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原论(120年纪念版)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02.94
7.0折
¥
14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王亚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0606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48元
货号25353226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这部书的问世,是在抗战结束后不久的去年一月。在交通文化两不发达的东南一隅地方,当时预约者人数,即已达到总印刷量(土纸本二千部、报纸本二百部)的一半。它直延到现刻,始在各方敦促与鞭策之下,进行再版。那种稽延,显然不是由于作者太过忽视一般读者的需要,倒反而是由于作者在慎重考虑,看如何才能更迅速更普遍的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它之所以由设在福州的经济科学出版社,改到上海生活书店来印行,正是由于那种慎重考虑的结果。
我在初版序言中约略讲过,《中国经济原论(120年纪念版)》在内容上,在体裁上,在研究方法上,都近似一种大胆的“尝试”。一切尝试性的写作,显然更需要得到学术界的指教,到目前为止,国内论坛上直接评介到《中国经济原论(120年纪念版)》的文字,就我所见到的,已达十余篇。它们大体虽都侧重在介绍方面,并一致的给予我以过度的激励与赞扬,但我在感奋之余,却毋宁更注意它们仅像是附带表示的希望性的评正。其中比较需要在这里综合加以解答的,约有以次二点:
首先,它们(特别如吴大琨先生在《东南日报》上指出的,杨村先生在《文汇报》上提到的)都认定当作中国的经济原论看的著作,没有把战时沦陷区解放区的特殊经济措施讲进去,是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这一点我是意识到了的。但临到再版。亦尚不曾把这为大家所认定的“缺陷”补正过来,那主要并非是由于我在理论上的懒惰,而实是基于以次的理由:我在《中国经济原论(120年纪念版)》所要阐明的,是作为半封建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该是由那些基本经济运动法则所体现着;那些法则的内部的相互关联如何;它们联同作用的后果如何。在这种意义上,作为我的研究的对象,就显然是限定在迄今还在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方面,至若战时在陕甘宁边区及若干沦陷区乃至目前在中共控制区施行的新经济,那到此刻为止,在我的研究上,还只能看为是对于我们社会一般经济主体的“反动”,一般经济运动倾向中尚待成育的变革,我们诚然不能忽视它在各别实行地区的较大影响,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过于夸大它在整个中国经济上发生的决定作用。因为如大家所知道的,所有那诸般变革,或者是进行在极偏僻地区,而在其他区域,又或者是进行在被封锁状态下,或者是进行在战争的动乱的带有暂时性的过程中。也许就因此故,许涤新先生在《中国经济的道路》一书中,第二章论中国经济的结构,仍是把一般的经济作为对象,而对于推行了上述变革的经济,只是在同书第三章《中国经济的道路》中用“新的经济嫩芽”这个小子目来表识它,并认为,这“嫩芽”还只有在虽同样被包围被封锁,但较之其他解放地区却有了更安定和平局面的陕甘宁边区,才比较采行了确定的存在形态,才较多一些建设性的成果。这是极有分寸的极其客观的说法。至于材料搜集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可能搜集到的断片材料之实际前因后果的说明的困难,自然更增加了我暂时仍只好把这一缺陷留到以后有机会再来弥补的信念。
目录
序言
新版序言
篇 中国经济研究总论
章 中国经济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 中国经济科学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二重必要
第三章 研究中国经济应依据的几种科学及其应采用的几种方法
