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诱惑者日记(克尔凯郭尔作品)
  • 诱惑者日记(克尔凯郭尔作品)
  • 诱惑者日记(克尔凯郭尔作品)
  • 诱惑者日记(克尔凯郭尔作品)
  • 诱惑者日记(克尔凯郭尔作品)
  • 诱惑者日记(克尔凯郭尔作品)
  • 诱惑者日记(克尔凯郭尔作品)
  • 诱惑者日记(克尔凯郭尔作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诱惑者日记(克尔凯郭尔作品)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5.22 5.5折 46 全新

库存10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 著;陈岳辰 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21319491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6元

货号29165155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子摊开着,纸张上文字亲昵,我难抑内心悸动,翻开了他的日记……
他是高明的诱惑者,诱惑手段异于常人。他绝顶聪明、不落俗套,在实施过程中十分克制。他知道如何引诱,却又不沦为狭隘地占有;达到关系的顶点,却在那一刻毫无预兆地抽身离去。他从未说过爱,也不对两人关系做出任何宣示,这关系始终徒有象征,欠缺实质。他追求理想、纯粹、高尚的爱,美的永恒。他说:“我追求的,是两人真正为对方存在的永恒瞬间。”
这是克尔凯郭尔颇具实验意味的虚构小说,采用日记及书信体,基于其自身经历创作而成。近两个世纪之后,它仍是针对“爱”的剖析之作,一部对“爱”这一母题探讨得极为深刻的经典。



作者简介

索伦·克尔凯郭尔(S?ren Kierkegaard,1813—1855)
丹麦哲学家,诗人,基督教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之父”,后现代主义先驱。他可谓19世纪具有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但其观点又处于主流思潮之外,生性浪漫忧郁,是哲学史上偏居一隅的人物。出生于哥本哈根富裕牧师家庭的他,从小体弱,略有畸形,27岁时与心上人订婚又悔婚,至死单身。克尔凯郭尔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专事创作并署以不同笔名。著有《恐惧与颤栗》《致死的疾病》《婚姻的审美效力》《重复》等,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范围甚广,兼具思辨性与文学性。
译者简介:
陈岳辰,台师大翻译研究所毕业,现任专业口笔译者、大学兼任讲师,译作有《诱惑者日记》《死亡之门》《非理性时代:天使微积分》《原罪》等。



目录
《诱惑者日记》无目录

内容摘要

本子摊开着,纸张上文字亲昵,我难抑内心悸动,翻开了他的日记……
他是高明的诱惑者,诱惑手段异于常人。他绝顶聪明、不落俗套,在实施过程中十分克制。他知道如何引诱,却又不沦为狭隘地占有;达到关系的顶点,却在那一刻毫无预兆地抽身离去。他从未说过爱,也不对两人关系做出任何宣示,这关系始终徒有象征,欠缺实质。他追求理想、纯粹、高尚的爱,美的永恒。他说:“我追求的,是两人真正为对方存在的永恒瞬间。”
这是克尔凯郭尔颇具实验意味的虚构小说,采用日记及书信体,基于其自身经历创作而成。近两个世纪之后,它仍是针对“爱”的剖析之作,一部对“爱”这一母题探讨得极为深刻的经典。



主编推荐

索伦·克尔凯郭尔(S?ren Kierkegaard,1813—1855)
丹麦哲学家,诗人,基督教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之父”,后现代主义先驱。他可谓19世纪具有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但其观点又处于主流思潮之外,生性浪漫忧郁,是哲学史上偏居一隅的人物。出生于哥本哈根富裕牧师家庭的他,从小体弱,略有畸形,27岁时与心上人订婚又悔婚,至死单身。克尔凯郭尔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专事创作并署以不同笔名。著有《恐惧与颤栗》《致死的疾病》《婚姻的审美效力》《重复》等,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范围甚广,兼具思辨性与文学性。
译者简介:
陈岳辰,台师大翻译研究所毕业,现任专业口笔译者、大学兼任讲师,译作有《诱惑者日记》《死亡之门》《非理性时代:天使微积分》《原罪》等。



