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看病
  • 学会看病
  • 学会看病
  • 学会看病
  • 学会看病
  • 学会看病
  • 学会看病
  • 学会看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学会看病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42.69 6.1折 69.9 全新

库存1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昊 著 湛庐文化 出品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99109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9元

货号28534500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我曾经是一个不称职的医生

 

2007 年硕士毕业,我开始从事妇产科医生的工作。那时候,我已经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并在医院注册,是一个合法的执业医师。但是,我真正开始反思医生这个职业和思考这份工作的意义,却是在5年之后。

2012 年,我的太太怀孕了。我以孕妇家属的身份,真正全程参与了一次孕产过程。一直到 2013 年初我的女儿诞生,我才愕然发现:一个孕妇所真正经历的和我每天工作自以为的竟然那么不同!然后我进一步反思了自己之前的从业经历,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过去的5 年多,我实在是太不称职了!

从准备怀孕开始,我的太太就非常紧张、焦虑。由于工作、年龄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某个时间段内怀孕、生孩子成了她那段时间重要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这时候我发现,我作为医生给出的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建议,在她那里都可能是加重她焦虑情绪的重重的砝码。

更要命的是,孕妇的这种焦虑情绪不会随着怀孕成功而减弱;恰恰相反,随着孕周不断增加,检查项目不断增多,令孕妇紧张、焦虑的元素也在与日俱增。胎儿畸形筛查、妊娠期并发症……似乎每次产检总能发现一些令人担心的指标异常。后来情况严重到,每到产检的前一天,我的太太就会紧张得睡不好觉,生怕再发现什么新的异常情况。

除了情绪上的紧张、焦虑,孕期还会给孕妇带来生理上的改变和不适感。这时候我发现自己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除了告诉她“你有哪些问题”之外,在帮她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很多时候,我知道某些做法可能会有这样的风险或者那样的可能,但应该如何避免、怎样改善呢?我发现我其实并不知道,我的有些建议甚至还是错误的!

在工作了5 年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一些经验已经过时,甚至有些经验其实是医生出于自己的利益化,而非为了患者的利益而给出的建议。在我太太怀孕之后,我才更加细致地去查阅了更多文献资料,才知道自己之前所犯的错误是多么愚蠢。而且我发现自己之前所做的工作,更多的只是在拿一些可能的风险来吓唬患者,并没有给出应有的支持。

医生的格言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而我经常拿“偶尔治愈”来做借口,却忽视了医生重要的职责——“帮助”和“安慰”。

尽管如此,我的太太已经非常幸运了——她的丈夫就是妇产科医生。如果她有什么问题,可以马上得到答案;如果她要去医院做检查,有人会提前给她排队付好钱、挂好号,她自己就省去了焦急等待的劳苦;报告单出来之后,她不必再去排队看医生,可以时间从自己丈夫那里得到解答。

以上这些对于绝大多数孕妇来说,都是令人羡慕的“特权”了。她们不得不挺着大肚子一趟趟地跑医院、找医生,排队等待,茫然无措。然后终从医生那里得到的诊断可能都不够发一条140字的微博,甚至连对错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医生对孕妇生活和情绪上的关心了。而我,曾经就是那样的医生!

曾经的我作为医学生和年轻医生,深深地为医生这个职业鸣不平,认为社会对医生不公,医生付出太多、得到的回报太少,进而总是牢骚满腹、怨气丛生。直到经历了那段作为孕妇家属的时光,我才重新认清了自己的问题。医生确实有自己的苦衷,但是这个社会上哪个职业没有自己的苦衷呢?而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是占有资源的一方,也是这个关系中强势的一方。因此,医生才是缓解医患矛盾时需要做出努力的那一方。

人的天性决定了人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至于自身的不足会成为一个人的盲点。而只有在作为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时,我们才有机会从外部视角重新思考自己作为医生的身份。

徐昊医生的这本书讲的是医学常识。在我看来,很多常识连医生都未必知道。这本书,应该学习和反思的群体,恐怕是医生;而中国应该被科普的群体,可能也是医生。

丁香医生医学总监

田吉顺



导语摘要
  • 如果可能,每个人都希望一辈子不和医院打交道,但就算身体再健康的人,也免不了会有个头疼脑热。与其逃避,不如提前做好准备,了解医院、医生等这些你必然会遇到的“朋友”。
  • 作为没有接受过医学训练的普通人,你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生病去医院究竟该挂什么科?普通号、专家号、专家门诊应该如何选择?传染病来袭应该怎么做?做手术、住院的流程是怎样的?应该怎么选择体检项目?这些医生经常被患者问道的问题,都会在《学会看病》中一一得到解答。
  • 除了看病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你还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医学发展史中有趣的小故事、冷知识,更加全面地了解医院、医生,并从中学到很多医学常识。
  • 《学会看病》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医疗体系,从挂号、治疗到手术、住院,从看病治病到养生保健,从思考现实到展望医学未来,让你快速定位看病就医的关键步骤。


