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8.1 4.5折 ¥ 10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张明观 张慎行 张世光 编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0286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08元
货号28477395
上书时间2024-11-02
话说南社(代序)
柳光辽
今年(2019 年),是南社成立110 周年,南社已经成为
历史。南社活跃于清末民初,那时,中华民族处在两千多年
未遇的大变局中。南社人,我们的祖辈曾祖辈,企图突破危
机,抓住机遇,促进社会转型,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理想,
留下了许多南社和南社社友的故事。有成功的故事,也有失
败的故事。重温那些南社的故事,体会他们的豪情,品味他
们的理想,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1840 年的中英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泱泱
大国梦。接踵而来的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文化入侵,引
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救亡图存的历史课题,摆
到了中华民族的面前。中国向何处去:救亡图存的目标是什
么?救亡图存的路怎么走?怎样动员和组织救亡图存的主力
军?当时的情况很像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中华民族面临
一场剧变。前一次,是由东周末年“礼坏乐崩”的内部矛盾
引发,优胜劣汰,社会架构由分封的列国体制转变为中央集
权的帝国体制;这一次,则是被外敌入侵逼发,缺少内生原
动力和思想准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继失败表明,想依
靠清王朝自己实施体制改革行不通。日益深重的社会动荡,
把危机感扩散到体制外的士绅阶层,促使其中的先知先觉者
惊醒,加入救亡的行列。《南社启》声明:“一国之事,非一、
二人所能为,赖多士以赞襄之。”成立南社,标志这个社会群
体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想组合起一股推动社会变革的政
治力量。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简史》中,把这
个群体称为共和知识分子,或平民知识分子,南社就是部分
平民知识分子组成的民间社团。
早期(辛亥革命前后)的南社社友大多是同盟会会员,
为什么要在同盟会之外再成立南社呢?高旭在《无尽庵遗
集· 序》中回忆道:“不佞与友人柳亚卢、陈去病于同盟会后
更倡南社,固以文字革命为帜志,而意实不在文字间也。盖
陈柳二子深知乎往时人士入同盟会者,思想有余而学问不足,
故借南社以为沟通之具,殆不得已之苦思欤!”任何一种社
会体制,都要有一套思想体系为它“塑形”,规范社会秩序和
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任何一次社会转制,都需要有去旧布
新的思想解放作前导,为它凝聚共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
家争鸣”,提出各种“中国向何处去”的备选方案,是从封
建的列国制向中央集权的帝国制转型的前导;成立南社,则
是要建立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聚合有志之士,为从专制社
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出谋画策。建构新思想体系的着力点在哪
里?南社内部意见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姚光“素持
保存国学主义”,认为“今光复功成,民国建立,未始非提
倡国学之结果”;高燮认为“夫国学莫先于儒术,而儒术之
真莫备于孔学”;高旭认为“鄙意废孔用墨,共和乃成;平
等兼爱,斯为极则”;姚鹓雏认为“墨学中绝少真传,全书
纯驳互见”,不能成为“举国之学鹄”;马君武以为“唐宋元
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
古胎”;周祥骏主张贯通新学,“驱策化、电、声、光,观摩
倍、笛、达、赫,然后提挈儒学,互相衡量,醇疵毕见,始
萃一炉”……议论纷纷的现象,折射出对汹涌而来的西潮既
新奇又恐惧的心态,也意味着一种突破,意欲冲决专制的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罗网,探寻能支撑未来社会体
制的意识形态,反映了救亡图存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间的冲撞与融合。那是一个感到自己历史责任的民间群体,
一个“放眼看世界”、觉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群体。
《南社例十八条》规定:“各社员意见不必尽同,但叙谈及著
论可缓辩而不可排击,以杜门户之见,以绝争竞之风”,表明
南社建立交流平台(沟通之具)的意愿,期望通过切磋“学
问”,捣破“‘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的好梦”,议论“中国向
何处去”的各种方案,通过办报刊、兴新学,凝聚共识,推
动思想启蒙,发挥“觉民”作用。对10 年后的五四新文化运
动来说,南社开新风、育人才,起到了先导作用,它的成员
是黎明前黑暗中的探路人。
据成立前公布的《南社例十八条》规定,“品行文学两
