊朗,双排扣西服缀有白色口袋,一只手背在后面,另一只手拿着细手杖,这一定是他从莫里斯·布朗肖那里借来的。“我们被这个年轻人吸引,”甘迪亚克说,“因为他的法语。他非常镇定自若,他已经作出选择了。”
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对抗的那天,在大酒店的早晨演讲和用来结束辩论的晚间会议之间的下午,对参与者来说是空闲时间。所有这些与会者散布在俯瞰达沃斯湖的山坡上。一群法国人聚集在伊曼纽尔·列维纳斯周围,列维纳斯向他们讲述了他对《存在与时间》的看法。甘迪亚克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了那天的场景,“我们如何能忘记那个美丽的下午,那时他为一些法国人翻译并评论了《存在与时间》的几页。太阳逐渐融化了伊曼纽尔坐的雪堆,他身着便服,穿着薄底浅口皮鞋,鞋面是橡胶的。当他起身的时候,看上去就像《圣经》中的约伯一样,但此时他没有任何理由质问他的上帝。他正是在一摊污秽上向我们说的‘此在’(être-là)和‘操心’(souci)”。
对于甘迪亚克来说,毫无疑问,列维纳斯当时是这位施瓦本哲学家的狂热信徒:“他以崇高的敬意为我们讲海德格尔,向我们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所有曲折,对这些曲折他早已熟悉。他那时候还没有后来所表现出来的不信任感。”甘迪亚克又急忙补充说,“即使在他生命的尽头,在所有的恐怖发现之后,列维纳斯也没有对海德格尔采取宗派态度。有那样一些人,比如科瓦雷,自从他发现海德格尔在政治上的不光彩之后,就开始贬低他的为人和哲学著作。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代,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毫无保留。”
......
双腿和公共马车夫
在 20世纪 20年代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气氛有点浮夸。人们打着领带,彼此以您相称。一些人甚至带着一根把手上镶银的手杖,以一种卡美洛国王党的样子打扮,也有人纯粹是因为赶时髦这样打扮。在他们当中,有一位哲学和德语专业的学生——莫里斯·布朗肖,一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因此他注定不会任教,而且他更喜欢新闻学。他比列维纳斯大两岁。他还没有写任何东西,但是很引人注目。
很快,两人将建立联系。他们之间的友谊似乎不太可能。一个是俄国移民,爱上了德雷福斯上尉和神父格里高利的法莫里斯·布朗肖和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摄于20年代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时期。照片背面写着“双腿和公共马车夫”。
在这段时期的一张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俩并排站着。布朗肖苍白,修长,庄严呆板。列维纳斯圆墩墩的,笑着,蓬着头发。有人在照片的后面涂鸦,那笔迹既不是列维纳斯的也不是布朗肖的:“双腿和公共马车夫”。可能没有比这更传神的了。
“他一上来就给人一种极其机智的印象。他有一种贵族阶级的思想。在那个时代,与我在政治上相距甚远,他拥护君主制,但我们很快就彼此靠近了。” 列维纳斯就是这样描述他与青年时代的朋友的会面场景的。布朗肖建议他阅读普鲁斯特和瓦莱里。列维纳斯与文学保持着一种传统关系,从他个人的品味和他的参考文献看,无论是俄罗斯文学还是法国文学,列维纳斯所选的都是经典类作品。当他想起文学时,他很容易听到高乃依和拉辛的召唤。正如在谈论绘画时,他想到的是《蒙娜丽莎》。通过布朗肖,他可以读到更多现代作品。如果没有这位斯特拉斯堡的朋友,他会发现并爱上普鲁斯特吗?不太可能。列维纳斯则推荐布朗肖读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向他讲述了自己日后将在德国弗莱堡学习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这一方面,他对布朗肖的影响也将是持久的。
他们之间的一切都对立,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同时也是智识上的同伴。
我的思想受惠于三个人:海德格尔、布朗肖、列维纳斯。
——雅克·德里达
我真的欣赏并理解了《总体与无限》中所有关于家庭之伟大的页面。……在德里达之前,只有列维纳斯以这种方式谈论了这一点。
——保罗·利科
哲学常常是一种去语境化的思想事业,列维纳斯的哲学则需要重置于他的生命语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失眠、倦怠、逃离、责任、人质,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哲学概念,需要生命的体验去激活。恰如列维纳斯所说,我们不能把接受到的信息与作为必要的对话者的脸分开。所罗门·马尔卡所写的传记为我们呈现出对话者列维纳斯生动的面孔。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这本传记交织着作者对列维纳斯的回忆、对其亲友的访谈、对其生平“地点”的探访……它们构成了列维纳斯的“踪迹”。通过这些“踪迹”,我们既在走近列维纳斯,与此同时,他对于我们又变得更加陌生。我们看到了他既普通又神圣的日常生活,这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思想,又似乎比他的思想离我们更加遥远。通过这些“踪迹”,我们离他既近又远,这恰恰也是列维纳斯所阐述的“亲近”,列维纳斯在其中既是理解的对象,又保留为他者。
——王嘉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孟子曾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于列维纳斯尤其如此:他的哲学与他作为一个犹太人所曾接受的教育、遭受的苦难密不可分。这本传记可以让我们更真切地“知其人”,从而让我们更好地“读其书”、入其思。
——朱刚(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作为哲学家,列维纳斯始终拒绝“所说”的内容与“言说”的行动分离。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言辞,应当得到其行动和生命的见证,否则所有高谈阔论和学问真理,也不过是欺诈的修辞。这本传记吸引我们。它不仅记录了列维纳斯生活的踪迹,也见证了他的哲学。在这个言论思潮泛滥的时代,我们自然迫切关心,那些扣人心弦的论述,能否被说者的行动和生命见证。
——刘文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面对犹太人大屠杀造成的人性困境,从纳粹集中营幸存的列维纳斯提出将伦理学作为“哲学”,在解读犹太经典时,赋予伦理学超越一切宗教概念的神圣性。或许,列维纳斯没能像同行一样受到重视,他显得“太犹太”了;作为犹太人,又被同胞诟病“基督化”。但正是在他总被曲解的话语里,我们看到了爱,“帕斯卡的‘没有贪欲的爱’”。
——张引弘(青年学者)
伟大的心灵,孤独的旅程,思辨的一生。列维纳斯一直是西方文明中的异乡人,他独自思索着艰深的哲学问题。
——公维敏(本书译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