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7.37 2.6折 ¥ 2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戴波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11506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27933955
上书时间2024-11-02
自序:众生的悲苦
两年前我受一个问答平台邀请,去回答一些历史知识相关的网友提问。那个平台受众庞大,覆盖了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种文化水平,因此问出来的问题也五花八门,经常令我哭笑不得。
比如有人关心的问题是:隆中对是不是泄露了天机,推背图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我总结这是历史玄学爱好者。有人关心的问题是:满清为什么要篡改明史,西方人为什么不承认夏朝,这大概是历史民族主义爱好者。又有人关心的问题是:秦始皇的父亲是不是吕不韦,为什么有人给纣王、隋炀帝洗白,这毫无疑问是历史八卦和正能量爱好者。还有朋友关心的问题是:刘邦刘秀刘备,究竟谁更厉害,徐晃二十回合输给颜良、又战平关羽、为什么关羽能秒杀颜良,这显然是历史演义化爱好者……
时间一长我就在想,历史从广义上来说真的是一个毫无门槛的话题,但凡读过一点点沾边的内容,都可以说自己对历史有所了解、很是爱好而不必太脸红。尽管各说各话,你又似乎不太能否认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不是历史。
而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历史只有两种,一种是“发生的历史”,即真真实实在时空里曾经演绎过的人、事、文化,而另一种称作“描述的历史”,所有我们接触的、感知的、学来的、掌握的、传授的,大约都是不同描述下的前人与前事。
将近两千年前,一个读书人背负父亲的遗命,走遍秦始皇巡游的路线,遍采众多典籍和传说,开始描述他眼中、耳中和口中的历史,这个人叫做司马迁。
时隔两千年后,我在那个平台看到了不少对司马迁的批评,大约代表了一部分业余的历史爱好者。他们普遍认为太史公写作《史记》的时候,故意夸张、有失偏颇、写得跟小说似的,用他们的话来讲:“根本不能称之为历史”。
他们这么说是有所谓证据的,所以振振有词:说刘邦的母亲和龙交配,这不扯淡吗?项羽垓下一战写得细节颇具,仿佛亲临现场,这不瞎编吗?陈胜说“失期当斩”,可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徭律》明明说只要罚款,这不造谣吗?
看到这些批评的时候我往往只好沉默,但又总想着写点什么跟不仅限于发泄而是真正想解惑的人聊聊,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
汉朝尤其是汉初历史,不像后来的宋元明清一样,史料众多,基本上只能主要采用《史记》的说法。而司马迁本人创作《史记》这段时期的时候,又相当一部分资料来源于高祖刘邦时期功臣陆贾的《楚汉春秋》。
《楚汉春秋》不可能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因为陆贾的身份,他少不了歌功颂德、隐约其事、为尊者讳等手法,以及采用成王败寇的角度。这就造成了众多历史事件的扑朔迷离,玄之又玄,比如鸿门宴、霸上封侯、韩信拜将、吕氏之乱等等,留下了许多待解的谜题。
博采众多秦汉史大家的观点、通过诸多论文成果以及一些我个人的思考来试图拨开迷雾,尽量还原这些事件的本来面目,这是我写本书的初衷之二。
市面上写汉史的书不少,我也看了不少,遗憾有两点:要么专业到枯燥、要么流于口水观点,这两个问题,都是我在本书中努力去避免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不过是在描述我所以为的历史,如果还有什么值得强调的,那就是叙事风格。中国的历史书,习惯了英雄叙事,习惯了写王侯将相的家书,而在我眼里,个人都是渺小的,帝王也好,世家也好,平民也好,在帝国的起与灭、时代的兴与衰里无一不是被驱使着前进的蝼蚁,我希望您读此书,除了了解历史之外,还能读到每个人的无奈,能读到众生的悲苦。
这部作品为《知汉》系列的*部,讲述秦朝覆亡、楚汉相争、刘邦称帝这段历史时期的故事。全书通俗易懂、观点新颖、叙事精彩。史学专业知识阐释精准、感性,同时兼具文学性和故事性,对脍炙人口的经典段落描写详尽,更对一些容易误解的话题,比如赵高究竟是不是宦官、鸿门宴的真相、吕氏之乱、汉武帝临终托孤等史实进行了剖析,力求还原真相。
