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1.7
4.3折
¥
50
全新
库存153件
作者高永旺 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8758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0元
货号25231237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目录
前言
序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附录一 玄奘法师表启
附录二 道宣《玄奘传》
附录三 玄奘年谱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题解】 本卷的记载,从法师在洛州缑氏诞生开始,到法师西行到达高昌为止(602—627),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法师的家世、幼年事迹及少年出家之因缘。玄奘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幼而圭璋特达,聪悟不群。八岁的时候,父亲给他讲授《孝经》,讲到曾子避席时,他忽然整衣而起,父亲问其缘故。他回答说:“曾子闻师命避席。某今奉慈训,岂宜安坐?”父亲很高兴。但是,玄奘幼年的幸福生活非常短暂,母亲宋氏大约在其五岁时亡故,父亲大约在其十岁那年亦弃他而去,道宣说玄奘“少罹穷酷”,可谓锥心之语。在父亲去世后不久,玄奘就随其二哥前往东都净土寺,学习佛教经、论。不久,大理卿郑善果奉敕来洛阳度僧,法师因为年幼不在预选之列;然善于鉴识人才的郑善果“见而奇之”,问其志向,答以“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遂成千古励志之言。当时,玄奘年仅十一岁。出家后,玄奘更加潜心佛典,废寝忘食,至十三岁时,已经可以升座说法了。
第二部分叙述在武德元年(618)至贞观元年(627)期间,玄奘四处游学,遍参讲筵的情况。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武德元年(618),玄奘和他二哥前往长安,因长安没有讲席,又前往汉中,进而转进成都。凡有经、论,无不尽学,二三年间,究通诸部。武德五年(622),法师年满二十,即在成都受具足戒。四川地区的经、论已经全部学完,遂又泛舟三峡,沿江而下,到达荆州天皇寺;后又北上游学,遍访高僧大德,先后游历相州、赵州等地,大约在武德八年(625)又回到长安。先后学习《俱舍论》、《摄大乘论》等,皆一遍而尽其旨。当时长安佛教领袖法常、僧辩二位大德称赞法师为“释门千里之驹”。自此法师誉满京邑。
第三部分叙述法师从长安出发,到达伊吾的经历。贞观元年(627,本《传》作“贞观三年”)八月,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开始了他西行求法之旅。本部分依次介绍了法师所经过的秦州、凉州、瓜州、玉门关、五烽、莫贺延碛、伊吾。法师在前行途中,屡有缉捕公文追至,但在僧人和信众的帮助下,都化险为夷。过了五烽后,大自然的挑战又横亘在玄奘面前。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更糟糕的是,玄奘迷失道路,不仅没有找到先前所说的野马泉,而且还不慎打翻了水囊,本欲回第四烽取水,但想到自己的誓愿,“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决然向西而行。经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幸有老马引路,觅得一小片绿洲,才得以保全性命。又走了两天,方才到达西域第一个小国——伊吾。
第四部分叙述了法师到达高昌的情况。到达伊吾后,玄奘在高昌王的盛情邀请下,前往高昌。时高昌国力衰微,高昌王麹文泰意欲玄奘能留下来,帮助其治理国家,虽软硬兼施,但玄奘不为所动,并以死相抗。高昌王钦佩之至,遂结为兄弟,诚请玄奘开讲《仁王般若经》,相约归国时留住三年接受供养。临行时,高昌王倾全国之力资助玄奘西行求法,并卑辞修书兼附厚礼至西域诸国,请他们沿途予以关照。玄奘深受感动,写下了著名的《启谢高昌王表》,挥泪而别。
法师讳玄奘,俗姓陈,陈留人也[1]。汉太丘长仲弓之后[2]。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3]。祖康,以学优仕齐[4],任国子博士[5],食邑周南[6],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7]。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8],美眉明目,褒衣博带[9],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10]。性恬简,无务荣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11]。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12],并辞疾不就,识者嘉焉。有四男,法师即第四子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