优者许其入社”;“社员须不时寄稿,以待刊刻”,“所刊之稿
即署名《南社》”;“社员散处”“故定春秋假日开两次雅集”
; “社长每岁一易人,雅集时由众社员推举”;“条例每半年于
雅集时修改”。可以看出,南社的组织相当松散。它不同于现
代社会的政党或行业协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没有纪律
约束,没有特定的职业限制,只是通过开雅集和编社刊(即
后来的《南社丛刻》)聚合社员。“品行文学”中的传统文化
因子,如提倡气节情义、举办文酒诗会、交流书画创作,它
们所蕴含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内化为南社的凝聚力。反袁
斗争中,易象、孔昭绶亡命东瀛,隐匿行踪,忽然收到国内
寄来的《南社丛刻》,心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
感。易象在《与柳亚子书》中写道“……坐中旧侣,则已有
身为国殉者,电光火石,转眼皆空,苍狗白云,曷其有极!
惟区区南社,一任风吹雨打,至今犹岿然独存……象虽阴室
寒灰,亦愿从此献身南社,以赎前愆。”袁氏篡权,二次革
命失败,柳亚子请陆子美绘《分湖旧隐图》并广征题咏。丘
复书《题〈分湖旧隐图〉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国步多艰,恐难隐去……”杨杏佛作《贺新凉》:“……乱世
不容刘琨隐,……何处是扶危奇士?……肩此责,吾与子!
” 事业未竟,劝他打消退念。对牺牲或病故的南社社友,为他
们申冤雪耻,写传记、编遗集,表彰纪念。在艰难处境中,
社友们相濡以沫,使南社成为一座精神家园,并由此生成深
厚的“南社情结”,以致南社停止活动后屡有恢复南社的提
议,十多年后又有“南社纪念会”的成立。这种精神力量甚
至延续到百年后的南社后裔。“承接旧文学的余绪,并发扬光
大之”,南社巧用传统文化因子聚合社友的实践,很有中国特
色,值得后人细加品味。
南社社刊《南社丛刻》使用文言语体,固守诗、词、文
的旧文学藩篱。作为同盟会的“宣传部”,南社社友“欲凭文
办报刊,发表政论文章,成绩卓著,但是《南社丛刻》却没有收录。南社社友反对庙堂文学,追求文学的
社会效益,创作通俗文学,提倡戏剧改革,倡导《白话报》
, 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小说月报》《小说林》《礼拜六》等
大众文学期刊,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但是
《南社丛刻》也没有反映。南社社友兴办新学,对建立民国时
期的教育体系做贡献,《南社丛刻》更没有提及。“启迪未来
的革命思潮,为新文学开辟道路”,南社社刊遗憾地漏掉了这
具有开拓性的一章。囿于陈规旧习,南社也有保守的一面。
南社是一个有特色的社团。首先是它的草根性,始终保
持民间社团性质,不卷入政坛权力与利益的争夺,坚持独立
性,坚持发出正义的声音。武昌首义后,在同盟会的主导下,
攻克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南北和议。对此,
不少南社社友有异议,他们反对南北和议,反对优待清室,
反对让权给袁世凯。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
同一天,柳亚子在《天铎报》发文,号召“实行二次革命”。
南北达成和议后,一度有把南社转变为政党之议;以南社籍
的议员为主体,提出成立“南社北京通讯处”,想在议会中以
南社的声名作号召。但是,上海总部没有认同。南社始终高
举民主革命旗帜,成为袁世凯的眼中钉,“几几乎举吾社之良
而尽歼之”,“然青磷碧血,抑足蔚为国光焉”,南社在社会上
赢得声誉。虽然南社社友不乏参政者,但是南社的主体始终
保持草根传统。1934 年的一次聚会上,参加虎丘成立会的南
社社友冯心侠说出了这种心情:我们从前参加同盟会,组织
南社,为的是革命,决不是做大官。
南社有多元性。社友虽然持反清的共同立场,但是思想
倾向并不一致,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不乏奇人怪癖,在20
世纪初的政治乱局中,从传统士子嬗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
出了各自沉浮跌宕的人生路。协助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的
马君武,后来栖身教育界创办广西大学;为经典歌曲《送别》
作词的李叔同,变身佛教律宗的弘一法师;才华横溢天真率
直的苏曼殊,给人吃花酒的“花和尚”形象;鸳鸯蝴蝶派名
家陈蝶仙,也是无敌牌牙粉的创办人;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
都不乏南社社友的名字。南社中也有逆时势而动者,如汪精
卫,以谋刺清摄政王成名,浮沉宦海,后成了遗臭万年的
汉奸。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南社不只是文学的南社,它是中
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共和知识分子的一个样本,包含了丰富
多彩的人生故事,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是
时代变迁中的一部“儒林外史”。
南社是动态的,随时代不断前进,不断分化。在依归中国
同盟会的南社之后,有依归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的新南社。少
年的柳亚子,以《新民丛报》为枕中鸿宝;青年的柳亚子,以
“亚洲卢梭”自诩;中年的柳亚子,“独拜弥天马克思”——这
个“拜”字用得到位,是信仰,不是领悟,“我的信仰进化论
和共产论,与其说渊源于达尔文和马克思两大师,还不如说是
渊源于《公平》《礼运》吧。”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病理”
