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思想史(修订增补第四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汉代思想史(修订增补第四版)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01.84 6.4折 158 全新

库存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金春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27282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58元

货号26446094

上书时间2024-11-0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汉代哲学承前启后,规模宏大。本书不“沿袭”唯心、唯物两军对战的框架模式,而以儒、道既对立又互补为主线,系统论述了汉代哲学的发展和演变。特别对经学哲学的兴起、演变、衰亡及其与政治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出汉代“天人合一”的目的论思想以人为本、“人为天下贵”的时代精神实质,极富理论的开创性与深刻性。《汉代思想史》经过多次修订增补,在众多同类著作中,堪称一家之言。



作者简介

金春峰(本名金富春),男,湖南邵阳人,196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65年获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曾长期任人民出版社编审、哲学编辑室主任,兼任《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常务副主编、中国文化书院导师;1988年后,先后任新加坡东亚哲学所高级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台湾华梵大学及佛光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汉代思想史》《〈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哲学:理性与信仰》《朱熹哲学思想》《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人文典范的原创——〈周易〉导读与简释》《先秦思想史论》《“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金春峰卷》等。



目录
修订增补第四版序
   金春峰(1)


修订增补第三版序
   金春峰(1)


修订增补版序    金春峰(9)


序    丁伟志(11)


序    李泽厚(14)


自序    金春峰(16)


 


绪论(1)


章  帛书《黄帝四经》的思想和时代(16)


一  帛书《黄帝四经》和《老子》思想的关系(17)


二  帛书关于道、天、理的思想(18)


三  辩证法思想(23)


四  刑德思想(28)


五  刑名法术思想(31)


六  黄老刑名(法)是一个思想体系(33)


七  帛书产生的年代(36)


第二章  汉初黄老思想的政治实质及其在学术领域的影响(42)


一  汉初黄老思想的政治实质(42)


二  汉初黄老思想对陆贾、贾谊的影响(49)


三  韩婴、董仲舒思想中的黄老影响(53)


四  黄老影响不能夸大(58)


五  《论六家要旨》对黄老思想的赞誉(61)


六  黄老思想的退位(65)


第三章  汉初儒家思想的复起及其儒法融合的特点(67)


一  陆贾“仁义为本”的思想(67)


二  贾谊的礼治思想(75)


三  贾谊对黄老无为思想的批判(78)


四  贾谊融合儒法的思想特点(83)


五  贾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及其矛盾(86)


六  韩婴的儒家思想(88)


七  汉初儒家思想的特征和历史地位(92)


第四章  汉代自然科学方法论及其与哲学的相互影响(94)


一  秦汉自然科学成果(94)


二  天人相应、天人一体的基本观念(98)


三  认识论的经验主义与信息思想(103)


四  系统观念和辩证法思想(110)


五  哲学与自然科学在内容上的相互渗透(115)


第五章  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121)


一  “天论”及其特点和矛盾(122)


二  目的论思想剖析(130)


三  天人感应思想的矛盾及其积极意义(138)


四  认识论的经验主义与理性因素(146)


五  形而上学体系和局部的辩证法思想(151)


六  人性论思想分析(155)


七  伦理思想的特点(159)


八  社会政治思想(165)


九  《公羊春秋》学的基本精神(173)


十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地位(177)


第六章  《淮南子》的思想特点及其政治上的消极倾向(180)


一  天人对立的消极思想(181)


二  宇宙图式及自然论思想(185)


三  人性和人的价值观(190)


四  认识论(193)


五  辩证法思想及其对祸福转化的矛盾态度(197)


六  社会政治思想的特点(203)


七  《修务训》的儒家思想及其意义(210)


八  神仙方术思想及思辨因素(214)


九  《淮南子》思想的评价(222)


第七章  《史记》在历史观方面的杰出贡献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225)


一  《史记》与史学传统及孔子《春秋》(226)


二  究天人之际(229)


三  通古今之变(232)


四  人性论的历史观(234)


五  《史记》与时代精神(《史记》、《汉书》比较)(239)


第八章  《盐铁论》所反映的汉代中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和孟子思想的崛起(245)


一  法家思想在武帝时期的实际统治(245)


二  孟子思想的崛起(250)


三  汉代思想的两次转折(255)


四  双方代表的社会阶级利益及“文学”社会政治批评兴起的条件(260)


第九章  宣成时期今文经学统治地位的确立(267)


一  阴阳灾异和经学之士的兴起(268)


二  石渠阁会议与《榖梁春秋》的兴起(272)


三  礼教向社会的扩大和深入(276)


四  孟喜、京房易学的灾异思想(277)


五  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的灾异思想(281)


六  儒学确立统治地位的社会阶级背景(282)


