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69.71 4.1折 ¥ 16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英]艾莉莎·马礼逊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5602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28976688
上书时间2024-11-02
2019 年,在大象出版社再版《马礼逊回忆录》之际,我作为主译,对十年前 参与此书翻译的顾钧、梁跃天、张蓉斌、沙培培表示感谢,对台湾苏精教授参与 校稿表示感谢。 更要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香港大学彭仁贤(An? thony Ferguson)馆长、尹耀全馆长,澳门基金会吴志良先生,因为有了他们的鼎 力支持,才有了中国全译本的《马礼逊回忆录》面世。 翻译这本书源于自己研究马礼逊《汉英英汉词典》。 因为需要,常常要从 英文版的《马礼逊回忆录》中摘取段落翻译使用。 2004 年,初看到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顾长声的译本,非常欣喜,然而,使用中发现顾译是节本,因为省略了 大量的原文,为了承接译文甚至有自己写作的部分。 对于做学术的人来说,这 样的译本令人失望。 作为研究马礼逊的学人,我深知这本著作的重要性:它汇 集了马礼逊的日记、书信、报告等,是研究马礼逊及 19 世纪初中国文化对外传 播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极为重要的文献。 为了让国内研究者获得一个可靠 的译本,我提出了完整翻译《马礼逊回忆录》 的想法。 在张西平教授的鼓励 下,我们共同策划了《马礼逊文集》的出版计划,并得到了香港大学图书馆和 澳门基金会的支持。 翻译《马礼逊回忆录》就这样列上了日程。 虽然我们翻译的《 马礼逊回忆录》 在过去十年并不是卖得好的译 本———奇怪也不奇怪的是,学界仍然有人引用顾译本,但是我对我们译本的再 版感到欣慰。 我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大象出版社《马礼逊回忆录》的翻译质量和学术水准。 ,“信”,这是学术翻译的根本原则。 作为学术翻译的《马礼逊回忆 录》,我们不仅在翻译中力求准确理解原文,忠实地将原文翻译为中文,甚至 在翻译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原文的错误,以译注的形式呈现。 我们的“信”,不 仅仅是翻译过程中的“信”,而且是在翻译前都已尽量核对历史事实后达到的 更高层次的“信”。 马礼逊来华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之间政治、贸易冲 突不断。 他作为英方翻译参与了很多事件的处理,作为亲历者,在书中也有一 些站在英方立场的叙述。 例如《马礼逊回忆录》(下)第 211 页提到的“航海者 号”案件,在查阅了相关的历史档案后,增加了译注“关于此事的奏折详见《清 朝外交史料》道光朝第二册第 38—39 页,第 41—44 页,第三册第 1—4 页,亦 可参阅马士《在华东印度公司贸易编年史》第三册第 186—187 页”。 另一个 例子是《马礼逊回忆录》(下)的附录四“伶仃案纪实” (第 282—298 页),这是 从马礼逊视角展示的历史事件,我在译注中标注了中国历史档案馆编的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中,中国地方官员提交的有关此案的奏折及其页码,供 感兴趣的学者深入研究。 马礼逊来华后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行工作,因 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名、中国广州行商名、两广总督名、巡抚名及马礼逊担 任阿美士德使团翻译陪同进京遇到的中国官员名等,在我们翻译的《马礼逊 回忆录》中,都是查阅了相关清史档案或者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后确定的译 名。 这样,做历史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学者,看我们的译本就能立即知道这 件事情和中国历史人物的关系。 