作者简介

徐昊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医院主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联合培养医学博士。

  • 曾在国内外多家知名院校交流学习,发表多篇英文学术文章,深谙中美医疗现状。


●积极科普医学知识,通过知乎、抖音号“Dr. X”和微信公众号“Dr. X的医学江湖”,关注个体就医感受,分享健康干货知识。



目录

推荐序 我曾经是一个不称职的医生(田吉顺)


Part 1 看病之前:你的“医商”够吗


01 为什么社会进步了疾病并没有消失/003


02 医院是怎么来的/009


03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医生/016


04 向医生朋友求助要注意些什么/024


Part 2 看病之时:哪些误解是必须纠正的


05 如何选择体检项目/029


06 受了外伤看内科?到底应该怎么挂号/036


07 如何让你放心地把药吃进肚子里/052


08 打什么针疼/061


09 如何选择感冒药/070


10 如何简单区分“需要赶紧去就医的头痛”和“痛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头痛”/076


11 传染病来袭时,我们该怎么做/081


12 突发意外时,哪些急救技巧既简单又有效/089


13 献血时有什么注意事项/098


14 当医生说法不同时,你该听谁的/105


Part 3 不得不手术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恐惧


15 我们如何剖析自己的身体/111


16 手术麻醉前应该注意什么/118


17 手术时是如何消毒的/126


18 医生真的能边做手术边听歌吗/135


19 手术同意书就是生死状吗/144


20 外科手术中有哪些“黑科技”/153


21 住院手术全流程详解/159


Part 4 看病之外:你了解的信息是科学的还是道听途说的


22 你会一直胖下去吗/173


23 现代医学如何帮你变美/181


24 哪种避孕方式既安全又有效/186


25 遗传病是怎样按照性别来遗传的/191


26 传统养生可以信几分/201


27 总是不开心,你抑郁了吗/207


28 面对死亡你做好准备了吗/213


Part 5 明天之前:我们能否对抗衰老、疾病和死亡


29 人类和疾病的战争谁赢了/223


30 疾病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229


31 癌症真的是万病之王吗/234


32 人类还有什么器官不能换/239


33 为什么我们还不克隆人/250


34 现代医学到底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256


35 愚昧和科学:医学的真谛是什么/260



内容摘要

  • 如果可能,每个人都希望一辈子不和医院打交道,但就算身体再健康的人,也免不了会有个头疼脑热。与其逃避,不如提前做好准备,了解医院、医生等这些你必然会遇到的“朋友”。

  • 作为没有接受过医学训练的普通人,你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生病去医院究竟该挂什么科?普通号、专家号、专家门诊应该如何选择?传染病来袭应该怎么做?做手术、住院的流程是怎样的?应该怎么选择体检项目?这些医生经常被患者问道的问题,都会在《学会看病》中一一得到解答。

  • 除了看病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你还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医学发展史中有趣的小故事、冷知识,更加全面地了解医院、医生,并从中学到很多医学常识。

  • 《学会看病》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医疗体系,从挂号、治疗到手术、住院,从看病治病到养生保健,从思考现实到展望医学未来,让你快速定位看病就医的关键步骤。



主编推荐

徐昊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医院主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联合培养医学博士。
  • 曾在国内外多家知名院校交流学习,发表多篇英文学术文章,深谙中美医疗现状。

●积极科普医学知识,通过知乎、抖音号“Dr. X”和微信公众号“Dr. X的医学江湖”,关注个体就医感受,分享健康干货知识。



精彩内容

如何选择体检项目

体检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如升学体检、入职体检、每年的常规体检等。

对于发现疾病来说,体检当然有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假如每天都体检一次,肯定能及时地发现疾病,但这显然不现实。人们都试图尽早发现疾病,并且减少时间、经济乃至身体上的消耗,但其实寻求这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体检的目的。

然而现阶段,体检已经成为门槛极低、利润极大的医疗领域的“香饽饽”了。你会经常看到价值888元的深度体检套餐,1888元的豪华体检套餐,3888元的奢华体检套餐,还有8888元的至尊体检套餐。

这些“奢华至尊”的体检套餐真的可以带来健康吗?另外,应该多久体检一次?哪些体检项目才是有价值的呢?