第十章  孟喜京房易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286)


一  孟喜易学的卦气思想(286)


二  京房的阴阳象数易学(292)


三  京房注《易》的几种方法(297)


四  《易》与五行的结合(298)


五  京房易学的影响(302)


第十一章  谶纬在哀平时期的泛滥及其思想意义(305)


一  谶纬和政治(305)


二  谶纬和宗教(309)


三  谶纬的元气思想和宇宙生成论(312)


四  “八卦为体”的新观念(316)


五  谶纬对象数思想的发展(318)


六  “河图”、“洛书”数图释义(322)


七  名词定义与象数模式(326)


八  社会理想(330)


九  谶纬的评价(333)


第十二章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和思想特点(334)


一  《河上注》非葛洪所作(334)


二  《河上注》是汉代作品(338)


三  《河上注》出于西汉(343)


四  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348)


第十三章  《道德指归》的自然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351)


一  《指归》的自然思想(352)


二  生成论与本体论(357)


三  经验论和思辨因素(361)


四  社会政治思想(366)


五  《指归》版本的几个问题(369)


第十四章  扬雄思想的成功、失败及其经验教训(373)


一  《法言》的理性精神(374)


二  《太玄》对《周易》的模仿及其失败(381)


三  《法言》、《太玄》的经验教训(389)


四  扬雄思想在汉代和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392)


第十五章  刘歆与西汉正统经学的结局(395)


一  刘歆的经学思想(395)


二  刘歆与《左传》及《周官》(400)


三  经学投靠政治的恶果(405)


第十六章  《白虎通》与两汉神学经学的思想方式(409)


一  白虎观会议的召开和《白虎通》的产生(409)


二  《白虎通》的学术性质(414)


三  关于“三纲”的思想(417)


四  哲学范畴及其特点(419)


五  神学、经学的思想方式(426)


六  白虎观会议的历史命运(429)


第十七章  王充思想剖析(432)


一  元气自然论剖析(433)


二  “实知”、“知实”的理性精神(438)


三  无神论的经验教训(443)


四  命定论的逻辑推演(450)


五  黄老自然思想与儒家伦理思想的矛盾(456)


六  “定贤”辩论的时代和思想意义(458)


七  王充哲学提出的两个问题(463)


八  寒门细族的知识分子代表的典型意义(467)


九  王充哲学的历史地位(471)


第十八章  《太平经》的思想特点及其与道教的关系(473)


一  关于《太平经》成书的情况(473)


二  神道理论(477)


三  神学体系的内在矛盾(482)


四  社会政治思想(483)


五  谶纬向宗教的转化(487)


六  《太平经》与方士化的儒生(491)


七  黄老道与《老子想尔注》(496)


八  《太平经》何以成为道教经典(499)


第十九章  汉末经学的衰落与党锢之祸(501)


一  皇权与士族的矛盾(502)


二  皇权与宦官(506)


三  士族反宦官外戚的斗争(508)


四  党锢之祸与经学的没落(511)


第二十章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及其与魏晋思想的联系(516)


一  王符的社会批判思想(516)


二  崔寔的社会批判思想(523)


三  仲长统的社会批判思想(526)


四  “本末”、“名实”与魏晋思想(530)


第二十一章  许慎、郑玄、虞翻与两汉经学的终结(534)


一  《说文解字》与经学(535)


二  《五经异义》(538)


三  郑玄的遍注群经(539)


四  郑玄《易》注的理性因素(541)


五  引《老》注《易》的开始(546)


六  虞翻象数易学的特征(548)


七  儒通互补与汉末风尚(552)


附录


一  《月令》图式和董仲舒的目的论及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555)


二  董仲舒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572)


后记(588)


 



内容摘要

汉代哲学承前启后,规模宏大。本书不“沿袭”唯心、唯物两军对战的框架模式,而以儒、道既对立又互补为主线,系统论述了汉代哲学的发展和演变。特别对经学哲学的兴起、演变、衰亡及其与政治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出汉代“天人合一”的目的论思想以人为本、“人为天下贵”的时代精神实质,极富理论的开创性与深刻性。《汉代思想史》经过多次修订增补,在众多同类著作中,堪称一家之言。



主编推荐

金春峰(本名金富春),男,湖南邵阳人,196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65年获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曾长期任人民出版社编审、哲学编辑室主任,兼任《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常务副主编、中国文化书院导师;1988年后,先后任新加坡东亚哲学所高级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台湾华梵大学及佛光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汉代思想史》《〈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哲学:理性与信仰》《朱熹哲学思想》《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人文典范的原创——〈周易〉导读与简释》《先秦思想史论》《“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金春峰卷》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