即使是一个普通的译名如中译本《马礼逊回 忆录》(上)的第 126 页,“此外有一个满族人亚定(A?tung)做饭和负担粗活”, 为了翻译这个译名,一方面参考了马礼逊的《五车韵府》,查阅了这个注音下 的所有同音汉字列表,另一方面参考了清史档案记录的一条关于马礼逊的 “刻工梁亚发,雇请屈亚昂与其子熙前往澳门卷楼刊书几次”的记载,才确定 可用译名“亚定”这两个字。 可以说,我们的译本无一字无来历。 第二,“全”,这是国内首次完整地翻译出版《马礼逊回忆录》中文版。 翻 译过程中,无一句不译,就连翻译时遇到的硬坎都从不轻易放弃,而是尽可能 地根据上下文揣摩其意,或设法追溯原文的来源。 这样的做法使得译本在“全”之外更进一层,中译本的《马礼逊回忆录》将原文的一些错误、未尽之言、 言外之意,在翻译时根据*研究成果,更正了原文的错误,以译注的形式补 全了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得原文含糊不清的地方更容易理解。 如我们翻译的 中译本《马礼逊回忆录》(下)第 93 页,对于英文版中同一件事情的描述,前后 两次提到用名不一致的情况,通过译注进行说明。 对于原文省略的部分,例如 中译本《马礼逊回忆录》 (上)第 189 页,英文原文只是说“我一直努力给少数 几个人口头灌输宗教的真理。 (后面有 11 个中国人的名字)他们都是严肃认 真地参加的,而且非常投入”。 忠实的翻译,只到这个程度已经没有问题了,但 是我们的译本增加了一个译注:“英文版略去了这些人名,补充如下:葛先生 (Kǒ?sёen?sang);蔡轩( Low?hёen);亚才( A?Tso);曾品( Tsang?pin);亚英( A? ing);黄金(Hwang?chin);蔡运(AYun);亚三(A?sam);董永( Tung?yung);蔡轲 (Tsae?a?fo);容三德(Yong?sam)。 详参苏精《 中国,开门!》,第 209 页。” ( 1: 189)通过这样的译注,更正了英文原文的错误,补充了大量可靠的相关背景信 息,译本的学术性得到了很大提升,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 《马礼逊 回忆录》 (上)共有 193 个脚注,其中原注只有 21 个,其余都是译者增加的脚 注。 《马礼逊回忆录》(下)也有 187 个脚注,也是同样的情况。 作为“信”和“全”的另一体现是,译文尽*可能保留了原书的所有内 容。 比如,不论是在正文还是在后面的附录中,读者都可以读到马礼逊关于清 政府和中国人的解读与描述,并且能够看出这些解读与描述的诸多谬误。 那 些观点只代表那个时代不同民族间的认知,本着忠实原著的原则,这些我们都 保留了下来。 《马礼逊回忆录》的翻译,得到了多方的大力支持。 台湾苏精教授在译本初 稿完成后,两次来北京指导修订译本,他深厚的学术积淀,严谨的治学态度,加之 逐字地审校译稿,使得译稿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因为这一份份沉甸甸的不能 辜负的信任和期待,我们负重前行,用六年的光阴无数次地精雕细琢这部译稿。 虽然这个译本仍不完美,但它是学术良心之作,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2019 年再版之际,谨作此序为记
《马礼逊回忆录》汇集了马礼逊的日记、书信和文件等手稿编纂而成的。该书描述了马礼逊从出生到成长为一名传教士这一过程以及他作为西方派到中国的*位新教传教士为开拓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包括*次将全部圣经翻译成中文、独自编纂了中国*部《华英字典》等。本书的内容大多都为珍贵的*手材料,从另一个视角透视了19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马礼逊回忆录》汇集了马礼逊的日记、书信和文件等手稿编纂而成的。该书描述了马礼逊从出生到成长为一名传教士这一过程以及他作为西方派到中国的*位新教传教士为开拓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包括*次将全部圣经翻译成中文、独自编纂了中国*部《华英字典》等。本书的内容大多都为珍贵的*手材料,从另一个视角透视了19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阶段
从马礼逊出生到进入霍士顿神学院
(译者杨慧玲)
1782—1803
马礼逊的身世—父母—教育—少年性格—转变—早期学习和信仰—少年时的随笔—日志摘抄—随感—健康—结婚的想法—学习初期—威尔森先生对他的影响—母子情深—母亲去世—对牧职的思考和盼望—申请霍士顿神学院—成为一名神学生—去伦敦