一 依据的几种科学
二 采用的几种方法
第二篇 中国商品与商品价值形态
章 中国商品形态
一 商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形态
二 表识着中国社会的商品标本
三 中国商品的类型
第二章 中国的商品价值形态
一 商品·价值·价值法则
二 在价值律下显出的中国商品生产的不完备形态
(1)中国商品价值的增殖过程
(2)中国商品增殖价值的实现过程
(3)中国商品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
三 中国商品价值的一般特征
第三篇 中国货币形态
章 关于货币的基本认识
一 货币与商品的历史发展关系
二 货币诸机能的演化过程
三 不同社会的不同货币机能
第二章 中国货币的特殊表象
一 银本位制所表识的落后性
二 币制的不统一与不确定
三 货币的种类数量及其演变消长关系
第三章 中国货币的诸机能
一 当作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来看的中国货币机能
二 当作流通手段来看的中国货币机能
三 当作贮藏手段来看的中国货币机能
四 当作支付手段来看的中国货币机能
五 当作“世界货币”来看的中国货币机能
第四章 货币改革与特殊的货币运动倾向
第四篇 中国资本形态
章 资本及有关资本发生发展的总概念
第二章 中国各种资本形态之质与量的考察
……
第五篇 中国利息形态与利润形态
第六篇 中国工资形态
第七篇 中国地租形态
第八篇 中国经济恐慌形态
附论
王亚南先生学术年表
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成功典范
内容摘要
这部书的问世,是在抗战结束后不久的去年一月。在交通文化两不发达的东南一隅地方,当时预约者人数,即已达到总印刷量(土纸本二千部、报纸本二百部)的一半。它直延到现刻,始在各方敦促与鞭策之下,进行再版。那种稽延,显然不是由于作者太过忽视一般读者的需要,倒反而是由于作者在慎重考虑,看如何才能更迅速更普遍的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它之所以由设在福州的经济科学出版社,改到上海生活书店来印行,正是由于那种慎重考虑的结果。
我在初版序言中约略讲过,《中国经济原论(120年纪念版)》在内容上,在体裁上,在研究方法上,都近似一种大胆的“尝试”。一切尝试性的写作,显然更需要得到学术界的指教,到目前为止,国内论坛上直接评介到《中国经济原论(120年纪念版)》的文字,就我所见到的,已达十余篇。它们大体虽都侧重在介绍方面,并一致的给予我以过度的激励与赞扬,但我在感奋之余,却毋宁更注意它们仅像是附带表示的希望性的评正。其中比较需要在这里综合加以解答的,约有以次二点:
首先,它们(特别如吴大琨先生在《东南日报》上指出的,杨村先生在《文汇报》上提到的)都认定当作中国的经济原论看的著作,没有把战时沦陷区解放区的特殊经济措施讲进去,是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这一点我是意识到了的。但临到再版。亦尚不曾把这为大家所认定的“缺陷”补正过来,那主要并非是由于我在理论上的懒惰,而实是基于以次的理由:我在《中国经济原论(120年纪念版)》所要阐明的,是作为半封建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该是由那些基本经济运动法则所体现着;那些法则的内部的相互关联如何;它们联同作用的后果如何。在这种意义上,作为我的研究的对象,就显然是限定在迄今还在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方面,至若战时在陕甘宁边区及若干沦陷区乃至目前在中共控制区施行的新经济,那到此刻为止,在我的研究上,还只能看为是对于我们社会一般经济主体的“反动”,一般经济运动倾向中尚待成育的变革,我们诚然不能忽视它在各别实行地区的较大影响,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过于夸大它在整个中国经济上发生的决定作用。因为如大家所知道的,所有那诸般变革,或者是进行在极偏僻地区,而在其他区域,又或者是进行在被封锁状态下,或者是进行在战争的动乱的带有暂时性的过程中。也许就因此故,许涤新先生在《中国经济的道路》一书中,第二章论中国经济的结构,仍是把一般的经济作为对象,而对于推行了上述变革的经济,只是在同书第三章《中国经济的道路》中用“新的经济嫩芽”这个小子目来表识它,并认为,这“嫩芽”还只有在虽同样被包围被封锁,但较之其他解放地区却有了更安定和平局面的陕甘宁边区,才比较采行了确定的存在形态,才较多一些建设性的成果。这是极有分寸的极其客观的说法。至于材料搜集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可能搜集到的断片材料之实际前因后果的说明的困难,自然更增加了我暂时仍只好把这一缺陷留到以后有机会再来弥补的信念。
