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5.51 5.7折 ¥ 44.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周小麦 王加婷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11479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4.8元
货号25535760
上书时间2024-11-0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1
2017
“不仅是华北生态与人文交融的宝地,且是华夏粟作农业肇兴地以及古代茶马互市、丝绸之路的交汇地”。位于雄安新区的白洋淀,素有“北国江南”的美誉,是雄安的重要地理标志,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产物。
10
“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夜晚……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孙犁先生用这饱含深情的笔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悠久而旷远的画卷。
在白洋淀,每个人都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世的齿轮与自然的齿轮相契合,那样紧密,那样深沉,使得白洋淀这样一个地域空间的背后隐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温情。
白洋淀是雄安的标志,而芦苇就是白洋淀的标志。芦苇本身所蕴含着的朴素、天然等特质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将芦苇捧在手里,我们便能感受到它柔细、温暖且坚固的触感,简朴的苇草中含着春日温暖的阳光、猛烈躁动的夏雨以及深秋的严霜,它的四季生长,交汇着我们深切的体验,同我们的感知化作一体。
智慧常驻于大自然,人类通过享用大自然的智慧而生存。在白洋淀,人们依靠芦苇而生,用芦苇做日常用具,编苇席、鱼篓、芦花靴,做自己拿手的事,活得丰富而满足。他们健康地迎送朝夕,在不起眼的地方,过着素心的本真生活。
在日复一日与芦苇的相伴中,人与芦苇获得了同样的生命韵律。以手抵心,苇编的工艺在追求生计与心灵审美的双重作用下日臻完善,终至堪称完美的手工艺杰作。
2
“人类的发展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而造物活动犹如一根贯彻始终的琴弦,弹拨出美妙的乐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表现出创造性。”
编织芦苇手工制品的过程,从头到尾都是与材料交流的过程,与材料的相遇相知。在相知的过程中,白洋淀人民创造出自己独有的苇编文化。
无论是在容城上坡遗址发现的三千多年前的苇编残片,还是唐宋时期作为贡品的苇席,抑或是明清时期妇女编席织篓,男子卖席贸易,遍布直隶及关东口北的盛况,都昭示着白洋淀人民对芦苇的无限眷恋。
在寻访白洋淀苇编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能从材料本身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近乎人格的东西,有时甚至仿佛能从材料中触摸到精神。天地自然间充满未知,诞生万物,通过材料,我们复归自然,便会发现在我们的精神内部也充满了谜一样未知的自然。
人力所为,与自然的造化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手工编织之美,一部分来源于材料之美,一部分来自劳作之美。由反复形成自由,由单调成为创造。这是劳动的赐予。以手抵心,这或许也是命运的秘密所在。制作好的苇编产品,拥有自己的质感和纹路,传递给人的是结实又朴实无华。
在机器化生产以前,白洋淀的人们都是手工制作苇编制品。他们磨练技艺的过程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那些物件的使用者。他们了解材料的特性,磨炼自身的技艺,做出更好的东西。这是他们的生活本身,也是他们的人生哲学。
3
在当下时代,白洋淀的苇编工艺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机器化大生产带来了格式化的产品。渐渐地,白洋淀手工苇席风光不再。各种廉价而不含温度的工业制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各种大大小小的工厂兴起,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打工,后的织席者只剩下一小撮。织席的手艺逐渐失传。
苇编手艺难道注定要成为人们的回忆吗?
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说,每个村庄里都有一个被时代影响又被时代忽略的国度,一个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小局部,每一个村庄基本上都是中国的缩影。
城市化、信息化、人工智能,一个个现代主义的字眼像挖掘机一样,将广大村落的乡土根基慢慢拔出,并用各种现代性的要素来取而代之。农业的凋敝、农业人口的大量外流,以及由此而生的乡村的衰落似乎都在宣告着乡土社会的分崩离析。
割倒一片片芦苇的不是白洋淀人民的手,而是快速推进的机器。
2000
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原材料没有消失之前,白洋淀的苇编人的生活方式却有可能先消失了。
4
在一切归于机械的未来,人手所创造的奇迹会不会重新走进我们的视线?
答案是肯定的。
手艺本是人类生存的技能。白洋淀人民用芦苇的茎叶,编织、打造工具,维持生活。人在编织芦苇时,从芦苇身上看到的丰富特质,都是自然赠予的礼物。当看到这样的美时,也就看到了自然,看到了人本身。
芦苇编织过程中,材料的变化,停手的时间点,当时的心情与兴致,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在苇编人心中产生一种涟漪。正是这种涟漪,让苇编的工作变得生动而有趣。
苇编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他们和他们的祖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里面含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含了这个文化的历史。
“平常之心”。白洋淀的苇编人家,与芦苇日复一日地共同生活,与之产生了不能分离的情感。
那么该如何传承和复兴白洋淀人民的苇编文化?
,
,
这也是在这本书中,我们所关注和要思考的。
“匠人精神”和机械化生产是并存的。手工制作的东西保留传统工艺,原汁原味,个性突出,手工精工制作,作为高级艺术品,供上层富裕者使用或出口赚取利润;而用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售价,产品面向大众消费群体。这说明
白洋淀的苇编工艺以天然的素材为对象,始于日常,忠于生活,归于自然。将手工编织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或许是其走向复兴的必经之路。
5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万千,孕育出形态各异的生活方式。在寻访白洋淀人民的苇编生活后,我们试图记录与关注的是那个时常被忘却的乡土中国,以及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这场记录之旅中,我们试图在它们消失之前去保存这些驻留在文化记忆中的种种时刻,试图去重新发现那些曾经缔造了丰厚多彩的中华文明的空间和遗迹。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先要尊重和守护自己的文化之美,才能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尊重本土的文化,要从自己做起,树立文化自信,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放眼世界。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文化传承作为基础。雄安新区的腾飞,也要以文化的建设作为重要前提。
现在,我们希望通过白洋淀苇编文化的整理与呈现,引起更多人去关注、复兴那些正在逐渐远去的手艺,拯救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在这样的行动中,我们才得以重回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抱。
复兴白洋淀的苇编手工艺,将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在中国各具特色、不同生态的乡村中,还有无数蕴藏着智慧的民间手工艺值得我们去发掘、保护和传承。它是我们在现代化大潮中不可抛弃的乡土情怀,更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故乡。
003
007
011
016
029
032
046
065
083
091
097
100
107
118
122
125
126
127
128
129
135
139
143
147
15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