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万物重构:智能社会来临前夜的思索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7.76 4.8折 58 全新

库存8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韦青 著 华夏智库 出品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42344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5322311

上书时间2024-11-0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认知,让人们开始担心因知识的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为此许多人开始变得焦虑不安。要摆脱这种焦虑,单靠大量的阅读,简单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也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在时代更迭的大潮中,想要突出重围,就应该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说科学技术是智能社会的生产力,那么,科学的方法就是推动社会进步重要的动力。从古至今,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思想,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后得出结论,这种有理有据的科学方法,才是我们了解世界本质的途径,也是帮我们认清问题所在,摆脱困扰的方法。
  在四川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名对:“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用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重要就是具有审时度势的清醒头脑。在智能技术被过度解读的当下,只有清醒地认识智能技术,才能做到“知其雄,守其雌”,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方向,掌握自己的命运。
  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其实自古至今,人类社会就没有停止过革新的步伐,智能社会的来临,也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台阶,多是一个跨度比较大的台阶。要想有效地应对即将来临的变化,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放下惧怕变化的包袱,然后不盲从,不迷信,在科学方法论的引导下,努力学习并掌握智能社会的基础知识。同时应具备“知行合一”的精神,不要纸上谈兵,而要做到身体力行。
  本书中会介绍“云- 物- 大- 智”(云计算- 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发展次第论,并说明每一个步骤都已经或多或少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附录中,我还为读者设计了一套自己动手实操的DIY 教程,并放在GitHub 开源网站中,让大家有机会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云- 物- 大- 智”每一步环节,为迎接智能社会提前做好实际应用的准备。
  在智能社会来临的前夜,我所思、所想的就是这些,和读者分享这些观点,是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智能社会已在眼前,当我们准备迈入新时代的时候,为你展开的是一幅美好画卷,还是一片惨淡未来,答案不必外寻,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中。
  接下来介绍一下本书的使用方法。本书共分为五章,其中章“巨变的时代”开宗明义,介绍时代的特点和科技革命的历程,希望帮助读者理解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则从哲学高度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创新本就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以及数字化的本质,从而解释清楚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的威力与挑战和思想僵化在中国近代史产生的严重后果。
  第三章“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开始以实际案例解释实现社会智能化的“云- 物- 大- 智”次第步骤,以及为什么只有充分依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够一步一步地真正实现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智能社会。由于人工智能的复杂性,我在这一章里试图采取浅显易懂的比喻和要点总结方式,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次第和要点。
  第四章“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则以通识/ 博雅教育作为出发点,强调无论是在什么时代,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源于思想的开放和正确的方法,接着尝试与读者共同探讨人与机器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人类作为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在人- 机关系中所应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人”的作用。
  第五章“科学家的情怀”是个有趣的章节,这其实是基于我的演讲和培训反馈专门为读者准备的。这一章试图打破大众对科学从业人员的误解,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科学与哲学和艺术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共同体,进一步鼓励读者能够将自己培养成为“文武双全”、知识体系发展全面的科技达人。
  本书的特点还体现在后两个附录中,前面提到,我的学习方法极其重视“知行合一”的手段。我坚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技巧和艺术。尤其在这个科技高速增长的年代,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如果读者们仅停留在表面的书本知识,很难真正理解新技术的特点及实效,因此很难在没有参考项目结果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我在附录一中设计了一个涵盖计算机工程、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的智能设备实际制作方案,希望大家能够借助这个项目的实施更好的地理解“云- 物- 大- 智”的次第方法和效果。启动三个工程的源代码和项目说明都可在本书的GitHub 项目网站(网址:ecowisdom.weiqing.io)中找到。
  后,让我以我非常尊重的微软全球负责科研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执行总裁沈向洋博士为一本书写的致辞作为附录二的注解。这本书是介绍演讲技巧的国际畅销书《说服》(Presenting To Win)的中文版,由科学出版社于2005 年在国内出版,《说服》介绍的是全球企业的商务沟通之道,极其经典,作者杰瑞·威斯曼(Jerry Weissman) 是一名难得的既有演讲理论知识,又有大量演讲实际经验的商业演讲大师,是当时世界排名的商务演讲教练。在此书的扉页上,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沈向洋博士就写下了“70 年代,要么发表,要么毁灭;80 年代,要么演示,要么消亡;90 年代,要么拉关系,要么失败;新的世纪,要么演讲,要么投降”的箴言。这是每一个立志在当下的科技社会有所成就的读者都应熟练掌握的一门基本功。既然是基本功,没有扎实的功底是不行的。本书中文版已绝版,读者若有兴趣可以找一找二手书商或英文版。为了达到给读者的借鉴意义,我把我的技术培训教材附于书后,并加上每一页讲解的内容纪要和演讲技巧供读者参考。我希望读者一方面能够参考本书成稿所借助的原始培训资料,同时如果时间有限,也可通过阅读附录二得到本书知识体系的快捷印象。
  世界正在改变,科技正在发展,历史无数次告诫我们,与时俱进是我们的选择,这本书想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能有这次机会向读者表达以上种种,是我的荣幸,同时也是我们大家的机会。我希望每一个和这本书“相遇”的读者,都能行动起来,主动把握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机遇!


