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哲学讲演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康德哲学讲演录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6.46 6.5折 56 全新

库存5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邓晓芒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85431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29122077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康德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蓄水池”。也就是说,康德之前的哲学都流向康德,康德之后的哲学都来自康德。二百多年来,没有一个人作为纯粹哲学家的声望能够超过康德。《康德哲学讲演录》是一部系统介绍“近世*大哲”康德哲学的著作,根据康德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相关系列讲座精心整理而成。本书提纲挈领、切中肯綮地解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并在中西文化心理的比较中展示了康德伦理学的内涵,在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提出了康德哲学的世界性和当代意义。本书内容精妙、可读性强,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书。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农村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10年起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又旁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并积极介入社会批判和热点问题,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已出版著作45部,译著8部。



目录

讲 《纯粹理性批判》 / 1


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 / 4


二、《 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 24


三、先验感性论 / 32


四、先验逻辑之一:先验分析论 / 35


五、先验逻辑之二:先验辩证论 / 66


六、先验方法论 / 84


七、《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 / 93


 


第二讲 《实践理性批判》 / 99


一、《 实践理性批判》与《纯粹理性批判》不同的程序 / 101


二、《实践理性批判》的标题 / 103


三、 导言:自由和道德只具有实践意义,不具有认识意义 / 106


四、分析论之一:原理分析 / 112


五、分析论之二:概念分析 / 122


六、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 / 126


七、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 129


 


第三讲 《判断力批判》 / 135


一、审美判断力批判 / 137


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 182


 


第四讲 康德宗教哲学和中西人格结构 / 223


一、康德宗教哲学的生命力何在 / 225


二、中西人格结构之比较:以康德哲学为观照 / 230


三、自由意志与中国传统伦理 / 241


 


第五讲 全球伦理的可能性——金规则的三种模式 / 275


一、金规则的三种模式的差异 / 277


二、三种模式的普遍性与全球伦理 / 304


 


第六讲 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 321


 


附 录 / 329


 


再版后记 / 335



内容摘要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康德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蓄水池”。也就是说,康德之前的哲学都流向康德,康德之后的哲学都来自康德。二百多年来,没有一个人作为纯粹哲学家的声望能够超过康德。《康德哲学讲演录》是一部系统介绍“近世*大哲”康德哲学的著作,根据康德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相关系列讲座精心整理而成。本书提纲挈领、切中肯綮地解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并在中西文化心理的比较中展示了康德伦理学的内涵,在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提出了康德哲学的世界性和当代意义。本书内容精妙、可读性强,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书。



主编推荐

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农村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10年起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又旁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并积极介入社会批判和热点问题,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已出版著作45部,译著8部。



精彩内容

第六讲 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2004 年是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诞生280 周年、逝世200周年,全世界的学术界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200 年来,还没有一个人作为纯粹哲学家的声望能够超过康德。200年来,一个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哲学家,早已经被无数人宣布批倒批臭了,却仍然如同巨大的山峰巍然高耸。这个人虽然并不见得“可信”,却如此“可爱”,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在今天还要翻译他的著作?从他那里我们究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教益?我想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康德哲学号称“批判哲学”,康德明确宣称“我们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一切东西都必须经受批判”。批判精神的提出是西方理性精神的一次飞跃,它使理性的主体能动性开始发挥其自我批判和自我立法的作用,从而首次使理性成为人类一切认识、道德和历史活动中的原则。正是凭借同一种批判精神,康德哲学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遭到了深刻的批判,但也正因为如此,康德的批判者也恰好都是康德的继承者,康德的理性批判成为康德哲学永恒的功勋和荣耀。自从康德以后,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思想就进入了“批判的时代”。批判不再只是个别人或某个时代的特征,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必要的基本素质。

第二,康德哲学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倾向。近代以来,人类越来越走入了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精神迷宫,真善美的价值越来越让位于经济实用的现实需求,上帝已死,宗教信仰只剩下休谟所说的“习惯”的意义。康德在两个世纪之前就提出人类出于自己的道德本性必须对上帝加以悬设,认为这不是什么自我欺骗或自我安慰,而是从人的自由这一事实所做出的推论。这是对人性的深刻洞见。人的本性就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悬设一个理念让自己去追求,不管这个终极理念叫作上帝还是别的什么,否则人就跟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证明,人的创造性就在于把原先认为不可能甚至不可思议的事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实现出来,因而人的本质不能仅仅归结为他所创造出来的现实事物,而应归于他不断创造的精神力量。人类终极目的的悬设正是激发他的无穷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这一条件之下,人的本质潜能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才能日益完善自身,摆脱受奴役的状态。200 年后反观康德的理想,我们深感这种理想主义的缺乏乃是现代社会一切病态的症结。

第三,康德的先验哲学历来为我们所诟病,但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有其合理的成分。胡塞尔现象学通过“先验还原”把现实世界还原为一个理念世界,一个“应然”和“可能”的世界,是对欧洲人性的拯救。因为在这样一个“本质世界”的平台上,人们可以超越日常世俗生活的狭隘眼光而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本性之所在,怀着一种真诚的信念去追求那合乎人性的生活。没有这样一种先验的眼光,一切对崇高理想、圣洁人格、神圣信念、惟微天道的追寻都会成为世俗考虑的一种工具,一种应付现实问题的经验态度,甚至权宜之计。当然,先验哲学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但它提供了一种生活境界。这一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启蒙中的启蒙”。