哪些体检项目应该避开

  1. 肿瘤标志物检测

大多数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够高。指标异常不代表一定有肿瘤,指标正常也不能肯定地说没有肿瘤。

肿瘤标志物检测通常是疑似癌症患者的检查项目之一,或者用来监测癌症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对于常规体检来说,这项检测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 基因筛查癌症
  • 市场上有一种针对普通人的基因检测,宣称“一滴唾液就能筛查出癌症”。强烈不建议把它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基因检测只能提示一个人是否具有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变异,但目前我们能够清晰确定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还不多。有,患癌风险不一定明确;没有,也不能排除患癌的可能。

    有家族遗传史的癌症高危人群,如美国著名演员安吉丽娜·朱莉,可以通过检测特定基因来判断患癌风险,从而请医生提供预防方案。但对于并不存在家族遗传史的朋友来说,这样的检测就纯粹是白花钱了。

  • 微量元素检测
  • 这项检测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体内的微量元素水平。另外,只要饮食均衡、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后注意补充,孩子一般也不会缺乏微量元素。

    早在2013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已经明确规定: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对违规开展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的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处理。而仍然提供这项检测的机构,目的就只有一个——多赚钱。

  • 用X线胸片排查癌症
  • 发热、咳嗽、怀疑肺部感染炎症时,X线胸片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检查方式。但如果把X线胸片作为常规体检项目,用来排查癌症就不那么明智了。实际上,胸片对早期肺癌的漏诊率比较高。这是因为在正位胸片上有很大一部分,肺部和心脏、纵隔等组织重合在一起,导致医生不太容易看到早期病灶。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 “一个检查看到你全身的病灶”是体检机构在推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时经常使用的宣传语。

    PET-CT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之一,对癌症分期、转移复发的鉴别,肿瘤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指导等意义重大。但是,它在常规体检中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统计,PET-CT在健康人群中筛查出恶性肿瘤的比例仅为1.3%,概率很低。因此,专家普遍认为,PET-CT并不适合作为普通的体检项目。

    至于为什么有很多机构会推荐这项检查,是因为做一次PET-CT常常要花费近万元。

    哪些体检项目应该选择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有了定期体检的意识,这是好事情。如果大家在这样的健康意识基础上能再多了解一点,避免被无良的体检中心忽悠就更好啦!

    其实,现在许多完全标准化的单位体检套餐并不适合所有人。大家好能在体检之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咨询一下专业医生的建议。比如,以下几类人群可以在专科医生的建议下,适当增加适合自己的检查项目。

    1. 10~18岁的青少年

    总的来说,年轻人各项疾病的发病率都低于儿童和中老年人。如果你有些肥胖,记得做肝胆胰脾的B超检查,看看有没有脂肪肝;如果你身材矮小,可以检查内分泌激素,做一下垂体磁共振检查;如果你长期伏案工作,同时有脖子酸痛或者手麻的症状,建议做一下颈椎X线平片或者磁共振检查。

  • 成年女性
  • 20~39岁的女性,建议每3年由乳腺专科医生检查1次乳腺,包括乳腺外部的观察与触摸;4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每年查1次乳腺钼靶;有乳腺疾病家族史的高风险女性,则建议每年查1次乳腺B超。

    另外,建议21~65岁的女性朋友每3年查一次针对子宫颈的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或者每5年做一次人乳头瘤病毒(HPV)和TCT检测(30岁以前的女性可以只做TCT)。

  • 肾脏病高危人群
  • 直系亲属患肾脏病或者本人患过慢性肾炎、蛋白尿、高血压、糖尿病、眼睑水肿、血尿、尿少、厌食恶心等的,这类人就属于肾脏病高危人群。体检时建议监测血压、血肌酐、尿微量蛋白,以及做肾脏超声检查等。

  •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 这类人群的特点有:吸烟喝酒,吃东西口味重、爱放盐,时常头晕、头痛,直系亲属患心血管疾病等。体检时建议增加颈动脉超声、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等,来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 糖尿病高危人群
  • 直系亲属患糖尿病,本人患过妊娠糖尿病、冠心病、肥胖、高血压,时常觉得口渴,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但消瘦等,这类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在体检中增加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糖耐量测试,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胰岛素检测等。

  • 肺癌高危人群
  • 肺癌高危人群的特点有:年龄≥55岁,吸烟≥30包年[1],且戒烟未超过15年;年龄≥50岁,吸烟≥20包年,以及有额外的肺癌危险因素,如家族史、职业接触史等。这类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胸部CT检查,这比做普通胸片更安全有效。