, 当时中国没有资本主义的客观存在,因此也不能真正读懂马克
思的学说;晚年的柳亚子,“躬耕原不恋吴江”。时代深刻地改
变着他们,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搏击,演绎着“世界潮流浩浩荡
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历史规律,书写出一个个成功或
失败的故事,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故事。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
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
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
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
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马克思的这段话,对我
们解读南社有指导意义:南社就是南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不必把它比附现代的社团组织,就从它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
会环境出发,客观地了解它、研究它。南社处在中国由传统
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初始阶段,它的成员是黎明前黑暗中
的探路者,南社历史中的各种曲折,南社社友的人生沉浮,
也正是社会转型期中各种矛盾的映射。他们创造历史,他们
也被历史创造。就像柳亚子在给友人信里说的:“我们这般
人,本来是在矛盾中生活,不矛盾又将怎样呢?”惟其有这
种“成长中的烦恼”,南社故事才有趣味。
毫无疑问,南社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
印记。1927 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中执掌五院(行政
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的头头脑脑,有南
社社友的名字,机遇使这群共和知识分子走到中国政治舞台
的中央。1936 年夏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访问陕北苏区,毛
泽东在窑洞里夜谈时告诉他:“在长沙我次看到报纸——
《民立报》。这是一种民族革命的日报……《民立报》充满了
动人的材料。这报是于右任主编的”;“我在师范学校做了五
年(注:1914 年2 月到1918 年6 月)学生……我在这里——
湖南省立师范的生活中所遭遇的事情是很多的,而在这
个时期中,我的政治观念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
行动的初步经验的。”这期间,1916 年9 月至1918 年9 月,
湖南师范的校长是孔昭绶。1951 年,在和周世钊
叙旧时谈到:我们说一师是一所好学校,有一批好老师,还
有孔校长,他是一位教育改革家,在师范两次任校长,
为学校做出重要贡献。尤其是他第二次任校长时,改组学友
会,开办工人夜校,创设学生志愿军,实行修学旅行等改革。
我们从事学友会、新民学会、工人夜校、农村调查活动,都
是孔校长这些教育改革后的产物。提到的于右任和孔
昭绶,都是南社社友。不只,朱德、张闻天、叶剑英
等都曾师从南社社友,蔡和森、蔡畅、向警予、周恩来、陈
毅、聂荣臻等人去法国勤工俭学的留学中介、寰球中国学生
会的主持人朱少屏,也是南社社友。历史的机缘,使南社社
友成为近代中国文化传承和革命传承中的一个环节。
1987 年5 月,在苏州举行的以“柳亚子与南社及其时
代”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使南社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建
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若干代中国
仁人志士的一场接力赛跑。南社遇到的许多社会问题,如,
对接西方文明与承续中华文明精华的认知,明析政治和文化
的关系,推动社会转型中价值观的转变……也是正在深化改
革的当代中国人需要解答的课题,研究南社的现实意义就在
此。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的讲话中指
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
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持续探索
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
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
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
这段讲话分解出四个历史时段,分别用“实践”“探索”“总
结”“传承”四个词语,说明四段历史在形成中国道路中的作
用。活跃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南社,是“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
展历程”中的一个亮点,回顾和总结南社的历程,有助于明
确“中国梦”和“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认清“中国梦”
和“中国道路”的现实基础。总书记的论述,对南社研究有
定向的作用。