第四,康德的人本主义尽管已经遭到现代哲学(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的批评,特别是受到后现代的猛烈抨击,但它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主干。虽然有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性,但“人是目的”,人的一切活动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完成的原则,直到今天还有普遍的效力。当代能对这一原则造成冲击的是自然原则,它体现为环境保护原则。但自然和人的对立并不是康德的过错。把康德的人本主义理解为与自然主义相对抗,只是一种误解。康德认识论中固然有“人为自然立法”一说,但他并不认为认识和科学就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而是认为必须通过审美和自然目的生态链向人的道德过渡,自然是向人、向人的道德生成的。人的道德素质表现为全部自然历史的终成果。

康德对人类实用性地宰制自然界是瞧不起的,认为这种实践技术的活动并不属于人的自由本质,人的真正的自由体现为人的道德素质,而具备了这种道德素质的人会情不自禁地欣赏大自然的壮丽和美,珍惜大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好意看作一种应该感激的“恩惠”。康德道德化的人本主义不是与自然毫无关系的,更不是威胁自然界的,它本身就包含环境保护意识。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体的这一立场,在马克思那里发展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就是自然主义,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就是人本主义”的观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自身,因为如黑格尔和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第五,康德的不可知论对于人类知识的进步也许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在这方面它已经被马克思的实践论所超越,但对于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却是一个可以而且应当保留的前提。因为知识探讨的是必然王国,而道德基于人的自由,把自由还原为必然是人类道德堕落的根源。既然谈到自由,就永远会有“不可知”的成分。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在他的一念之间究竟会选择什么,是服从道德律还是服从感性需要,这是不能通过外在的必然手段预先保证的,因而是不可知的。康德把道德从人的知识中割裂开来,这固然使道德成为一种抽象的形式,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历史,但这一方面使人在道德上摆脱了对自然规律的依赖,另一方面也破除了对自己的过分自信和骄傲。在康德那里,“不可知”并不是放弃道德责任的借口,恰好相反,它正是承担道德责任的前提。因为“不可知”是排除了一切知识对人的行为的规定,而只以“应当”作为行为的衡量标准,只以人自己的自由或任意作为责任的承担主体。因此“不可知”为人对自己的道德反省留下了无限的余地,为道德上的“可持续发展”、为扬弃旧道德建立新道德开辟了道路。在今天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必然而且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道德转型”的历史任务,康德的不可知论因而对我们具有特别重要的探讨价值和启发意义。

第六,康德的世界主义和全球化观点对我们的时代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毕生不愿意迈出哥尼斯堡的康德却具有“世界公民”的眼光,这种眼光与当前流行的“文化相对主义”不同,是以历史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进化为线索的。只有从这一立场出发,康德才能预测人类由恶向善的前进和“永久和平”的实现,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指望现实世界的弱肉强食有一天会停止。但康德也清醒地意识到人类全球化历程的艰难,意识到战争的血腥和民族矛盾的不可调和,他把的希望寄托在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中人的道德意识的觉醒。在文明冲突的今天,康德的这些观点特别值得我们深思。

当代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冲突虽然包含野蛮与文明对抗的因素,但整个却是“丛林法则”在文明时代的重演。霍布斯当年所描述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今天正在各国之间、各种文化之间以世界规模进行,却不再有一个世界君主来充当裁判。我们甚至可以预料,将来即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消除了贫困,但在文化上的鸿沟却仍然难以填平,经济的发达并不能减少战争的危险。地球资源的耗尽和移居外太空的滞后就足以使人类倾向于互相摧毁。我们至今还看不到人类避免自身这种悲惨结局的方法,除了康德所指出的人类道德的提高。以往的道德并没有告诉我们,当遇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其他人类时,应当如何与他们打交道。我们只是出于利害和临时的考虑才与其他社会的人群结成暂时的联盟,一旦触犯自身利益,马上原形毕露。但全球化肯定不只是经济上的全球化,而同时应当是文化心态和道德意识提高到可以互相宽容、互相协作的结果;也不应当只是“多元并存”,而是谁先意识到并且能够做到文化宽容,谁把自己的道德意识提高到能够宽容其他文化,谁就能在多元中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近世大哲”康德的这些思想,即使在200 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而且是一个还有待我们去挖掘的思想宝藏。我们把翻译成汉语的康德三大批判作为一份微薄的献礼,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再版后记

 

这本小书距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以来,已经历了15个年头。当初出版这本讲演录,并没有预计到它会再版,只是作为一本哲学通俗读物,想要引领那些在康德哲学门外徘徊的青年学子找到正确的门径。没想到该书出版以后反响很大,到2016年,已加印到第7次,并被商务印书馆看中,纳入了出版计划,这都是意料之外的。不少年轻人向我反映,他们就是看了这本书才激发了对康德哲学的兴趣,并找到了进入这个深邃殿堂的突破口的。当然,也有人对书中有关中国文化和儒家伦理的批判性评论不以为然,这没有关系。只要你对康德哲学的原理有了基本的把握,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批判和比较则有助于这个目的的达到,是为了引入问题意识,不见得有什么标准答案。由于本书的讲座性质,内容涉及了一些当时的现实话题,有些话题只是那时的热点,在今天可能会让人觉得过时。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有诸多新的热点,但这个世界的文化冲突不但没有减弱,居然还愈演愈烈。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深层次的问题何在,而在这方面,康德哲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台阶。

这次再版,删去原附录中论著目录部分,正文文字有少许改动。

 

                                                       邓晓芒

2020年5月16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