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课(2019新版菲利普·罗斯全集)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3.05
4.2折
¥
55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美]菲利普·罗斯 著,郭国良 高思飞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9147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26489377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埋葬了父亲之后,年至不惑的内森·祖克曼突然染上了一种无从诊断的疼痛——由肩颈蔓延到躯干,甚至精神也被这种疼痛占据。没有医生知道他的病痛从何而来。他不得不依靠止痛药度日,不能继续写作,甚至连行动都为疼痛所掣肘。百无聊赖的他开始放飞思绪,回忆起他失败的婚姻以及家庭关系。极度的恋旧情怀与征服病痛的企图心爆发之下,祖克曼决心返回母校芝加哥大学,在那里学习医学……轻率和缜密、抒情和讽刺融为一体,告诫与忏悔贯穿其中,带着一种会意、仁慈的权威。
本书同时囊括了菲利普•罗斯小说中*为有趣和*为凶残的场景,是一部关于疾病的大型喜剧。
作者简介
菲利普•罗斯(1933-2018)
1997年,菲利普•罗斯凭借《美国牧歌》摘得普利策文学奖。1998年,罗斯在白宫受颁美国国家艺术勋章。2002年,他又获得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荣誉——虚构类作品金奖,该奖的往届获奖者有约翰•多斯•帕索斯、威廉•福克纳、索尔•贝娄等著名作家。罗斯于1960年、1996年分别凭借处女作《再见,哥伦布》和《萨巴斯的剧院》两度将美国国家图书奖揽入囊中。此外,他还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奖两次,笔会/福克纳奖三次。罗斯的《反美阴谋》被誉为“2003-2004年度以美国为主题的优秀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于2005年荣获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奖和W.H.史密斯文学奖年度图书。罗斯也因此成为W.H.史密斯文学奖设立四十六年以来首位两度获奖的作家。
2005年,罗斯成为第三位由美国文库为其出版权威版作品全集的在世作家。此后,罗斯接连获得笔会/纳博科夫奖(2006)和笔会/贝娄奖(2007)。2011年,他在白宫被授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同年,他又成为第四位布克国际文学奖的获得者。2012年,罗斯赢得西班牙荣誉——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13年,他又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法国荣誉高等骑士勋章。
目录
埋葬了父亲之后,年至不惑的内森?祖克曼突然染上了一种无从诊断的疼痛——由肩颈蔓延到躯干,甚至精神也被这种疼痛占据。没有医生知道他的病痛从何而来。他不得不依靠止痛药度日,不能继续写作,甚至连行动都为疼痛所掣肘。百无聊赖的他开始放飞思绪,回忆起他失败的婚姻以及家庭关系。极度的恋旧情怀与征服病痛的企图心爆发之下,祖克曼决心返回母校芝加哥大学,在那里学习医学……轻率和缜密、抒情和讽刺融为一体,告诫与忏悔贯穿其中,带着一种会意、仁慈的权威。
本书同时囊括了菲利普?罗斯小说中最为有趣和最为凶残的场景,是一部关于疾病的大型喜剧。
内容摘要
埋葬了父亲之后,年至不惑的内森·祖克曼突然染上了一种无从诊断的疼痛——由肩颈蔓延到躯干,甚至精神也被这种疼痛占据。没有医生知道他的病痛从何而来。他不得不依靠止痛药度日,不能继续写作,甚至连行动都为疼痛所掣肘。百无聊赖的他开始放飞思绪,回忆起他失败的婚姻以及家庭关系。极度的恋旧情怀与征服病痛的企图心爆发之下,祖克曼决心返回母校芝加哥大学,在那里学习医学……轻率和缜密、抒情和讽刺融为一体,告诫与忏悔贯穿其中,带着一种会意、仁慈的权威。
本书同时囊括了菲利普•罗斯小说中*为有趣和*为凶残的场景,是一部关于疾病的大型喜剧。
主编推荐
菲利普•罗斯(1933-2018)
1997年,菲利普•罗斯凭借《美国牧歌》摘得普利策文学奖。1998年,罗斯在白宫受颁美国国家艺术勋章。2002年,他又获得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荣誉——虚构类作品金奖,该奖的往届获奖者有约翰•多斯•帕索斯、威廉•福克纳、索尔•贝娄等著名作家。罗斯于1960年、1996年分别凭借处女作《再见,哥伦布》和《萨巴斯的剧院》两度将美国国家图书奖揽入囊中。此外,他还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奖两次,笔会/福克纳奖三次。罗斯的《反美阴谋》被誉为“2003-2004年度以美国为主题的优秀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于2005年荣获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奖和W.H.史密斯文学奖年度图书。罗斯也因此成为W.H.史密斯文学奖设立四十六年以来首位两度获奖的作家。
