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8.93 5.8折 ¥ 5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林明德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8213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0元
货号28486542
上书时间2024-11-02
【导读】倚声填心曲
林明德
词是唐、宋时兴起的新诗,它轻灵曼妙,注重情韵,能展现中国文化的阴柔美,发挥中国文字的音乐潜能与抒情传统的魅力,比起唐代诗歌,更具活泼感、音乐性。
历来,论词每以婉约、豪放两派衡量作家,概括风格,前者隐约含蓄,托兴深远,音律舒徐和缓,像:“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这类词,也称阴柔美。后者明白显豁、淋漓尽致,音律纵横跌宕,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这类词,也称阳刚美。这是歌词的美学范畴,也是鉴赏的基点,我们的论点大致一样。虽然有些词篇 难以范畴风格,但我们希望能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再创新的灵视。
这本词选,分为两部分,即,总论与各家名作赏析。前者重在词史的讨论,借以再认词的生命史与性格。后者是作家生平概述与名作赏析,试图透过中国传统诗学的智慧(印象式批评),与现代美学的观点之配合,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客观、贴切地走向词人的感情世界,进入唐宋词的宫殿。
这本词选,包括晚唐五代、北宋与南宋的重要词家二十三人, 以及代表作品七十一阕(赏析四十二阕,语译二十九阕)。形式上分为小令、中调与长调,内容则有抒情、叙事与哲理。希望对唐宋词感兴趣的朋友,一道来讽诵,一道来体会唐宋词家的生命情调,探寻中华民族一脉而来的情感样态。
后要说明的是,我们选的词大部分是根据唐圭璋的《全宋词》,并参考其他精校的版本。凡是字句上有问题的,特别在原句下面注明,读音较困难的,也酌量注音。至于每阕词的排列, 原则上,以韵脚作为分行的依据,这种尝试可以清楚词的节奏与脉络。只要多加讽诵,自然可以会得。透过这本词选或许能引起 你对传统文学的兴趣,那将是作者撰写的主要动机了。
词是唐、宋时兴起的新诗,它清灵曼妙,注重情韵,*能展现中国文化的阴柔美,发挥中国文字的音乐潜能,也*好地展示了抒情传统的魅力。在文学宫殿里,它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形式上的小令、中调与长调,内容上的抒情、叙事与哲理,深深地蕴藉着唐宋词家的生命情调和中华民族一脉而来的情感样态。读唐宋词,感受生命的咏叹。
林明德:台湾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毕业,文学博士。曾任彰化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现任彰化师范大学兼任教授、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著有《金源文学家小传》《金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晏几道及其词》《唐诗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学探索》等。
【导读】倚声填心曲
上篇 总论
总论
下篇 各家名作赏析
温庭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韦 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李 璟——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 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冯延巳——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晏 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张 先——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柳 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晏几道——今宵胜把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秦 观——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贺 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周邦彦——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朱敦儒——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向侯王?
陆 游——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姜 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史达祖——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蒋 捷——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张 炎——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词是唐、宋时兴起的新诗,它清灵曼妙,注重情韵,*能展现中国文化的阴柔美,发挥中国文字的音乐潜能,也*好地展示了抒情传统的魅力。在文学宫殿里,它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形式上的小令、中调与长调,内容上的抒情、叙事与哲理,深深地蕴藉着唐宋词家的生命情调和中华民族一脉而来的情感样态。读唐宋词,感受生命的咏叹。
林明德:台湾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毕业,文学博士。曾任彰化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现任彰化师范大学兼任教授、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著有《金源文学家小传》《金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晏几道及其词》《唐诗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学探索》等。
盛唐的《敦煌曲》
从中国诗史上看,词是很特殊的体裁,它不仅发挥了中国文字的音乐潜能,也展示了抒情传统的魅力。因此,能够跨出唐诗的边疆,在传统文学宫殿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关于词的起源时代与兴起背景等问题,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我们无意在这上面多所争辩,但希望从一些新的史料加以观察,并略抒一点看法。我们确信,唯有合理地解答上述问题,才能进一步去了解词的发展史与特性。
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甘肃敦煌的秘密正式被揭开,并掀起敦煌学的序幕,这对汉学的贡献毋宁是划时代的。其中有一部分资料曾经使文学史的研究,推向新纪元。特别是《敦煌曲》(约三百阕)对词史久讼不决的问题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新证据,贡献之大,真是难以估计。《敦煌曲》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人曲子(其实就是词),这些都是从未经著录的作品,由于藏在敦煌石室才得以保存下来。
对《敦煌曲》,尤其是佛曲以外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加以检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含有盛唐时代的作品,例如:
绿窗独坐,修得君书,征衣裁缝了,远寄边隅。
想你为君贪苦战,不惮崎岖。
终朝沙碛里,只凭三尺,勇战奸愚。
岂知红脸,泪滴如珠。枉把金钗卜,卦卦皆虚。
魂梦天涯无暂歇,枕上长嘘。
待公卿回故里,容颜憔悴,彼此何如?(《凤归云》)
香销罗幌堪魂断,唯闻蟋蟀吟相伴。
每岁送征衣,到头归不归?