作者简介

韦青: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


  韦青先生投身亚洲移动通信、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等领域二十余年,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他的工作足迹遍及中国,新加坡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尤其擅长于移动与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销售与市场管理工作。现任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负责将微软的产业愿景与创新技术介绍给中国的行业伙伴与业界领导者。


  在微软公司的十多年间,韦青先生曾先后担任过微软大中华区Windows产品部总经理,微软大中华区消费与在线事业部市场总经理和微软大中华区Windows移动产品部总经理之职,负责公司商用与消费产品业务的战略设计与执行管理,以及合作伙伴与产业生态链建设。在加入微软之前,韦青先生曾经在摩托罗拉公司工作十年,历任移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与销售管理的众多领导岗位。



目录

章 巨变的时代 /1


  1. 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2


  2. 我们正在经历新一轮革命 /14


  3. 巨变下的思考 /25


  4. 遇见智能社会下的自己 /34


第二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47


  1. 从 STEM 教育说起 /48


  2. 被误解的“科学” /54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碰撞 /59


  4. 科技力量的本质 /69


  5. 科技发展的哲学内涵 /79


  6. 从“通州八里桥”说起 /98


第三章 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 /103


  1. 云 - 物 - 大 - 智:技术进化的次第论 /104


  2. 人工智能的“一、二、三、四” /148


  3. 避免科技时代的新迷信 /170


第四章 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 /177


  1. 再谈通识教育 /178


  2. 做拥有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者 /183


  3.“善假于物”的君子 /188


  4. 当我们不再谈论人工智能之后 /191


  5. AI 来了,人的价值会改变吗 /194 


第五章 科学家的情怀 /199


  1. 科学家不是“书呆子” /200


  2. 仰望星空,科学家与科幻梦 /205


附录一 :  Project EcoWisdom /212


附录二: 随书演讲辅助资料 /217


后记 /247



主编推荐

韦青: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

  韦青先生投身亚洲移动通信、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等领域二十余年,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他的工作足迹遍及中国,新加坡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尤其擅长于移动与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销售与市场管理工作。现任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负责将微软的产业愿景与创新技术介绍给中国的行业伙伴与业界领导者。

  在微软公司的十多年间,韦青先生曾先后担任过微软大中华区Windows产品部总经理,微软大中华区消费与在线事业部市场总经理和微软大中华区Windows移动产品部总经理之职,负责公司商用与消费产品业务的战略设计与执行管理,以及合作伙伴与产业生态链建设。在加入微软之前,韦青先生曾经在摩托罗拉公司工作十年,历任移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与销售管理的众多领导岗位。



