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韬奋著译文丛:萍踪忆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韬奋著译文丛:萍踪忆语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9.77 5.3折 56 全新

库存9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邹韬奋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2134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25575577

上书时间2024-11-0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写在前面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为韬奋图书馆拟写的嵌名联,今天仍挂在韬奋图书馆的门口。今年适值三联书店成立八十五周年,经邹嘉骊先生提议,我们合议出版一套“韬奋著译文丛”,以纪念三联书店创始人韬奋先生。

    韬奋先生倡导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宗旨,开创的书刊互动的事业格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既是当年生活书店的特色,也是三联书店延承至今的传统。我们相信,纪念韬奋先生好的方式莫过于读他的作品,传承与弘扬韬奋精神,好的方式莫过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能展现韬奋先生著译实绩和基本面相的代表作品。因此,我们精选其生前编订的别集,辑为这套文丛,希望既能反映韬奋先生文字生涯的基本面貌、韬奋思想的主要脉络,又适合普通读者购藏阅读。

 

    综观邹韬奋的一生,“独立”是其毕生追求的一个核心品格。在他的新闻出版事业上表现为,始终追求所办刊物的独立、报人身份的独立和言论的独立。早年的邹韬奋受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很大,梁启超、黄远生、胡适、孙中山等的理念与主张都对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邹韬奋早期对蒋介石政府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一直抱持积极的改良主义态度。

    “九一八”事变后,他逐渐对国民党政府和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与此同时,开始接触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思想。后期对后者发生了认同,认定其为当时的先锋力量与思想,继而萌生了入党的念头。无论是对任何党派、任何思想采取何种态度,都是邹韬奋经过长时间考察、独立思考的结果,绝不是投机、盲目、谋私利的行为,所以后期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与他毕生追求的独立精神并不相悖,反而是其身体力行的证明。

    邹韬奋思想上的转变,与他的六次流亡经历密切相关,其中,次流亡经历——?带有一定主动性地游览考察欧美大陆——对他思想转变所产生的影响。1933年7月,邹韬奋乘船去往欧洲,在欧洲一待就是一年多。先后考察了意、法、英、德,将考察心得整理成文章,逐一寄回国内在《生活》周刊、《新生》周刊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语》初集、《萍踪寄语》二集出版。1934年7月,邹韬奋从伦敦前往苏联,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考察,全面了解了苏联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认为苏联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的社会的开端”。对苏联的考察文章后集结成《萍踪寄语》三集出版。

1935年5月开始的美国考察之旅,是邹韬奋欧美流亡之旅的后一站。因为行程匆忙,在美国得到的素材,直到回国之后邹韬奋才有时间将它们整理追记下来,所以之前的结集称“寄语”,而美国游记的结集却取名《萍踪忆语》。

    韬奋的美国之行,因曾与美国全国学生同盟所领导的旅行团同游苏联,结识了不少美国进步青年,所以在到达美国后,邹韬奋得到了他们有力的介绍和热心的指导。重点考察了东海岸的代表城市纽约、东北部的首府华盛顿、南部“黑带”的代表城市伯明翰和塞尔玛。在旅行的后半程,同友人驾车从中北部横穿美国。沿途考察了底特律、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黄石公园等地,后由旧金山乘船返回中国。回国以后,用37篇文章记录下了这次视察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帝国主义麻醉下的种族成见》《从伦敦到纽约》《物质文明与大众享用》等29篇曾在《世界知识》上发表,《由大瀑布到大工厂》《美国农民的怒潮》等8篇是“七君子事件”之后,邹韬奋在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完成的。

    《萍踪忆语》介绍了当时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强国的政治背景、劳工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杂志新闻事业以及黑人惨遭压迫等情况。美国南部“黑带”的特殊经历,苏联社会和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鲜明对比,使邹韬奋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外强中干的经济、虚伪的民主政治、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尖锐的黑人问题……同时预言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没落,让他更加确定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未来的出路。可以说,邹韬奋至此完成了思想上的大转变。

 

    《萍踪忆语》早由上海生活书店于1937年5月出版;1940年重庆的韬奋出版社重新出版,之后又再版加印过多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联书店分别于1950年2月、1958年6月、1987年9月出版过《萍踪忆语》;2000年7月,《萍踪忆语》以作家出版社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系列之一出版;201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庆祝世界知识出版社成立80周年影印早期经典丛书”收录了《萍踪忆语》。

    本书以生活书店初版本为底本,并参校以《韬奋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7卷中收录的《萍踪忆语》,删去了“弁言”前的文字。正文中关于国外地名的中文翻译多且凌乱,为避免读者困惑,决定取该地名或次出现,或出现频率,或者较贴近现行译名的翻译进行统一。