2005年,罗斯成为第三位由美国文库为其出版权威版作品全集的在世作家。此后,罗斯接连获得笔会/纳博科夫奖(2006)和笔会/贝娄奖(2007)。2011年,他在白宫被授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同年,他又成为第四位布克国际文学奖的获得者。2012年,罗斯赢得西班牙荣誉——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13年,他又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法国荣誉高等骑士勋章。
精彩内容
祖克曼已经失去了他的创作主题。他的健康,他的头发,还有他的创作主题。这样看来,他找不到恰当的写作姿势也没什么大碍。他已经失去了写作的源泉——他的出生地早已因一场种族战争而化作焦土,而那些他心目中的写作巨匠也已然辞世。激烈的犹太人争斗是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端;在这里,一切都已结束了,哈得孙河新泽西一侧,他的约旦河西岸,如今已被外族占领。不会再有新的纽瓦克钻出来为祖克曼辩护,不会像个那样:不会再有父亲向那些先锋派犹太父亲一样因为他触犯禁忌而勃然大怒,不会再有儿子像他们的儿子那样被诱惑所蛊惑,不再有忠诚,不再有抱负,不再有反抗,不再有投降,不再有如此震撼的冲突。再也不会有如此温柔的情感,再也不会有如此强烈的逃脱欲望。没有了父亲,没有了母亲,没有了家乡,他也不再是一个小说家。不再是谁的儿子,也不再是什么作家。所有曾激励过他的一切都已然消亡,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可以索取、利用、扩大和重建。
这些,是他无所事事地靠在地垫上时,痛苦、忧虑的思绪。
亲弟弟的指责——说他的《卡诺夫斯基》是造成父亲突发冠心病去世的罪魁祸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忘怀的。记忆中父亲的后几年以及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那种苦涩,那种让人纠结的疏离感,和亨利对他的谴责一起啃噬着他的心灵;父亲临终前还在咒骂他,而他的作品所体现的,也不过如同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足科医生 滋事寻衅一般——这些念头都让他寝食难安。自从父亲临终前在病榻上怒斥他之后,他还没有写过一页值得保留下来的内容,于是他逐渐意识到,若不是他父亲古板易怒、思想狭隘,也许他根本不会成为一名作家。父亲是一个敬畏犹太教鬼神的代美国移民,儿子是一个一心只想驱鬼的第二代美国移民:这就是一切的真相。
祖克曼的母亲是一个安静、质朴的女人,尽管一直恪尽职守,性情温和,他却一直觉得母亲其实对什么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内心毫无束缚。弥补历史带来的痛苦,纠正无法容忍的错误,改变犹太人历史的悲剧路线——这一切她都乐得留给丈夫在晚餐时候去完成。他喋喋不休,高谈阔论,而她则满足于为他们准备饭菜,喂饱孩子,然后尽情享受当时尚且存在的和谐家庭生活。父亲去世一年之后,她得了脑瘤。一连几个月,她抱怨自己时不时会感到头晕头痛,甚至有部分记忆丧失。她次去医院就诊时,医生认为这是轻微的中风,不会对她造成什么严重的损伤;四个月后,当他们再度会诊时,曾为她治病的神经科医生查房,她认出了对方。当医生询问她是否能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时,她从医生手上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个词:不是她自己的名字“萨尔玛”,而是“纳粹大屠杀”,拼写得丝毫不差。当时是1970年,迈阿密海滩,这个女人这辈子写过的所有东西无非是在索引卡上写下的菜谱、几千张感谢卡以及一大堆毛衣编织法,然而这个词却被她如此铭写了下来。祖克曼断定,在那个早上之前,她甚至从来都没有说过这个词。她的职责并非对恐怖事件耿耿于怀,而是在普通的夜晚坐在沙发上织毛衣,同时盘算第二天要做的家务。但她的脑子里长了一颗柠檬一般大的瘤子,仿佛把所有记忆都从她的脑子里挤了出去,只剩下了这个单词。这个词无法被逐出脑子。这个词一定一直根深蒂固地盘桓在脑子里,而大脑本身却毫无察觉。