千行欹枕泪,恨别添憔悴。
罗带旧同心,不曾看至今。(《菩萨蛮》)
这两阕词的内容都在叙述闺怨,字里行间蕴含着极强烈的念征夫远去的幽怨情绪,与盛唐边塞诗所表现的情调并无二致。值得注意的是,“送征衣”这事件所透露的消息,极为珍贵,从唐代政治史来看的话,将有意外的发现。原来,唐代兵制有三次变革:开始实行府兵制,其次改为彍骑,后设立方镇之兵。“送征衣”,是府兵制度下的特有现象。唐代府兵制是兵农合一,民无事则耕,有事则战,而当兵所需的衣食完全自备。因为朝廷不 负担士兵的衣食,所以每当秋凉时候,砧杵之声此起彼落地交响着,家家准备送征衣。然而,到了开元六年(718)开始有计划地废除府兵,十一年正式以彍骑取代府兵制。于此可见这两阕曲子是开元天宝时期,也就是盛唐的作品,作者是民间的无名氏。他们以活泼的语言来反映当时征戍的心声,与中国部词的总集《云谣集》所展示的情调与社会现实极为吻合,像《凤归云》(征夫数载)与《喜秋天》(芳林玉露摧)等词就是好的例证。所以说,在盛唐时,词已在民间诞生了。
花间词
至于词的兴起背景,说法也颇为分歧,归纳起来,约有四派:(一)源于《诗经》;(二)源于乐府;(三)源于绝句;(四)源于新声,即胡乐。我们认为,任何一种新文体的产生,必定会牵涉 复杂的问题,包括时代、环境、种族,与文体本身的自然规律等。词,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配合外来文化的刺激,经由孕育而创造出来的新体裁。换句话说,词是中国文化,特别是音乐(自《诗经》、乐府、吴歌、西曲,一脉相承的“里巷之音”)和西域音乐互相融汇整合后的结果。此种文体递变的律则,一如顾炎武所说的:“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势也。……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日知录·诗体代降》)
的确,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词之所以能跨出唐诗的边疆,不仅是情势使然,更是在上述复杂因素下的必然结果。
词以崭新的形象盛行于民间之后,引起爱好民歌的文人的兴趣,进而模仿填词。在文人的词作里,相传以李白的《菩萨蛮》与《忆秦娥》: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菩萨蛮》)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
这两阕词,黄昇称之为“百代词曲之祖”(《花庵词选》)。不过有些词论家却疑为伪作。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否定“词起于盛唐的民间,流行于士大夫层面”这一事实。因为,在盛唐或盛唐以后文人填词风气已普遍存在。
至于刘禹锡的《竹枝》,鲜活的语言、乡土的题材,更深具民歌味道。这些例证说明了盛唐以来文人从事填词的事实与兴趣。不过,文人填词所用的语言都具有民间鲜活的气息,词调也都属于简短的小令。
文人层面填词的风气,在晚唐、五代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成果也更为辉煌。当时,中原纷扰,丧乱不已,唯有西蜀、南唐还维持偏安的局面,欧阳炯《花间集·序》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饶之态。”
安定的生活环境与舞榭歌台的情调,助长了词的发展,加上君主(前蜀后主王衍与后蜀后主孟昶)的提倡,使西蜀词风臻于高潮,这可从赵崇祚的《花间集》(共收晚唐、五代词家十八人,作品百阕)得到证明。其中以温庭筠、韦庄两人“薰香掬艳,眩目醉心,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况周颐《蕙风词话》)成就显著,为花间领袖。他们的作品,像: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韦庄《菩萨蛮》)
圆融巧妙的表现,在词的发展上,象征词体的成熟。尤其是词调与作品数量的增加以及艺术性的讲究,使词成为新兴的独立国度。然而,也因此,文人词逐渐远离民歌的特质,成为他们逃避现实、歌筵舞榭、茶余酒后的消遣工具,难怪《花间集》所透露的大多是绮靡生活中的艳情与闲愁。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水平*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信疆、柯元馨夫妇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其中有著名学者龚鹏程、傅佩荣、曾永义等,另有知名作家张晓风、传媒界大腕詹宏志参与。60多名专家学者联手,倾力打造,一时风动岛内,家喻户晓。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0日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5月9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