在“文丛”的编辑过程中,编者以保持作品原貌为基本原则,参照各版本厘定文字差异,订正文字、标点错误,同时对全书体例进行统一。编者对原文内容不做任何改动,只做技术性校注。作者本人的注释按原样保留,删去原编者所加注释,“文丛”编者所加新注注明“编者注”。由于彼时各种原因隐去的内容,均用×表示。

 

    本文丛和本集的编选成书,得到了韬奋先生的亲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资深编辑家邹嘉骊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上海韬奋纪念馆、出版博物馆慷慨援手提供图片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

               编辑部

   2017年9月



导语摘要

   《萍踪忆语》是“韬奋著译文丛”之一种,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的《韬奋全集》为底本。邹韬奋在一九三五年由伦敦前往美国进行视察。重点考察了东海岸的代表城市纽约、东北部的首府华盛顿、南部“黑带”的代表城市伯明翰和塞尔玛;在旅行的后半程,同友人驾车从中北部横穿美国,去往回国之前的*后一站旧金山,沿途考察了底特律、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黄石公园等地。回国后用37篇文章记录下了这次视察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多重视角论述了其时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强国的政治背景、劳工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杂志和新闻事业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与未来,揭示了黑人解放运动的现状和趋势,等等。《萍踪忆语》既是以一本面向国内广大读者的新闻报道合集,又是邹韬奋作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报人,以一种批评姿态学习先进国家代表之经验后的一份总结,体现了他个人的政治信仰与理念。



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近代中国著名的记者和出版家。1923年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7月创建生活书店。后又办《生活日报》《抗战》(抵抗)三日刊、《大众生活》等报刊。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等。

目录

目录


 


弁言/001



帝国主义麻醉下的种族成见/001 



从伦敦到纽约/012



物质文明与大众享用/023



掌握全美国经济生命的华尔街/034 



梅隆怎样成了富豪?/045



世界上富城市的解剖/056



金圆王国的前途/068



美国劳工运动的大势/079



美国的失业救济/089


一○
“赶快”/100


一一
劳工侦探/111


一二
利润和工资/122


一三
金圆王国的劳动妇女/129


一四
金圆王国的劳动青年/140


一五
教会和劳工/151


一六
美国劳工的社会保险/162


一七
德谟克拉西的教育真相/173


一八
杂志国/184


一九
美国的新闻事业/195


二○
“公敌号”/206


二一
听众六千万人的无线电牧师/218 


二二
黑色问题/229


二三
南游/239


二四
由柏明汉到塞尔马/250


二五
由塞尔马回到柏明汉/261


二六
在柏明汉/272


二七
民众的保卫/283


二八
再经华盛顿回到纽约/294


二九
美国青年心理的转变/305


三○
由大瀑布到大工厂/315


三一
又看到几个“大”/325


三二
美国青年运动/337


三三
美国农民的怒潮/346


三四
两个农家的访问/358


三五
黄石公园和离婚胜地/366 


三六
劳工运动的先锋/372


三七
美国的殖民地——夏威夷/383



内容摘要

   《萍踪忆语》是“韬奋著译文丛”之一种,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的《韬奋全集》为底本。邹韬奋在一九三五年由伦敦前往美国进行视察。重点考察了东海岸的代表城市纽约、东北部的首府华盛顿、南部“黑带”的代表城市伯明翰和塞尔玛;在旅行的后半程,同友人驾车从中北部横穿美国,去往回国之前的*后一站旧金山,沿途考察了底特律、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黄石公园等地。回国后用37篇文章记录下了这次视察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多重视角论述了其时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强国的政治背景、劳工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杂志和新闻事业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与未来,揭示了黑人解放运动的现状和趋势,等等。《萍踪忆语》既是以一本面向国内广大读者的新闻报道合集,又是邹韬奋作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报人,以一种批评姿态学习先进国家代表之经验后的一份总结,体现了他个人的政治信仰与理念。



主编推荐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近代中国著名的记者和出版家。1923年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7月创建生活书店。后又办《生活日报》《抗战》(抵抗)三日刊、《大众生活》等报刊。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等。

精彩内容

    二十九 美国青年心理的转变

 

    我回到纽约后,又耽搁了一星期,但是在这一星期里面却特别忙,件事是谈话忙。我在莫斯科暑期学校里所认识的美国男女青年,有好几位是在纽约,他们纷纷相传安生由南方回来了,今天有几位约吃晚饭聚谈,明天有几位约吃早餐聚谈,热闹得什么似的。他们不但自己参加,不但邀我所已认识的朋友参加,并且约些我不认识的朋友同来畅叙。这却不是我个人有什么吸引力,却是因为我刚从南方回来,对于他们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什么缘故呢?这需要一些解释。