三年前的这个月。12月21日。1970年,周一。神经科医生给他打电话,告诉他这个脑瘤要再过二到四周才会要了她的命,但当祖克曼从机场赶到病房时,床榻上早已空无一人。他的弟弟比他早一个小时坐飞机抵达,此刻正坐在床边一把椅子上,牙关紧咬,目光空洞,仿佛一尊蜡像,敲一下就会瞬间粉碎倒地。“母亲走了,”他说。
在祖克曼这辈子读过、写过、说过、听过的所有词语中,没有一个词的修辞作用能和这几个字相提并论。不是她正在走,不是她将要走,而是她走了。
祖克曼从六十年代初之后就没有再进过犹太教堂,而之前他曾一度每月在神殿中为自己的《高等教育》一书讲解辩护。但这名没有信仰的人确实在烦恼他的母亲是否不该以正统方式下葬——所谓正统,是指用清水清洗身体,用寿衣包裹,再放在朴素的木质棺材里。早在她被病痛折磨之前,对卧床不起的丈夫长达四年的照料早已让她变得和耄耋之年的先母并无二致。在医院的停尸房里,祖克曼眼神空洞地盯着母亲小巧如孩童般的头颅,她那典型的犹太人式鹰钩鼻在忧心忡忡的脸上形成一道高高的弧线;也正是在此刻,他产生了给母亲办个正统葬礼的念头。但是亨利想让她穿那套柔软的灰色绉丝裙,有天晚上他和卡罗尔带她去林肯中心听西奥多•比凯尔 的演出时,她穿的就是这条裙子,非常漂亮,因此祖克曼觉得没什么不妥。他十分努力地想好好安置母亲的遗体,想用某种形式把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的母亲联系在一起——他孩提时代目睹过后者的葬礼。他想弄清楚她们这一生的定位究竟在哪儿。至于那件将随她一起入土的寿衣,就让亨利按他的想法办吧。重要的是尽可能平稳顺利地完成这项后的工作,然后他和亨利从此再也不用为了什么事互相妥协甚至相互交谈。不管怎么说,若非为了母亲,他们两兄弟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来往;自一年前父亲佛罗里达的葬礼后,他们的再次见面就是在母亲那空空的病床旁。
是的,她现在已经完全属于亨利了。每个人都对他的组织效率处于愤怒边缘,因此毫无疑问地认为所有关于葬礼的事宜都应询问小儿子。当犹太教祭司来到他们母亲的公寓准备教堂服务事项时——这个留着柔软小胡子的年轻祭司正是当年主持他们父亲葬礼的那一个——内森一语不发地坐在一旁,而亨利刚从葬礼承办人处回来,开始向祭司询问有关安排的事宜。“我想我曾读过一些诗,”祭司告诉他,“关于培育花草的。我了解她对她那些花草的热爱之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望向那些植物,仿佛它们是祖克曼夫人的遗孤一般。现在说看清一切还太早——不是指窗台上的植物,不是冰箱里的烩面,也不是她钱包里的干洗票。“那么我就来朗诵赞美诗了,”祭司说。“如果你不介意,我想谈谈我的个人观感。我是在教堂里认识你父母的,和他们相当熟识。我了解他们是多么愿意成为彼此的另一半,也了解他们有多么热爱自己的家庭。”“很好,”亨利说。“那么你呢,祖克曼先生?”祭司问内森。“你有没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回忆?我很乐意把这些加入我的评论里。”说着,他从夹克口袋里掏出一支铅笔和一本记事本,准备把作家要说的话记录下来,但内森只是摇了摇头。“回忆,”祖克曼说,“该来时自然会来。”“祭司,”亨利说,“让我来致悼词吧。”但早些时候他曾说过自己没办法挺过去。“如果你行的话,”祭司说,“只要你能克制住悲痛,这倒是很好的安排。”“就算我真的哭了,”亨利回答说,“也没有什么关系。她是这世界上好的母亲。”
于是:终,历史的记录将被修正。亨利将会消除《卡诺夫斯基》对犹太人的诽谤带给母亲那些佛罗里达朋友的恶劣影响。生活和艺术是截然不同的,祖克曼想;还有什么能比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更加清晰?然而这种区别又十分难以捉摸。写作是一种想象的行为——这一说法好像让所有人感到既困惑又愤怒。
媒体评论
“祖克曼三部曲”几乎达到了悲喜剧中*的美学境界。 ——哈罗德•布鲁姆
内森•祖克曼是罗斯的“他我”中*疯狂和*狡猾的,他*的特征是拒绝学习。成熟、长大、增长智慧——对祖克曼来说这些并非仅仅是不可能,它们是妄想,是我们唱给自己听的催眠曲,以便湮没欲望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罗斯的人物都有这种特征,无论他叫祖克曼、波特诺伊还是凯普什。
——《纽约太阳报》
“一次温和的胜利……极好地控制……无情的契约”
——《纽约客》
这进一步证明了罗斯在小说上几乎无事不可为。他的叙述能力——能让读者欣然游走于真实与虚构间的能力——是一流的。
——《华盛顿邮报》
这位后现代作家的语言风格平直却不失威信,一种海明威式的实诚而美好的热情贯穿于段落之间。
——《纽约客》
这是我所读过的*伟大的罗斯式小说,一改往日的轻佻、讽刺,这部小说的沉痛溢于言表。以疾病作为主题,使得人生的转变和升华具有了厚重的质量;而深情、内省的言说,则具有动人的力量。祖克曼在美国墓地之上的精神崩溃,几乎是罗斯*伟大的一个象征,是对艺术命运的怜悯。
以疼痛为载体,自我反省解剖的又幽默又心疼又动人,这三部曲简直就是交响乐一样啊,看的人心神激荡,太喜欢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