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师在做什么(第二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建筑师在做什么(第二辑)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1.72 4.7折 68 全新

库存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有方 编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75804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5273471

上书时间2024-11-0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通常,大家对建筑的关注是在建筑物上——建筑的“完成时”。而要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演变、更积极地参与中国空间文化建设,我们还应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中国建筑师,关注他们的当下思想状态和动态创作过程——建筑的“进行时”。为此,有方新媒体中心于2014年3月推出“建筑师在做什么”系列采访计划,希望以同题问答的方式,记录建筑师的当前状态和阶段性总结,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中国当代建筑“现场”。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有方共采访了80位建筑师,《建筑师在做什么-辑》按照采访的时间顺序收录了其中78位建筑师的访谈资料。第二辑呈现的是自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的40场采访。为全面展示当下中国建筑师的多元状态,在受访者的选择上,除设计思考、作品数量外,还考虑到地域因素、实践体制以及关注领域等因素。众多建筑师的回答汇集为这珍贵的手资料。它们既是中国当代建筑的“现场”报告,也是未来建筑史成型的草稿、空间文明结晶的原材料。“建筑师在做什么”是一个长期的计划。欢迎更多建筑师和我们联系,加入到我们的采访中来。


导语摘要
  有方做为建筑界知名媒体,于2014年3月推出“建筑师在做什么”系列采访计划,希望以同题问答的方式,记录建筑师的当前状态和阶段性总结,呈现一个人鲜活的中国当代建筑“现场”。《建筑师在做什么(*辑)》于2015年9月出版,按时间呈现了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的78个访谈。第二辑呈现的是自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的40个访谈,也考虑了地域因素、实践体制以及关注领域等因素。众多建筑师的回答汇集为这珍贵的*手资料。它们既是中国当代建筑的“现场”报告,也是未来建筑史成型的草稿、空间文明结晶的原材料。本书读者广泛,建筑学师生、从业人员、以及大众文化类读者。


目录
前言
01 烦苦也是一种介入方式
02 只关注建筑,职业的道路会越走越窄
03 我喜欢的建筑师都不为“潮流”所动
04 只有十分之一的项目可称为“创作”
05 做自然的奴仆
06 乡土材料迷人至极
07 建筑师正在“被小众化”和“被贵族化”
08 图纸无法准确预期真实场景
09 游走于数字与乡土的两极
10 建筑设计是一个做情怀的行业
11 建筑应在不媚俗的前提下体现一些普世价值
12 商业建筑师更需要平衡效率和质量
13 建筑的本质是人的情感
14 寻找校园的场所精神
15 在建筑师这个物种中,我是杂食的个体
16 项目做不好是建筑师的能力有问题
17 实现美和高品质,不断突破建筑的边界
18 做以人为本的建筑
19 日本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对我影响很大
20 设计的内涵是尊重文脉与约束自我
21 建筑师应该放下架子
22 执着于技艺就不会迷失方向
23 尽量把设计做得模糊些
24 带着扩音喇叭去工地
25 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营造灭地?
26 市场需求已由新建设转向改良已有环境
27 行业的处境不是我的设计处境
28 设计像破案,每个项目都有隐藏的线索
29 设计不忙,书画不闲
30 不懂建造的设计是纸上谈兵
31 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手艺人
32 好的设计要有容错率
33 图纸多操心,工地不糟心
34 好的建筑应该是个好邻居
35 让建筑回到土地,网到日常
36 我在沙溪十三年
37 失去定义的公共空间如何被轻松激活
38 专心做房子
39 纪念性可以有新的含义
40 扣住建筑的基本问题

内容摘要
  有方做为建筑界知名媒体,于2014年3月推出“建筑师在做什么”系列采访计划,希望以同题问答的方式,记录建筑师的当前状态和阶段性总结,呈现一个人鲜活的中国当代建筑“现场”。《建筑师在做什么(*辑)》于2015年9月出版,按时间呈现了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的78个访谈。第二辑呈现的是自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的40个访谈,也考虑了地域因素、实践体制以及关注领域等因素。众多建筑师的回答汇集为这珍贵的*手资料。它们既是中国当代建筑的“现场”报告,也是未来建筑史成型的草稿、空间文明结晶的原材料。本书读者广泛,建筑学师生、从业人员、以及大众文化类读者。

精彩内容
《建筑师在做什么(第二辑)》:
  在一个建筑的构造中,大约70%是与现场相关的——现场与图纸中的一些出入需要及时调整,设计思考也需要跟随现场情况适时应变。同时,现场的每一个建造环节都是与活生生的事情、人员相关的。具体的施工员、钢筋工、泥瓦匠……和他们交流图纸背后的想法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建筑设计之难只是一方面,如何将那种难以言说的想法在图纸中进行表达,并落实于施工环节中,是另一方面的困难。这需要双向配合。因此每当在现场遇到施工走形或者难以操作的情况时,我一般都不会太强硬,而是视之为一种即时性的挑战。我认为建筑师有责任以足够的智慧来化解这些冲突。更重要的是,现场的经验会成为一种深刻的专业记忆,我感到随后的很多设计实际上也是在这种记忆中进行的。每次的现场经验就是新的没计过程的一个载体。反过来,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我宁愿将设计方案放在这种记忆中进行校正,我一般不太相信图纸,也不太相信模型,更不用说效果图了。不喜欢用标签来粉饰自己的作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用马丁-海德格尔的话来说,“烦”就是一种基本的存在状态,烦心使得你与他物之间发生关系,是一种介入事情的方式。所以烦苦并没有使我觉得有什么不妥,我无法确定我所具体烦心的事情.而只有永久性的烦苦过程。一般在设计过程中,我会做大量的思考,其间又会伴随着无休无止的调整,在一种难以言述的过程中开始思维中的建造,终也会依靠直觉做出决定。我一直在对这种与变幻莫测的感觉联系到一起的过程进行着反思,但的确就是这种状态决定着建筑的质量。作为建筑师,我本质上就是一名匠人,更关心如何去做——在过程中并不在意需要什么明确的观念,有些东西是在做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状态或许只能以某种本能来进行概括,我越来越觉得只有自己的本能才是可以依赖的。我相信这种本能并不是密闭且个人化的,而是浸透着对于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它有一定的共识性基础。因此相应地,我也不喜欢用某种标签来粉饰自己的作品——我从没关心过我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是西方的还是本土的,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我相信在一种认真的思考过程中,并不会落下什么重要的东西。所以我认为项目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也没有重要和次要之分,但设计却存在有趣和无趣之分。我只关心如何采用某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某些给定的主题,而不是用某些概念化的主题去僵化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