戴波,微博昵称“东土大唐三俗和尚”,男,1980年生,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居江苏无锡,从事文字创作和历史研究。曾在《现代快报》开设近两年专栏,在搜狗字媒体开设字媒体专栏,在其他各大平台亦有各类文章发表。出版有《唐译〈子不语〉》《我这一生都比别人跑得慢》等作品。
这部作品为《知汉》系列的*部,讲述秦朝覆亡、楚汉相争、刘邦称帝这段历史时期的故事。全书通俗易懂、观点新颖、叙事精彩。史学专业知识阐释精准、感性,同时兼具文学性和故事性,对脍炙人口的经典段落描写详尽,更对一些容易误解的话题,比如赵高究竟是不是宦官、鸿门宴的真相、吕氏之乱、汉武帝临终托孤等史实进行了剖析,力求还原真相。
戴波,微博昵称“东土大唐三俗和尚”,男,1980年生,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居江苏无锡,从事文字创作和历史研究。曾在《现代快报》开设近两年专栏,在搜狗字媒体开设字媒体专栏,在其他各大平台亦有各类文章发表。出版有《唐译〈子不语〉》《我这一生都比别人跑得慢》等作品。
第二章:沙丘之谋
对内可以用严苛无情的法令来管理,对外则不得不用强大的军队。
即便已经统一了六国之地,秦始皇仍然有更大的野心,也还要面对更强大的敌人。
他的野心是想把帝国的疆域扩展到更南方,在那里,居住着被称为“百越”的众多南方民族。于是秦始皇征调了五十万大军,兵分多路向南进发,希望挟一统中原之余威席卷而下。但南方无论是多山川河泽的地形还是瘴热湿毒的气候,都非秦军所熟悉和习惯,百越族人民的反抗也出乎意料得顽强,南方的战场一度僵持不定。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而另一支令秦始皇不得不提防的强敌,则是北方的匈奴。
匈奴之所以会成为中原的大敌,和他们的生活习性分不开。
这是一支以畜牧为主的民族,尽管也有少量的耕种,但基本是随着水源和草地而迁徙移居。今天这里水草茂盛,就集体在这里放牧生活,明天换到别处。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生活,不像中原的小农经济那样稳定,常常会遇到资源匮乏的难题。匈奴怎么解决这一难题的呢?答案很简单:抢。实在没有粮食和物资了,他们就骑着马到四邻去开战、去掠夺。这和远古人类的部落生活几乎没啥区别。
中原的北境因为毗邻匈奴,就成了被抢劫的主要对象。但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匈奴并不十分稀罕中原的土地,因为他们没有办法长期占领过定居农业的日子,所以往往抢了人和物就走,物自然可以用,人则可以在平时作为奴隶役使。
当初在战国时期,紧挨着匈奴的赵国、燕国都不堪其扰,于是在各自边境的北面修筑长城,试图把匈奴拦在高大的城墙之外。但是国与国之间,长城是断开的。秦国自己也有长城。统一之后,秦始皇大手一挥,派了蒙恬为将,也带领 了30 万人去北方驱逐匈奴。尽管南北加起来八十余万人的数字未必完全真实,但的确耗费了国内大量人力和财力是毋庸置疑的。
蒙恬带领的这三十万人,一般称之为“长城军”,他们除了作战以外,还有修补长城、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的职责。但一个将军率领如此庞大的军队长期在外,任是再大胆的君主,也未免要提防几分。因此蒙恬军中有一位始皇派来的监军:长子扶苏。
关于扶苏为什么会出现在长城军中,以及秦始皇后想不想立扶苏为太子,现在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扶苏被任命为长城军的监军,正是秦始皇不想立他为太子的证据。原因有二:
,史书说扶苏是因为劝谏,激怒了秦始皇而被贬到军中去的。第二,按照春秋时的惯例:太子是不领兵的,因为担心太子有军队的支持会提前对父亲逼宫。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春秋时的做法不适用于频繁变法之后的战国末期。秦始皇此时正年富力强,并未考虑太子之位,所以不存在把扶苏派去监军就是不想立他为太子的意思。况且君主对儿子失望疏远,只有削权冷落的做法,更不可能把一个被贬的皇子置于远方精锐的军队中,不怕皇子怀恨在心而勾结将军造反吗?当初始皇派王翦领数十万大军灭楚时,就百般不放心,王翦曾亲口承认始皇本性多疑。因此把不喜欢的儿子放在军中,显然不像是始皇能干出的事。派出信任的儿子去监控大军,才是符合情理、符合他精明多疑性格的做法。
无论众说如何纷纭,至少在南北两支大军都到位后,秦帝国对内对外的方针就都已经制定完毕了。
