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曾祺经典:文字评鉴寸心知
  • 汪曾祺经典:文字评鉴寸心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汪曾祺经典:文字评鉴寸心知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5.24 3.6折 42.8 全新

库存6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曾祺 著,陈其昌 主编,汪朗 顾问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84962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2.8元

货号29216183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汪曾祺经典》丛书精选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杂文、小说、评论、书信等内容,并配有一些老照片及其书画作品,进一步展现其美文佳作。
  《文字评鉴寸心知》为《汪曾祺经典》丛书之评论集,收录了多篇作者的评论文章,包括对文学创作、作家作品、创作心得,以及书画、曲艺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评论,如《高英培的相声和埃林·彼林的小说》《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人之所以为人—— 读<棋王>笔记》等篇目。形式有文论、艺术随笔、演讲稿、发言纪要、自序、为他人作序等,并配有一些老照片及其书画作品。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代文学大家鲜明的性格,以及其对文学创作所秉持的正确、积极、充满能量的态度。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从小饱受诗书字画熏陶,抗战初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承沈从文,被称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金庸誉之为“中国味”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谐雅兼具,植于一方水土,涵盖人生百态,堪称一部“文化小说”,每一处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生深入透彻的思考。他的娓娓道来,在那个风云巨变的时代是中国文人的别样记录和温柔的心灵抚慰。



目录

代  序 
与友人谈沈从文——给一个中年作家的信 
场在七十六页 
高英培的相声和埃林·彼林的小说 
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在大足县业余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 
关于现阶段的文学——答《当代文艺思潮》编辑部问 
回到现实主义  回到民族传统 
小说技巧常谈 
生活·思想·技巧——在张家口市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漫评《烟壶》 
人之所以为人——读《棋王》笔记 
从哀愁到沉郁——何立伟小说集《小城无故事》序 
一篇好文章 
《汪曾祺自选集》自序 
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语言杂谈 
《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读后 
不要把作家抽象化起来 
长篇小说《玫瑰门》研讨会发言纪要 
边缘的边缘 
读一本新笔记体小说 
愿他多多试验各种招数——毕四海印象 
遥远的阿佤山 
忙中不及作草 
正索解人不得——《夕阳又在西逝》代序 
一种小说——魏志远小说集《我以为你不在乎》序 
书画自娱 
日子就这么过来了——徐卓人小说集《你先去彼岸》代序 
相看两不厌——代序 
关于王蒙 
推荐《孕妇和牛》 
我的世界——《逝水》自序 
沙弥思老虎 
《吃的自由》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代序 
再淡一些——《文牧散文选》序 
平心静气——《布衣文丛》代序 
好人平安——马得及其戏曲人物画 
论精品意识——与友人书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清明》杂志文学座谈会纪要 
代后记 
编后记



内容摘要

  《汪曾祺经典》丛书精选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杂文、小说、评论、书信等内容,并配有一些老照片及其书画作品,进一步展现其美文佳作。
  《文字评鉴寸心知》为《汪曾祺经典》丛书之评论集,收录了多篇作者的评论文章,包括对文学创作、作家作品、创作心得,以及书画、曲艺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评论,如《高英培的相声和埃林·彼林的小说》《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人之所以为人—— 读<棋王>笔记》等篇目。形式有文论、艺术随笔、演讲稿、发言纪要、自序、为他人作序等,并配有一些老照片及其书画作品。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代文学大家鲜明的性格,以及其对文学创作所秉持的正确、积极、充满能量的态度。



主编推荐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从小饱受诗书字画熏陶,抗战初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承沈从文,被称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金庸誉之为“中国味”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谐雅兼具,植于一方水土,涵盖人生百态,堪称一部“文化小说”,每一处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生深入透彻的思考。他的娓娓道来,在那个风云巨变的时代是中国文人的别样记录和温柔的心灵抚慰。



精彩内容

  一篇好文章

  《朱光潜先生二三事》刊在三月二十七日《北京晚报》上。作者耿鉴庭。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耿先生是医生,不是作家,他也没有想把这篇文章写成一个文学作品,他没有一般作家写作时的心理负担,所以能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于人情,有修养。
  这篇文章不求“全”,没有想对朱光潜先生作全面的评述,真正是只写了二三事。一件是耿先生到燕南园找同乡,向朱光潜先生问路,偶尔相识,谈了一些话;一件是在胡先骕先生家,听朱先生和胡先生谈诗,说及朱自清先生家大门的对联;第三件是在北大看到朱光潜先生挨斗;第四件是朱先生来治耳聋,看到一本黄天朋著的《韩愈研究》,在一张薛涛笺上题了一首诗。对这几件事,耿先生并未作评论——只在写朱先生挨斗时,写了他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从容神态”,并未对朱先生的为人作理性的概括,说他如何平易近人,如何好学,对朋友如何有情,甚至对朱先生的那首诗也未称赞,只是说:“这可能是他未收入诗稿的一首诗吧!”然而读了使人如与朱先生对晤,神态宛然。文中没有很多感情外露的话,只是在写到朱先生等人挨斗时,说了一句:“我看了以后,认为他们都是上得无双谱的学者,真为他们的健康而担忧。”但是我们觉得文章很有感情。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文章写得很短,短而有内容,写得很淡,淡而有味。从耿先生的文章中得知,朱自清先生的尊人,即《背影》的主人公到抗战时还活着。我小时读《背影》,看到朱先生的父亲写给朱先生的信中说:“…… 唯右膀疼痛,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概大去之期不远矣”(手边无《背影》,原文可能有记错处),以为朱先生的父亲早已作古了。朱先生的父亲活得那样长,令人欣慰。我很希望耿先生能写一篇关于朱先生的父亲的文章。《晚报》发表的散文,有不少好的,我觉得可以精选一本,供读者长期阅读。“一分钟小说”也可以编选成集。

  注释
  原载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九日《北京晚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