精彩内容
《中国经济原论(120年纪念版)》:
本来,理论上每一度新的成果,都将大有造于整个世界经济的新的实践,但我们在这里却得鞭襞近里的看中国经济的科学研究,该是如何为我们经济改造实践上所期待。
大家试想:中国讲“维新”,讲“改革”,讲“建设”,是同西欧资本国家势力接触不久以后就正式开始的。曾国藩、李鸿章们,一把太平天国的乱事平定了,就于一八六二年仿照外国的方法,建立有关军需品的制造厂,中经张之洞一般人的提倡,到后来亦为一般所提倡。但经历世纪四分之三的长期岁月,我们社会在外形上像是有些改变了,并且那些改变,似与“维新”、“改革”的要求无大关联,甚且是反乎那种要求的,结局,我们的社会在骨子里,还顽固的保持几千年的传统。这原因,将如何去分释呢?外力的束缚当然是大家可以不假思索而举出的答案。但我们稍读一点近代史,便知道除英、法这两个国家外,一切较后发达的近代国家,如像德、美、日、俄等等,它们向着现代的路上走,都曾受到外力的压制,所以,把这种维新无效、改革无成的责任,完全诿诸外力,似乎不尽切合事实。本来,叫压迫束缚我们的外力,多担当一点责任,并也不是一件怎样说不过去的事,但可虑的是,这样一种想法或认识,会妨碍我们去反省去探究那种阻碍现代化进行的其他较基本的或与外力同样重要的原因。旁的我们暂且不说,从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我们革新实践上,已不难想到我们国人无论在朝在野、在政论上、在学术论坛上,对于我们国家需要变革的途径,似乎都没有明确的把握着。自然,在这当中,我们应特别提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的经济改造原理,确实很正确的把那种途径指明了,并且那种原理及其政策的提出,已很明显的证示过去的维新,过去的变革,如以开设工厂、修造铁路、建造轮船为内容的维新和变革,根本就未触到我们社会需要维新变革的痛处。然则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已经提出了相当长久,为什么还不曾脱却那种主张的阐扬的阶段呢?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这里却只须指明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一点,那就是在民生主义提出以前障碍着李鸿章、张之洞一流人物之革新意识的中国社会经济形态,恐怕在某种程度,也在民生主义提出以后,还障碍着我们的政论家与经济建设论者们。换句话说,就是由于中国过去封建经济,对其他国家表现了极大的特殊,即其他国家的封建基础,是建立在领主经济之上,土地不得自由买卖,与土地相联系的劳力,不得自由移动;中国的封建基础,是建立在地主经济之上,土地大体得自由买卖,劳力大体亦得自由移转,土地与劳力或劳动力的自由变卖移转,是资本制的商品经济所要求的基本前提。因为在资本制的社会,一切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是都要被要求着商品化的,假使其中任何一种因素,不论是物的,抑是人的,其买进卖出受着制度的限制,不能自由移转,那就不但从事任何产业经营,无法积累到大量的资金或大量的劳力,那种经营的产品,也就无法计算出价值,也因此故,无法计算出真正的利润,对于地租、工资等等,都无法成就现代的形态。这一来,并不是说,难得建立起资本制经济的诸基本法则,事实上,根本就无从建立起资本制经济本身。惟其如此,每个现代国家在开始现代化的当时,殆莫不经历一种从封建解放土地,解放劳力的土地改革,并且,还依照它们各别改革土地的彻底程度,决定它们后来资本制发展的进步程度。,在各国如此,其在中国,就有点使人想不通的跷蹊地方了。如前面所说,中国的土地与努力,在中国的特殊封建制度下,既然一向是自由移转的,于是在理论逻辑上,中国要走上资本主义之路,就似乎无须乎经过他国所曾分别经过的土地改革。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