精彩内容

此刻我的内心悸动难抑。为了一窥究竟,我迫不得已在极度焦虑中,急忙抄录下那份潦草的手写笔记。无论当下或事后,我心里除了不安,也充满罪恶感。事情来得意外:他竟然忘记锁上书桌,甚至没有阖紧,里头的东西任我摆布。虽然我安慰自己说我并未拉开抽屉,但这粉饰不了我的行为。原本就打开的一只抽屉里搁着许多纸张,上面压着一本四开大小的笔记,装订精美,白色封面上有他的笔迹,写着随思随笔四。本子确实是开着的,标题确实引人注意,但我明白,撇开这些理由,我仍然抗拒不了诱惑,或许该说根本不想抗拒。<br>
此外,与其说是因为标题醒目,不如说是因为它旁边那些杂物的推波助澜。我轻瞥一眼,散落的纸张上列着亲昵关系,甚至情色场景的描写,旁边还有一些信件草稿。后来我才明白,那些巧妙的文字和漠不关心都经过了心思缜密的算计。这男人实在卑劣狡诈。回想起来,我仿佛化身警探,进入伪造犯的房间调查,翻动抽屉里各种工具时找到笔迹样本:签名、花体字,甚至镜像字等一应俱全。看来他不只精于此道,还陶醉其中无法自拔。<br>
然而我没有警徽,查缉犯罪并非职责所在,本该加倍地意识到自身行为已触犯法律,不过处于那种状况,恐怕多数人都会如我这般心神不宁、瞠目结舌。当下太过震撼,经过一番内在对话后思维才得以挣脱束缚,唤醒疏离的自我。反省得越多,心神越不容易慌乱,就好比查验护照的官员看过形形色色旅客以后,已然见怪不怪。我虽自认心思成熟,起初也难免动摇,我记得当时自己脸色苍白,情绪激荡不已,差点昏过去。万一他忽然回家,目击我将这些东西拿在手中……不知日后我将会遭受多厉害的良心谴责。<br>
标题本身并不令人讶异,一开始我以为是研究手稿的整理汇总。我知道他热衷学术,会做笔记理所当然。然而内容却完全与此无关。那其实是本日记,写得十分仔细。之前交往不深,无法想象此人有何生活点滴值得记录。此刻对他的内心世界有了进一步了解,便明白这标题甚具巧思,与内容完美协调,充分展现出他已真正从美学以及客观的角度理解自我和自身处境。他穷尽心力追求诗意人生,培养挖掘生命趣味的本领,并且不断以诗意的方式重新铸造这些经验。因此,他的日记未必全然合于事实,其中难免掺杂虚构妄想。尽管是事发之后的记录,有时或许是隔了很久之后,但描述却让人觉得栩栩如生,仿佛事情正在眼前上演。以此推测,这本日记应当仅供作者个人享乐,不具其他目的,内容的整体或细节都不像打算要公之于世。<br>
但即使这些文字被人发现,作者也无须过分担心,因为里头人名大半古怪,读者难以确认指涉对象。我推敲之后,认为故事中的名字属实,他可借此确认主角,而旁人只怕会受姓氏误导,不得其门而入。至少就这本日记而言,我的猜想大抵无误,中心人物是我也认识的那位考狄利娅,只不过她的姓氏并非瓦尔。<br>
至于为何日记笔调如此诗意?这不难解释,毕竟作者本身就是诗人性格,而这一诗人性格不够充沛——或者如果你乐意的话,也可以说不够贫乏——从而使得他无法分离意象和现实。作者眼中无处不含诗意,身在诗意的情境是层享受境界,从心灵淬炼出更精纯的诗意则是第二层享受境界。生命就在于追求这种愉悦,除了寻找外在的美感,也耽溺于内在的自我之美。在层境界,他恣意地享受着现实带给他以及他赋予现实的乐趣;一旦进入第二层境界,甚至连自我都蒸发了,他全然沉浸于情境,或者说是剧本的角色中。换句话说,在层里他还需要现实的配合,但在第二层里,即便现实也得屈服于内在的诗意。阶段只是暖场,压轴好戏是第二阶段的澎湃情绪。从日记的文字也可以看出这两个阶段的差异。而他便是通过这种过程,于人生寻找暧昧,自暧昧提取诗意。<br>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外,尚有另一个世界存在,两者如同以纱幕分隔为前后的舞台。隔着那层纱,我们看见蒙眬虚幻的、与现实不同的新天地。许多人的身体出现在前方的现实世界,心灵却飘到后边去。这种意识几乎淡出现实的状态,有时是疾病导致的,我曾误以为自己熟识的这个日记作者便是其中一例。