    到底应该多久体检一次

    许多卫生政策专家都支持每年体检一次,因为这样做的可操作性比较强。但是,通过对几项大型研究进行仔细回顾,人们又发现这些年度体检对健康结果没有任何影响。换句话说就是,一年看一次医生并不一定会让你不生病,甚至不会让你活得更长。

    另外,全世界有几十亿人,如此大基数的常规体检,对于医疗资源的浪费也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如果把这些资源用于有症状的患者,那对人群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明显。

    现阶段,大部分的体检还是被动的。在中国,近年来甚至有赠送老人体检项目的商业宣传。请注意,这里将赠送体检变成了一种孝心,而老人是在被动接受,无论身体有没有状况。儿女送了,就去体检;没送,就不去。这显然和主动把握自己的健康状态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然而,改变现有的体检状况需要从全民健康教育和观念的改变做起。

    积极感受到身体的问题,并且随时寻求帮助,似乎成了未来理想的体检方式。无论是体检项目还是体检时间,个性化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一年一次,项目固定,虽然操作方便,但不是好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套餐”为个性化,才是体检的方案。

    知识小锦囊

    关于体检你需要知道的常识

    1.虽然现在有一些号称服务特别好的私人体检机构,但是大型公立医院还是体检的,毕竟那里的医生见多识广,经验丰富。

  • 体检前一天晚上不要吃得过于油腻,不要饮酒,不要剧烈运动,如果准备做妇科检查要尽量避免夫妻生活。因为这些行为都可能给体检结果带来误差,导致指标异常,引起不必要的担心。
  • 晚上10点之后不能吃东西,但是喝点水是可以的,对体检结果不会有影响。有些慢性疾病需要吃药,药可以继续吃;如果在服用短效避孕药,也不用停。
  • 体检当天早上要早点去,因为体检中心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人满为患。而像抽血这样的检查,到10点半就结束了,下午也不能做,只能等到第二天。
  • 到达体检中心的件事是去排B超检查的队,先去排个号,后面等叫号就行了。B超检测是慢的,一个人至少要做几分钟。
  • 第二件事就是把血抽了,这样就可以喝点水、吃点东西了。虽然肝胆胰脾胃肠的B超检查原则上要求不吃不喝,但是稍微吃一点东西是不会给B超医生造成太大影响的,他们分得清胃里的东西是食物还是肿瘤。
  • 虽然肛门指检可以发现许多早期的直肠疾病,不过大多数人都会放弃检查。你不是一个放弃检查的。如果你长期便秘、腹泻、便血等,还是建议做一下这项检查。
  • 未婚女性是不做妇科检查的,这里的未婚女性默认是没有过性生活的女性。如果你担心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要求做,或者去挂妇产科的号做详细检查。
  •  

    [1]包年是每天吸烟的包数乘以吸烟的年数,30包年就是平均一天一包,吸了30年。



    媒体评论

    如何看病既是知识也是能力,徐博士的习作通俗易懂,能让您很快掌握基本医疗知识。《学会看病》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好书!

    王占祥

    厦门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健康人都把生病当成一种非常态,从而理直气壮地忽视看病的常识。其实,疾病防治、医疗用药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科学知识,甚至是生存技能。在健康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我们既要有“健商”,又要有“医商”,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赵红

    健康界传媒创始人

     

    科普是一个技术活,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讲明白并不容易。除了专业知识,科普作家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看病》是一本优质的医学科普书,既有医学故事,又有科学知识,关键还挺有趣,相信能吸引大家一直读下去。我很欣赏作者开放、平和的心态,面对很多有争议的话题都没有走*,而是从事实出发,尝试与读者沟通和交流。很高兴能向大家推荐这本有趣、有料的好书。

    李治中(菠萝)

    知名科普作家

     

    我认识徐昊医生,源于他的一篇“爆款”文章。有幸与他结识后,我时常阅读他的作品。看得出这些文章里包含着一位临床医生的有趣灵魂,希望你也能喜欢。

    刘淼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副主任医师,“淼哥故事会”创始人

     

    本书虽然内容多,但读起来一点都不累。徐昊医生在给大家传达知识点时,把众多的医学故事穿插进来,或新奇,或曲折,或颠覆,始终满足着你的好奇心。这些故事不仅把医学的发展脉络和作者对医学的认识串了起来,还将看病的具体知识融合了进去,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既了解了医学常识,也知道了怎么去看病。

    孔令凯

    儿科医生,科普达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无缘无故地患病,更没有人会莫名其妙地突然陷入绝境,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身体早已发出的求救信号罢了!《学会看病》这本书里有你需要知道的健康常识,能让你更懂自己的身体。

    *后一支多巴胺

    急诊科医生,科普达人

     

    如果医生和患者的“和谐之墙&r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