    诸君看过我的《萍踪寄语》第三集的,想还记得这“一群孩子们”。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天真活泼的可爱的青年。

    他们有的是刚从大学里出来,因为美国经济恐慌尖锐化的缘故,一踏出了校门,立刻就加入了失业的队伍。有的虽还在大学里求学,但是眼看着已毕业的同学都在彷徨歧途,没有出路,也都感到自己前途的可危。有的年龄比较略大的,已踏进了职业界,但是因为在目前这样的社会里,职业失掉了保障,随时有失业的危险,所以也常在慄慄自危的境况中过日子。于是这“一群孩子们”都感觉到美国的社会制度有根本改造的必要,虽则他们在初不知道走那一条路好。后来他们有机会到苏联去看看,在那里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在事实上给与他们一个很大的刺激。他们看到本国有许多人因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在那里所亲眼看到的是教育免费,实业学校和大学还给学生以津贴;他们看到本国有许多青年失业,在那里所亲眼看到的是学校里的学生,在毕业的一年前就有位置定好了,有时还有几个随你选择;他们看到本国劳苦大众的生活每况愈下,在那里所亲眼看到的是一般人民的生活程度一天天在提高。这些都是事实上给与他们的教训,所以他们回国以后,大多数都加入美国前进的政党努力,至少都成了一个同情者。美国前进的势力是以纽约为大本营,近几年来已逐渐侵入了顽固不化的南方。因此他们对于南方的情形都很注意,虽在书报上知道了一些,但是有人到那里视察了一番,将亲眼看到的情形告诉他们,他们是要感到极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他们的同志们在南方努力劳工运动的种种斗争的情形。

    你可以想像得到,他们倾耳静听着南方同志艰苦奋斗的事实,个个都睁大着眼睛,现着入神的微笑,那种兴奋的态度,实在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我有一次和他们谈到南方在那样的艰危环境中居然开成了“五一”劳动节的大会,他们竟不约而同地一致立起来欢呼!

    这“一群孩子们”对内积极努力于解放劳苦大众的工作,无孔不入地从各方面扩大革新的势力,对外反对侵略和压迫弱小民族。他们对于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都有深切的兴趣和恳挚的同情。他们常常提起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土地那样大,人民又那样多,一旦翻过身来,给与世界的前进动力,不知道要伟大到什么地步!甚至他们希望中国赶快“翻身”,由此也可以间接地影响到美国革新运动的提早成功。他们的这种热望,一方面使我感到无限的兴奋,觉得我们真该格外努力,一方面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惭愧。

    赫斯特在美国新闻界所占的势力,记者在上次一文里已略述梗概。他的出版事业,在一九二九年以前的美国繁荣时代,每年总收入竟有十五万万金圆之多,有人估计当时他每年所得的纯利约有一千五百万金圆!(这还不是他的收入的全部分,他同时还是个大地主和工业资本家。)他用了近五十年的欺骗民众的方法,造成他的大势力,有三千万的读者;在美国的人民中,几于每四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看他的出版物。关于他的宣传的工具,除那样巨量的出版物外,还有他自己的两个通信社(供给四百左右日报的新闻),十个无线电播音台,活动电影新闻片公司等。以这样大的势力,却用来干着反动的工作,做成“公敌号”,怪不得他是现在美国革命运动所要对付的一个重要的鹄的。美国一八九八年和西班牙争夺古巴统治权的西美战争(Spanish-American?War)是近代史上一幕有名的帝国主义争夺战。赫斯特在一八九三年,就利用他的报纸鼓吹这件事。在当时美国的边疆已被资本主义所达到,华尔街为本身利益计,有在国外扩大帝国主义势力的必要,对于近水楼台的古巴当然是垂涎欲滴的。赫斯特在表面上当然不肯说这样的老实话,他很大言不惭地说美国应该出兵拯救被压迫的古巴。在战事即将爆发的时候,他派一个有名的艺术家叫做冷明顿(Remington)到古巴去等候,替他搜集材料。冷明顿到古巴后,打一个海电给他,说古巴很安静,不致有战事发生,所以要想回去。赫斯特回他一个电报,叫他不要回来,这电文现在已成为著名的轶闻,里面这样说:“请留。你供给图画,我将供给战争。”(Please ?remain. ?You ?furnish ?pictures ?and I’ll? furnish ?the?war.)尽管不致有战事发生,他却能鼓动美国出兵,“供给战争”。这位“公敌号”的势力不可谓不大了!有人说西美战争在实际是“一人战争”(one-man-war),所谓“一人”,指的就是赫斯特。现在古巴已在美国资产阶层榨取剥削之下,成为美帝国主义侵略史黑暗的一章。现在赫斯特又在鼓吹美国对墨西哥应有同样的战争。他自己在墨西哥有大块的土地,各种的矿。但他却口口声声说这是“美国在墨西哥的责任和机会”(The?oblig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Mexico.)!好象他是在为着美国人民打算似的!他在所办的报纸上极力提倡爱国,极力主张国防,实际的动机都是这样。他在口头上为的不但是美国人民的利益,不但是被侵略国的利益,而且也为着世界人类和文明!你看他在他所办的报纸上说得多么堂皇:

    “我们的国旗应该在墨西哥飞扬,成为那个苦恼的国家的复兴和为着人类和文明而恢复该国的象征!”(Our? flag ?should wave ?over ?Mexico ?as? the ?symbol ?of ?the?rehabilitation ?of? that ?unhappy country ?and ?it ?redemption? to ?humanity?and? civilization!)这和墨索里尼宣言要在阿比西尼亚“宣扬文明”可以媲美了!

    以爱国主义为幌子,实际在煽动帝国主义的侵略的赫斯特,对中国人的态度当然是可以想见的。他所给与他的三千万读者关于“柴纳门”的印象是龌龊、愚蠢、怯懦、无恶不为的卑劣的民族!他的故乡是加利福尼亚州,而该州却是华工多的地方,他对于华工更是时常加以诬蔑,主张华工应该驱逐出境,主张移民律对“柴纳门”应有严厉的禁止,以及其他的种种压迫。我到旧金山时,有位朋友告诉我,说不久以前,该地有一位中国艺术家娶了一个美国妻子,这美国妻子因为患了神经病而自杀了,各报都没有什么话说,而赫斯特的报纸却抓住这个机会,张大其辞,用大的标题说白种女子因嫁给“柴纳门”而自杀,极力描写白种女子无论如何是不可嫁给“柴纳门”的,因为“柴纳门”是如何如何的野蛮,对于女子是如何如何的虐待,把中国人说得令人掩鼻而过,不敢向迩!

    这位美国报界大王号对外是十足道地的帝国主义者,对内当然是美国劳工阶层的的一个敌人。他在口头上尽管自称为“劳工的朋友”(friend ?of ?labor),但是这位“朋友”怕劳工组织起来!他在南达柯塔州(South ?Dakota)勒得城(Lead)的村镇黑山(Black? Hills)所有的金矿,据说算是世界上的金矿。当该矿工人联合起来组织工会的时候,赫斯特便加以种种的压迫;工人用罢工来对付,他便把这全镇封锁起来(该镇人口约一万人),雇用武装的流氓,由镇外进来破坏罢工的联合阵线,凡是不愿撕毁工会证片的工人,都被驱逐出境,同时设立侦探制度,密布全镇。

    据《哈迫周刊》(Harper’s Weekly)所载当时的情形,说“除非得到赫斯特矿公司的准许外,没有人类在勒得有任何公民的、宗教的、工业的或政治的权利”。他的横行气概,可以想见,当上次旧金山总罢工爆发时,这位“公敌号”虽身在伦敦,即用长途电话训示他自己的走狗们和嗾使其他一鼻孔出气的同业怎样破坏工人的联合战线。

    自苏联的新社会建设着着成功,金圆王国的失业恐慌一天天地尖锐之后,美国工人对于所谓“德谟克拉西”也逐渐发生怀疑了。赫斯特很怕这种形势于他所凭借以发财的社会制度有碍,公然宣言“普洛列特利亚是公民里面没有能力管理国事的部分”(The? proletariat ?is ?the ?body ?of ?citizenship least ?able ?to?manage ?the ?nation’s ?affairs.)。但是有着世界上六分之一的土地的“工人的国家”所表现的种种胜利的事实,却是无可否认的,于是他的办法是用造谣的伎俩,三年来就把攻击苏联诬蔑苏联算作他的一件大事。关于这一点,我在上次文里已稍稍提及,尤其可笑的是他不但抹煞事实,竟在他所办的各报上捏造列宁说的话,说到列宁的丛集第十八卷第三六一页上有过这样的话:“普洛列特利亚的独裁制度无他,不过是以武力为基础而不受任何限制的政权而已——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没有法则的。”你看过该书那一页,找不出这句话。这种无聊的行为引起全国各处的质问,他的《美国芝加哥》(Chicago American)的主笔诺特(H.?R.Knott)竟替他然宣言:“就是这句引语是错了,也是一件好事!”(Even ?if? the? quotation ?is ?wrong ?it ?is ?a ?good ?thing!)

    在革命运动逐渐抬头的美国的今日,赫斯特所以成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