他不属于现实世界,但又与现实世界有着许多关联。他依旧过着现实生活,还颇为活跃,只是在看似投入事业的表象之下,那颗心早已脱离常轨。存在于彼端的事物既非善,也不能说是恶——事到如今我仍不敢对他妄下断言。这人受脑部疾患所害,现实世界的事物对他造成的刺激太轻微,或者太短暂。他并非被现实压垮,或无力承受;不,他的心灵过分坚固,而这种坚固是一种病。一旦现实世界失去重量,无法带来刺激,他的心智就自动抽离。若说他有什么恶,恶即存在于此:每当心灵受到刺激,他都能清楚意识到自己会有何反应。那份自觉便是种罪恶。<br>
虽然我认识这本日记的女主角,但是否有其他女孩受到日记作者的诱惑,我无法肯定,不过就内容来看,恐怕免不了。内容呈现出他的诱惑手段异于常人,这也同样不让我意外,毕竟作者本就绝顶聪明、不落俗套。不过日记中也提到了他在实施过程中十分克制,例如想要的如果只是双方一句寒暄,对方却给得更多,他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接受,对他而言,那句寒暄就是女孩美的瞬间。作者的聪明才智足够让他知道如何引诱女孩,却又不沦为狭隘的占有。我可以想象他引领女孩达到关系的顶点,但在那一刻,他毫无预兆地抽身离去。他从未说过爱,也不对两人关系做出任何宣示,因此事后女孩心情更加苦涩。她就像是跟随女巫跳舞,心情起起落落,纠结于责怪自己,原谅男人,后却又不得不怨他。既然两人之间始终徒有象征,欠缺实质,女孩就只得内心矛盾挣扎,无从得知是真是幻。而且她无法诉苦,既然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自然就什么都不能说。平常人做了梦都还说得出自己梦见什么,但对女孩而言,明明不是梦,想要排遣情绪时,张开嘴巴却想不出说什么才好。她明白这种处境,尽管那情绪恍惚得无人能够掌握,尤其是她自己无论如何都办不到,但感受到的沉重与焦虑再真实不过。<br>
这样的受害者的心路历程十分独特。寻常的不幸女子遭受社会排挤,苦得惨烈,心里无法承受的情绪会转为憎恨,抑或宽恕。但被诱惑的女子则不然,她的外表一如既往,生活没有太大改变,依旧受到旁人敬重。然而她的心灵在本质上终究起了变化,即使她自己也无法解释,其他人更无从推敲。她的生命没有崩溃颠覆,只是思绪转而向内;她对其他人失去感觉,试图找回自我却只是徒劳。就此意义而言,这个男人的生命轨迹则可以说是无法探查的(那双脚竟能不留足迹─这是我对他无限宽广的内心世界好的想象),毕竟未曾有女孩受伤倒在他面前。他太聪明了,不是一般的诱惑者。不过有时候他会模仿普通人,忽然感性到极点。他与考狄利娅的关系复杂微妙,从某些角度看上去,简直是他受到诱惑;事实上,纵使考狄利娅心上有伤,也时不时会生出这样的念头。但同样的,男人没留下脚印,谁也证明不了什么。对他来说,每个女孩都像是一个外在刺激,或者说一片树叶,而他自己则是那根树干,后总是得挥别枯萎的落叶,否则无法重获新生。<br>
他心里如何看待这一切?我的想法是:引人误入歧途者,代表他自己也走在那条路上。此处所指并非外在世界的歧路,而是存于每个人自我之中的。好比有人为登山者带路,结果自己其实也不知道方向,半途逃之夭夭。相较于内在的迷失,我这比喻太过浅薄,因为迷路的旅人能够借由身边景物变化找到方向,迷失于自己内心的人则发觉内在世界狭窄得无处可去,不断绕圈子也找不到出口。<br>



媒体评论

克尔凯郭尔是那个世纪*深奥的思想家。他是一位圣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克尔凯郭尔给予我冲动,胡塞尔给予我眼睛。——马丁·海德格尔

克尔凯郭尔所进行的心理分析极具破坏力,一如尼采所为。——瓦尔特·本雅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