第二阶段
进入霍士顿神学院至乘船前往中国
(译者杨慧玲)
1803—1807
1803:进入霍士顿神学院—日记节选—亲人促请他回家—与神学院学友的交往—弗莱彻先生的评价—克鲁尼博士的评价—波德博士的评价—佩恩博士的评价—加入沃博士主持的教会—次布道—日记摘选—信件摘选—偏好传教事工
1804:申请加入伦敦传教会—给父亲的信—到高士坡—致霍士顿神学院委员会的信—信件摘选—被指派去中国—中国传教事业的缘起—与克鲁尼先生的通信—给父亲的信
1805—1806:信件和日记摘选—在伦敦学习—日记和信件摘选
1807:为前往中国做安排—按立为牧师—告别理事会—理事会的《工作指示》《基督徒告诫书》—道别信—前往格雷夫森德—乘船奔赴中国
第三阶段
从登上开往中国的船到建立英华书院
(译者杨慧玲)
1807—1819
途经美国到中国的旅程
1807年1月31日至1807年9月8日
离开伦敦到格雷夫森德—临别布道—给哥哥的信—登船以及到纽约航程概述—日志和信件节选—海峡上的暴风雨—离别英国海岸—大西洋的飓风—援救遇难商船的船员—抵达纽约—在美国时的日志—结识格雷厄姆夫人—从纽约起程—与传教士同伴告别—西格玛的回忆—给哥哥托马斯的信—到广州的旅途—被法国战船追赶—穿越赤道—上帝相助—到达广州—致哈德卡斯特先生的信—致雷纳先生的信—给父亲的信
从他到达广州到结婚及被雇为东印度公司译员
1807年9月7日至1809年2月21日
1807:住在美国商馆—致哈德卡斯特先生的信—致沃牧师的信—致威尔森先生的信—给亲戚的信—伦敦会的报告—给哥哥的信—给S夫人的信—致哈德卡斯特先生的信—致施拉布索尔先生的信—从美国商馆搬出—适应中国习俗以及对此的看法—尝试在英国人中举行礼拜—租住法国商馆
1808—1809:人们对他的关注—与中国人举行礼拜—困窘和患病—去澳门—日志摘选—致沃博士的信—给亲友的信—回到广州,再次前往澳门—英国人企图占领澳门—日志摘选—给S夫人的信—致伦敦会的信—学习汉语—用汉语祷告—在澳门深居简出—米怜博士叙及马礼逊的处境—马礼逊先生的婚姻—被雇为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译员—日记节选—给父亲的信
第三节
从被任命为东印度公司的译员到米怜牧师来澳门
1809—1810
1809:马礼逊先生的特殊处境—对承担世俗责任的评论—米怜《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选登—理事会致马礼逊先生的信—伦敦会1810年的报告—马礼逊先生给理事会的信件摘选—日志摘选—写给岳母的信—给一位纽约友人的信—致施拉布索尔先生的信—私人信件摘选—米怜《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摘选
1810:马礼逊夫人病情开始恶化—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他的中文学习—马礼逊先生面临的危险—个孩子夭折—孩子的葬礼—马礼逊先生的传教工作进展—他的中文译作—《通用汉言之法》的印刷—乔治·斯当东爵士致马礼逊先生的信—私人信件摘选—理事会的公务信件—马礼逊先生的回信—1811年理事会的报告
第四节
1811—1814
1811:《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节选—出版《神道论赎救世总说真本》—马礼逊父亲去世—致斯当东爵士的信—回信—伦敦会来信告诉他增派了米怜牧师—《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节选—中国禁止传播基督教的政令—致施拉布索尔先生的信—马礼逊日记摘选—马礼逊给伦敦会司库和书记的信—米怜启程前往中国—日志节选—伦敦会理事会1814年报告—报告中提及马礼逊先生取得的进展—马礼逊1814年和1815年的日志—古代经典的风格—嘉庆帝反对基督教的谕旨—致施拉布索尔先生的信—日记摘选—信件摘选
1813:日志摘选
1814:给米怜的信—米怜的传教之旅—散发《圣经·新约》—蔡轲受洗—开始印刷汉英词典—马六甲传教—英华书院—伦敦会的公函—致廷茅斯爵士的信,随信赠送了一份中文《圣经·新约》—致圣经公会的信—致益花臣先生的信—致威尔森先生的信—中国的叛乱—一位中国官员来访—日志摘选—刘师爷的观点—一位满族官员来访—儿子出生—《通用汉言之法》出版—亚轲表明了他的宗教信仰并要求洗礼—日志摘选—马礼逊夫人离开中国
第五节
1815—1819