秦始皇的余生,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全国巡游中度过,他要亲眼看看自己一手打造,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天下。他向东一直巡游到海上,望着一望无际的海水,心想这大概就是世界的尽头了吧。
朕已经到达了人间的极致,而海里是神仙的住所,朕想亲眼见一见神仙。这样思忖着,秦始皇登船出海,并亲手用连弩射杀了一头“蛟”。无独有偶,一百多年后,常用来和他并称的汉武帝也在汉帝国南方的大江里捕捉到一头“蛟”,显然这两人遇到的传说中的龙之子并不是同一种东西。秦皇射杀的海洋生物,其实是一条鲨鱼,而汉武捕捉到的淡水生物,按照后世典籍记载中的形容,应该是一条鳄鱼。
秦始皇付出了很多努力,包括派出大批的使者出海,终究没能在海上遇到传说中仙踪不定的神仙,倒是巡游到博浪沙这个地方,不幸遇到了刺客。说起来很是惊险,庞大的车队行进时,忽然不知从何处飞来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合今天六十斤)的铁锥,击中了副车。若是命中皇帝的玉辇,后果不堪设想。始皇大怒,下令在全国郡县内搜捕刺客,不过后也没能抓到行凶者。
如果当时真抓到刺客,恐怕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因为策划这次袭击的主谋,将在 12 年后再次向秦帝国发起致命一击,成为灭亡秦朝主要的推手之一。
这个主谋叫做张良,他和秦始皇有不共戴天之仇。
幸运躲过了袭击的秦始皇没有躲过时间这道催命符,就在八年之后的后一次巡游途中,路经沙丘这个曾饿死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的地方时,仅五十岁的千古一帝,也在此地病故。
据说他死前有一封发往长子扶苏的玺书,如确实有,那极有可能是宣召扶苏回来即位的。扶苏是理想继承人的理由和上面一样,他是 30 万部队的监军,假设秦始皇真想令另一位皇子即位,不会预先设置这样一个隐患。
但无论有没有这封玺书,都不影响历史的进程,因为负责始皇巡游的贴身秘书,是中车府令赵高。赵高如果仅仅只是中车府令倒还好,更致命的是,他是始皇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需要强调的是:赵高并不是一名太监。这在李开元先生的论文《说赵高不是宦阉——补<史记•赵高列传>》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证。
赵高非但不是后世电视剧里阴阳怪气的死太监,反而可能仪表堂堂、身材魁梧、并写得一手好字,精通法律,堪称文武双全。中车府令这个职位,有时需要亲自为皇帝驾车,对体型、气力都有相当高标准的要求。而同时,他还被始皇帝任命,教胡亥书法和如何判决狱案。
这样一个人很难不讨人喜欢和信任,赵高有一次犯了死罪,是始皇亲自赦免并让他继续担任中车府令一职,可想而知他有多么受宠。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始皇驾崩,如果即位的是扶苏,赵高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如果他想保证自己的地位,则必须拥立信任自己的皇子:胡亥。
赵高用同样的理由说服了这时已经担任丞相的李斯。他道:扶苏即位,您的相位就将不保,因为扶苏的亲信是在北方驻防匈奴的将军蒙恬。
赵高必须拉拢李斯,因为他自己是内臣,需要靠丞相来获得外臣集团的支持。其次,李斯也容易拉拢,从李斯一生的轨迹和设计杀死韩非这些行事方式来看,确实就是个贪恋权位且辣手无情之人。
于是,一封伪造的诏书从赵高处发至长城下,以秦始皇的口吻,责备扶苏和蒙恬与匈奴征战不利、士卒多有死伤,赐二人死罪。
扶苏终究忠厚,见到诏书,当即就准备自杀。蒙恬却觉得事有蹊跷,又不知道始皇已经驾崩,劝说扶苏道:陛下一直未立太子,但把三十万士兵托付于我,又以公子您为监军,这是把天下重任交给了公子。如今来一使者,就轻易赴死,焉知其中有没有诈?不如派人去陛下那里请示清楚再做决定。
扶苏却道:父赐子死,但死而已,何需再行请示。随即自尽。
蒙恬坚持要见始皇,使者将他扣押,由李斯的亲信、王翦之孙王离接管北方驻军。
胡亥这时,也和赵高、李斯一行随巡游车队回到了咸阳,即位为秦二世皇帝。二世下令诛杀被关押的蒙恬,终于知晓内情的蒙恬长叹道:我蒙家为秦国开疆守土,立功三世,我又手握三十万重兵,哪怕如今身陷牢狱,要反叛也易如反掌。之所以宁死不反坚守忠义,是不想辱没先人教诲而愧对先帝。说罢也服药自尽。
第二年,秦二世在赵高的教唆下,又下令诛杀兄弟姐妹二十余人。
一个刚刚矗立起来的帝国看上去巍然簇新,但根基的崩裂已经在内部缓缓发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