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30.42 6.9折 ¥ 620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潘光旦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4001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20元
货号25300662
上书时间2024-11-01
1978年12月,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回北京探亲,到中央民族学院教职工宿舍去看望费孝通先生,费先生直截了当地问我:“你能不能回来整理潘先生的遗稿?”并且专门谈到我父亲潘光旦所摘录的民族资料卡片。不久我就被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开始收集父亲的遗稿。1967年父亲去世时,在北京大学工作的两个姐姐乃穗、乃穆都身处逆境,无法妥善保存父亲的遗物,因此决定将他的全部藏书、资料赠送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这时我先找到的是父亲的卡片柜,它被精心地保存在图书馆吴丰培老先生的工作室里,吴先生和父亲在爱书、读书方面存有很多共识,他了解这些卡片的意义和价值,让我尽快找回空缺的一个抽屉,并认真地清点一下。随后,我仔细看了柜中全部卡片,同时抄写了一个目录。这里主要的是民族史料方面的卡片,如阅读《二十五史》后摘录的卡片、研究土家族问题所积累的卡片、研究中国犹太人的历史所积累的卡片,其它还有父亲藏书目录卡片等等约万张。在讨论如何整理民族史料卡片时,费先生谈到自五六十年代以来他和父亲经常讨论民族研究方面的问题,他了解父亲摘编民族史料卡片的思路和想法,他希望自己有时间来做这件事,他认为不了解情况的人很难进行这项工作。他也曾想到请吴丰培先生来帮助进行,后来我首先着手整理的是父亲关于中国开封犹太人的遗稿。直到2001年乃穆、乃和所编14卷本的《潘光旦文集》全部出版之后,我们才有机会整理有关的民族史料卡片。从父亲幸存的日记中了解到,他从1959年开始阅读《二十五史》,对民族史料加以圈点,至1961年10月23日全部阅讫。
3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各2遍,其他1遍。又因《南史》,《北史》前阅本已出版,又重阅一遍,再加圈点,至1962年3月23日完成。紧接着阅读圈点《资治通鉴》,从同年3月24日开始至该年9月9日阅完全书。自1962年5月开始摘录《史记》中有关民族史料,做成资料卡片,至当年9月止。现存卡片425张。1963年3月至5月间,摘录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汲冢周书》、《竹书纪年》几种书,共存卡片796张。其中《春秋左传》的资料对比了顾栋高著《春秋大事表》中的《四裔表》,对顾著也作了一些摘录。《资治通鉴》民族史料的摘录做于1963年9月至12月之间,但只摘录到第二十二卷,现存卡片201张。以上《史记》及《资治通鉴》之卡片各为一套,而《春秋左传》等5书则混编为一套。
1963年5月29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副主任傅乐焕教授来访,与父亲谈
5月30日开始进行摘录。由于这种摘录往往要结合辨识,所以
1964年12月12日全书摘录完毕,现存资料卡共839张。
1965年6月28日终止。其后傅先生竟于1966年5月不幸去世。“文革”过
4套卡片,每套卡片前有“总录”部分,其后按民族分类,以族类名称
“耗时费日的重头工作”呢?1957年他被错划右派之后,在民院有几年没有固定的单位,直到1961年10月才分配到历史系去工作。此时是游离于临时分配的集体任务之中,如《辞海》编纂工作、边界资料工作等等。1957年之前他所承担的研究计划,土家族的研究原拟再作补篇,现既以土家问题而获罪,至少暂时不可能再写作,对畲族的研究论文(1961年《从徐戎到畲族》,已佚)也完成了,正可在此时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此项工作,但也只能是在被分配的临时任务、许多会议和政治学习之余见缝插针式地进行。
1981年和1985年两次谈到父亲对苗、瑶、畲民族关系的一段设想。他说:“这段设想的酝酿,始于潘先生和我一起在1952年调来中央民族学院之后和1957年之前的一段时期。”这段设想是:“我们可以从徐、舒、畲一系列的地名和族名中推想出一条民族迁移的路线。很可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夷中靠西南的一支的族名就是徐。他们生活在淮河和黄河之间,现在还留下徐州这个地名。从这一时期的文献中也可看到这块地区被居民称作舒。潘先生从瑶、畲的盘瓠传说联系到徐偃王的记载,认为瑶族中的过山榜有它的历史背景,只是后来加以神话化罢了。这一批人,后来向长江流域移动,进人南岭山脉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瑶,而从南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结合的那一部分可能是畲,另外有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可能就是苗。”费先生认为这种设想的重要性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整体观点,它指出了我们中国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是不断流动的,而这些流动有其总的趋势。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里,总的说来是北方民族的南下和西进,中原民族的向南移动,沿海民族的人海和南北分移,向南移的又向西越出现在的国境。这一盘棋如果看清楚了,我们现在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就容易说明了。他还特别提出:潘先生对于我国各民族历史的研究,一向不主张孤立地研究某一民族的历史。他在研究了土家和古代巴人之后,在1955年发表的《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中明确地说:“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上绝大部分的巴人,今日湘西北‘土家’人的一部分祖先也不例外,在发展的过程中,变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汉人,终于和汉人完全一样,成了汉人的组成部分……因此,这种历史研究又必须与汉族,乃至全部中华人民的大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这样一个总问题密切地结合起来进行,至少步也应该不断地互相参照着进行,才有希望把头绪整理出来,孤立地搞是不行的。”从这一点认识出发,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就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发展,从宏观方面发展就是拾起中华民族形成过程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各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向微观方面发展的研究工作。父亲对土家族、畲族历史的研究即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摘编《二十五史》等文献中民族史料卡片工作也同样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在具体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加深认识。1956年父亲和张祖道等一同到川鄂进行土家族调查的途中,为了让他们了解“土家”和“巴”所处的位置,曾通俗地为他们勾勒了一幅中国古代各民族迁徙流动的大画面。
60年代系统阅读二十五史等许多古籍,对秦汉前及明代部分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男,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赴美留学,主修生物学,研习遗传学、优生学等,先后获达茂大学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各校任教。一生著译作达六百万言,代表作品有《优生学》《冯小青》《中国之家庭问题》及译著《性心理学》等。与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并称为清华百年史上四大哲人。 |
60年代系统阅读二十五史等许多古籍,对秦汉前及明代部分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男,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赴美留学,主修生物学,研习遗传学、优生学等,先后获达茂大学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各校任教。一生著译作达六百万言,代表作品有《优生学》《冯小青》《中国之家庭问题》及译著《性心理学》等。与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并称为清华百年史上四大哲人。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