1815: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命令—马礼逊的答复—伦敦会的公函—与中国官府的协商—致乔治·斯当东爵士的信—考虑在马六甲建立一所语言与宗教学院—马六甲学院的计划书—英国公使出访北京—使团到来—使团成员—致施拉布索尔先生的信—《创世记》译成中文
1816:致伯德牧师的信—对天主教教徒的迫害—刻字工匠被捕,活字被毁—葛先生的性格—翻译《诗篇》—英国圣经公会资助1000镑用于印刷并传播中文《圣经》—欧文牧师的来信—使团返回广州—英国使团出使北京日记—基督教与异教的比较—中国皇帝给英国国王的信—出版《中英语言对话》—咸臣夫人来信—益花臣先生的来信
1817:致英国圣经公会的信—给一位美国友人的信—给沃博士的信摘选—中国官府收缴了一部分活字和《中英语言对话》—致伦敦会理事会的信—出版《中国一览》和《中国杂文集》—致英国圣经公会的信—尼基牧师的来信—瓦特博士的来信—雷慕沙先生的来信
1818—1819:罗斯牧师、伯德牧师、斯图亚特牧师的来信—中国的语言及政策—马礼逊先生被授予神学博士—恒河域外传道团规章—恒河域外传道团遗孀孤儿基金会—基督徒的义务—对关于无私的评论—英华书院总规划书—马礼逊给岳母的书信摘选—与沃牧师、克鲁尼牧师、斯当东爵士、益花臣先生、雷慕沙先生、克鲁克牧师、贝尔德博士的信—伦敦会报告摘选—普里切特牧师的来信及回复—伦敦会来函摘选—哈德卡斯特先生去世—汉基先生和雷纳先生的来信
第四阶段
从创立英华书院到重返英国(译者杨慧玲张蓉斌)
1819—1823
第六节
1819—1821
1819—1820:完成《圣经》中译—与家人、宗教界人士以及学者的通信—中国的穷人状况—葡萄牙人中的穷人状况—澳门的医馆—致雷纳先生的信—致雷慕沙先生的信—致贝尔德院长的信—马礼逊夫人回到中国—致汉基先生的信—法考尔上校的信—亲友信件选摘—英华书院的章程、状况与资产—米怜牧师来信—书院规章—书院课程—马六甲印刷所出版的著作—马治平先生对书院的评价—特选委员会来信—米怜牧师来信—洛迪奇斯公司来函—李文斯东先生论植物学—沃塞斯特博士来信—普罗德菲特博士的信—奥利芬先生—米怜牧师来信
1821:马礼逊夫人去世—奥利芬先生的信—克劳米林先生来信—罗斯牧师来信—斯当东爵士来信—伯德牧师来信—英国圣经公会来信—伦敦会来信—美国圣经公会赠送马礼逊博士《圣经》—宾汉姆牧师来信—圣彼得和圣保罗港总督理克兹先生来信—罗斯顿先生的信—美部会来信—米怜先生来信—杰克斯牧师来信—阿美士德爵士来信—斯当东爵士来信—海恩先生来信
第七节
1822—1823
1822:论杀人案—伶仃的命案—咸臣对马礼逊博士才能的评价—马礼逊的子女返回英国—给哥哥詹姆斯·马礼逊的信—米怜博士的来信与答复—哈特曼来信告知米怜博士亡故—致圣经公会的信—致福音小册会的信—给S夫人的信—给嫂子詹姆斯·马礼逊夫人的信—致在华基督徒外侨的一封公开信—莫特洛克先生来信—马西森先生的信—斯当东爵士来信及回信—广州火灾—给伦敦会的信—给汉基先生的信中对在华传教初15年的回顾
1823:访问马六甲—新加坡书院奠基—奠基演讲—到马六甲的旅途—对赫尔先生询问的中国人赌博一事的答复—莱佛士爵的来信—G.F.M.论鸦片贸易—给哥哥詹姆斯的信—致雷纳先生的信—莱佛士爵士来信—克劳福德先生来信—柯利牧师来信—咸臣先生来信—致伦敦会司库和书记的信—马克斯韦尔来信—法考尔上校来信—斯当东爵士来信及回信—致特选委员会主席及委员的信—返英旅途日记—福瑞牧师及菲利普牧师的来信
第五阶段
1824年回英国至1834年去世
(译者梁跃天杨慧玲)
1824—1834
第八节
1824—1826
1824:到达英国—给克鲁尼牧师的信,谈到他的中文藏书—斯当东爵士来信—马礼逊博士觐见乔治四世—皮尔先生来信—萨姆纳牧师的来信—东印度公司的款待—致斯当东爵士的信—到访纽卡斯尔—公众集会上献礼—巴特沃思先生的演讲—圣经公会的庆典—格里姆肖牧师来信—中国人的道德状况—论行善—英华书院的学生作业练习—访问巴黎—斯当东爵士关于他的中文藏书来信—访问爱尔兰、苏格兰—提交给伦敦会的建议—致塔恩牧师、雷纳先生的信—马六甲散播书籍的数量—论大学的汉语学习和研究—他的第二次婚姻—阿美士德爵士来信
1825:成立语言学会的倡议书—成立语言所—编写《中国杂撰》—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拜会斯当东爵士—致汉基先生的信—论英国对汉语语文的冷漠—一位匿名者的评论—伦敦会来信—塔恩先生、雷慕沙先生、兰达福主教、克拉克牧师、普里切特牧师来信—福音小册会的决定,语言传习所的决议—哈洛克牧师来信—汤利来信—斯当东爵士来信—西沃德来信—菲利普斯来信—杂评
1826:离开英国前在霍士顿的告别演讲—格雷夫森德的演讲—收到斯当东爵士赠送的珍贵墨水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