精彩内容

章 巨变的时代      

  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正在经历新一轮革命巨变下的思考
  遇见智能社会下的自己
1.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1.1 技术在换代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There is nothingpermanent except change”。正如先哲所言,唯有变化是永恒的。
  改变一直在发生,而技术的发展与换代无疑是价值,也是影响力的改变之一。
  18 世纪60 年代,人类社会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蒸汽技术把人类社会从手工业时代带入科技时代。传说中蒸汽技术的发明者瓦特,实际上只是蒸汽技术的改良者。在瓦特的改良下,人类社会有了更为便利的动力,蒸汽纺织机、蒸汽火车、蒸汽轮船的出现“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和双脚,机器也开始普及与发展。
  19 世纪70 年代,新技术与新发明不断涌现,而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改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此展开。在这次技术变革中,我们迎来了“电气时代”,更明确的工厂分工,大批量的生产流水线,明显提升了生产力,汽车、飞机的应用也让人有机会去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20 世纪40 年代,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再次爆发,航空航天、原子能、化学、电子计算机等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技术突破。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超乎想象的技术飞跃,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被彻底颠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发展所引发的改变,每个现代人都切身体会着。
  计算机在发明之初,纯粹是为军事科技服务的。1943 年,为破译德军密码,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设计了台名为“巨人”的电动机械式计算机。“巨人”虽然只是一台用于解码的假想计算机,但却开创了计算机技术的先河。
  1946 年,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个占地150 平方米,重达30 吨的“大块头”,每秒可执行5000 次加法或400 次乘法运算。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ENIAC”已经相当“聪明”了。
  之后,在冯·诺依曼教授的理论指导下,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代计算机到第四代计算机,再到如今,可以随时随地为我们所用的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可以说,计算机技术是人类20 世纪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大脑,它的运算速度与逻辑计算能力,帮助人们实现了无数技术领域的突破。从此,人类的“碳基”大脑,开始有了“硅基”大脑这个新伙伴。
  现在,我们每天都会使用计算机,可是,你真的知道我们是如何与这个“聪明”的家伙互动沟通的吗?
  键盘?鼠标?触摸?语音?……
  无论表象如何,由于结构的限制,电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其实只是以“0”和“1”为代表的数字开关信号,在经过一定层次的抽象简化后,变成人类赖以与计算机沟通交流的计算机“语言”。作为普通使用者,我们能够通过键盘、鼠标以人类的“语言”与计算机沟通,完全是计算机程序员的功劳。程序员通过计算机语言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开发出便于普通人使用的系统、软件,之后我们才能得心应手地与计算机“对话沟通”。
  世界上“个计算机程序员”名叫阿达·洛甫雷斯(AdaLovelace),看到她的画像你可能会感到吃惊,没错,阿达不仅是位女性,而且她还是著名诗人拜伦的女儿。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技术先驱,美国国防部甚至在1980 年将一种计算机语言就命名为“阿达”。就像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语言用于沟通交流一样,在电子计算机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中,人类也发明了很多种特征各异的计算机语言,以实现不同场景、不同目的的计算机编程任务。与人类的语言一样,计算机语言其实也很难用好坏来评价,每种语言都有每种语言的特点,程序员一般都会根据需求的不同,采用相对有效的程序语言来完成不同的工作。以本书后面所附的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云计算和智能设备关系的实训项目为例,就采用了多种计算机语言来完成终的任务。其中包括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调度效率比较高的C 语言来实现对智能硬件设备的编程,而针对云端数据的操作,又采用了适合数据库的T-SQL 语言,而为了实现微软Azure 云端的微服务程序开发,我们又使用了微软专门为面向对象编程开发的C# 语言,后还使用了MarkDown语言完成静态网页的编写。大家在本书后面会看到,我们就是希望利用这种方式,让有兴趣的读者能够对貌似高深的计算机编程能有全面和切实的体会,这也算是另一种启蒙作用吧。
  在了解了计算机和计算机语言的基本理念后,我们再来看看互联网技术是如何发展的。
  互联网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军方实验室,初只是很简单的计算机之间的网络通讯,用于研究机构之间共享传递情报。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末,一批科学家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概念,而同时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TCP/IP 协议组也日趋成熟[ 业界惯用的TCP/IP 名称实际上是一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