南社研究需要扩大视野,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引进新的
研究方法。南社不仅是一个“文学团体”或“文化团体”,它
是20 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既有后一代传
统士子嬗变为现代社会知识群体的故事,也有他们更新社会
风气探寻新社会体系的故事——如前面提到的孔昭绶主持湖
南师范时的创新型教育思想。讲述南社故事,应当按照
唯物史观,不但说清本事,而且说明为什么会这样,解析人
与社会的互动,辨析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果与因;不但分
析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还从南社活动和社友诉求中找到中
国道路的内生基础。当前扩大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同
样需要思想解放作前导,需要新一轮的“放眼看世界”,需要
发现外部世界中新的“精彩”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使中国道路接通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
化不限于经济全球化,还需要各种文明交流融合形成的合力。
文化交流是多层级的,既有,也有地方级,更有民间
的。不同层级有不同的关注点,可以看出不同的“精彩”点,
进行不同的实践,走向共同的目标。从南社对东、西方文化
的讨论,从南社社友文化交流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得到
有益的启示。
重温南社故事,比较相隔百余年的两次变局,使人感慨,
令人振奋。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由一个任人宰
割的弱者,经历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过程,成为世界
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场革命,秀才造
反(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工农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的《共
同纲领》、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跌宕起伏,
一路走来真不容易。
胡朴安评论说:“南社之文章,一时代影响之反感者也。
”
南社人的社会责任是解构,改革开放,结束千年帝制;今人
的世界责任是建构,继续改革开放,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国家,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民族复兴的征途中,
必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19 年3 月于南京
本书是一部以图像形式反映南社社友风貌的文献集。南社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人于1909年11月在苏州发起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也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本书作者依据柳亚子先生所著《南社纪略》附录的南社社友信息,前后历时12年寻访南社社友后人与地方通志馆,收集整理了六百多位南社社友图像,以图像加小传的形式,对有图像可寻的南社社友进行了一次梳理汇总。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南社社员图像信息蕞为翔实可靠的资料,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以及近代文学人物的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张明观: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吴江市文化馆退休馆员。退休之后致力于柳亚子研究和南社研究,已出版《柳亚子史料札记三集》《柳亚子集外诗文辑存》。
本书是一部以图像形式反映南社社友风貌的文献集。南社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人于1909年11月在苏州发起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也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本书作者依据柳亚子先生所著《南社纪略》附录的南社社友信息,前后历时12年寻访南社社友后人与地方通志馆,收集整理了六百多位南社社友图像,以图像加小传的形式,对有图像可寻的南社社友进行了一次梳理汇总。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南社社员图像信息蕞为翔实可靠的资料,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以及近代文学人物的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张明观: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吴江市文化馆退休馆员。退休之后致力于柳亚子研究和南社研究,已出版《柳亚子史料札记三集》《柳亚子集外诗文辑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