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8.42 6.4折 ¥ 76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丁述学 编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3352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6元
货号25227349
上书时间2024-11-01
序一
刘一明真人(1734-1821),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道号悟元子,原籍山西平阳府曲沃县,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道教内丹修炼家、易学家、医学家、书画家。他在青年时因病入道,先后拜民间异人龛谷老人、仙留丈人为师,得授丹道修炼全法全诀,自四十六岁始,开坛演教于甘肃省榆中县栖云山、兴龙山(今统称兴隆山)四十余年,医病济人,著书立说,修造宫观,普化一方,为弘扬道教文化和复兴名胜古迹做出了巨大贡献。
甘肃榆中县栖云山、兴龙山,幽岩深谷,钟灵毓秀,自古以来就是出尘高士的隐修之地。直到清代悟元子刘一明入主于兹,他作为具有真知灼见的内丹修炼证悟者和笃行者,怀抱救世度人的圣贤之心,不满足于一己之小成,立志普惠苍生,以其高尚德行感召有缘,凝聚善信,披荆斩棘,开辟道场,令兴隆山地区道教文化达到鼎盛,一跃而升为西北地区的道教重地。
悟元子的一生、事业都与栖云山、兴龙山紧密相连,他兢兢业业兴复名山的艰辛历程,在其弟子张阳志撰写的《悟元老师刘先生本末》中有着详细记载。每当我辈阅及铁木山、开龙山、龛谷峡、仙留镇等等饱含神秘感的地名,念及梁仙翁、余丈人、龛谷老人、仙留丈人诸仙真的奇闻异事,感动于唯我华夏大地上才会发生的神圣授受传奇,更对栖云、兴龙二山油然而生一种“白云帝乡”般的向往之情。
自悟元子而后,世事变迁,名山久历风雨,宫观几经兴废,如今的兴隆山已经是自然保护区,其自然风貌、历史古迹、人文价值已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而悟元子著作等身,生平著述可考者达三十四种,尤以名著《道书十二种》为代表的文化典籍所开启的栖云仙学更是誉满道林,历久弥香。其人其书其山,已成为道教史上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这正是中华文化道脉传承的恒久生命力之所在。
我有幸承担过《刘一明修道文集》的整理出版工作,收录悟元子著作二十七种。在此过程中,感欠缺的就是所用底本大多是晚近的刻本,只有《栖云笔记》、《孔易注略》、《道德经要义》、《道德经会义》、《心经解蕴》、《金刚经解目》等六种著作采用了为精良的自在窝初刻本。除此六种而外,在经过百余年历史风波淘洗之后,世间尚有沧海遗珍否?即使有,也非我等普通学人所能触及。而且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我未能亲履甘肃榆中县作实地调查,无法获得更深入的客观资料,所有的引经据典都仅限于纸上谈兵,不免留下了诸多遗憾。显然,这些涉及面更深更广的事功,非榆中本地专业学者不能承当,非其中有大力者不能承当。
直到后来,经由宁波蒋门马先生的引见,我有幸拜识榆中前辈丁述学先生,并蒙丁先生惠示他的《刘一明与兴隆山》书稿。拜读之下,顿觉资料珍稀,满目琳琅,珠玑灿然,方知丁老先生早已完成了我无法企及的工作,真所谓“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也。
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榆中人,是榆中县的老干部,曾历任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的三馆之长。今虽退居林下,本可悠游岁月,不问世事,然而在无官一身轻之后,他选择回归乡下老家,变得更加忙碌,修桥铺路,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扶贫助学,成了一位闲不住的退休“老兵”。更重要的是,数十年从事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工作经历,令他敏锐地意识到:兴隆山是刘一明文化的发祥地,拥有无数的刘一明文化遗存,虽有前辈贤德对有关资料做了很多抢救工作,但因历史的局限,加之一些有识之士渐渐老去,刘一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于是他毅然肩负起了传承刘一明文化的历史使命,在2014年成立了榆中县刘一明文化研究会,并筹划建立刘一明文化博物馆。随后数赴栖云山、兴龙山实地考察,深入挖掘刘一明在兴隆山地区的丰功伟绩和文化遗存,这部《刘一明与兴隆山》就是他辛勤田野考察研究的成果汇编。
《刘一明与兴隆山》一书的选材重点放在悟元子著作之外的补充资料上,且大部分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独一无二的珍贵材料。据我看来,如下几点尤具价值:
一、文献珍稀。书中收录了悟元俗家弟子、著名画家唐琏绘制的《悟元恩师云游记》彩色画传三十六幅,这部画传可谓是此前学界闻所未闻的珍贵资料,幸赖数位老前辈几经周折精心护持,如今方得重见天日。凭此一件,丁先生弘扬国粹之功大矣!此外,如《悟元大炼师刘老先生之塔》、《恩师刘老夫子号悟元之塔》、《刘老夫子赞并塔铭》、《兴隆山道教戒条碑文》等等碑文,以及兴隆山地区道教传承谱系、近代宫观修缮记录等都是研究兴隆山文化不可多得的手资料。书末所收吕信道老人撰写的《刘一明创建兴隆山原貌回忆录》,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伫立栖云山顶,面对莽莽群山、茫茫林海,遗世独立,从容不迫,如数家珍地诉说着那一幕幕苍茫往事,山水名物、掌故民俗、历史沿革,纤毫毕现,时空于焉倒转。
二、图文并茂。书中大量呈现了栖云山、兴龙山旧貌黑白照片、新颜彩色照片、悟元子石刻碑刻真迹以及其他实物照片,并配以简洁的说明。其中的老照片记录着栖云山、兴龙山未遭破坏时的苍颜古貌,极具历史文献价值;悟元子亲书“寄调四边静”碑刻字迹清晰,如行云流水,益证悟元子这位书画大家确实名不虚传;还有照片上已被乡民截为三段的刘真人碑,令人不禁想起古人“拂拭残碑,依稀堪读”之句,沧海桑田,感慨何限!书页轻轻翻动,图片瞬息览遍,但对于不明就里的普通研究者而言,想面面俱到地获得如许货真价实的材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三、古籍重辉。悟元子著作的自在窝初刻本极为精良,但因年代久远,外界极少流传,甚至有绝响之虞。然而根据丁先生书中所提供的古籍书影,可知在榆中地区文化部门仍顽强地收藏着多部自在窝刻本,其数目至少可达十七种:《沙胀全书》、《眼科启蒙》、《瘟疫统治》、《杂疫症治》、《经验杂方》、《经验奇方》、《悟真直指》、《参同直指》、《周易阐真》、《会心集》、《孔易注略》、《道德经会义》、《道德经要义》、《西游原旨》、《栖云笔记》、《心经解蕴》、《金刚经解目》。自在窝初刻本,经过刘一明亲自核正,文字罕有失误,而后人的各种翻刻本,就难免各种差错。因此,这些自在窝古本是毫无疑问的重量级善本、珍本甚至孤本。据我所知,至今为止有关悟元子的林林总总的影印出版物中,尚无一家真正采用过自在窝刊本。丁先生的发现,令学界继续发掘自在窝刻本重获信心,我们热切企盼着将这些珍本早日集齐影印发行的那一天。
电子时代,文化繁荣,信息发达,此为天时之机;丁先生身在榆中县,自然占据地利之便;而他的任职背景,又助他在搜集珍稀资料方面稳居人和之利。天时、地利、人和,丁先生兼有之,于是《刘一明与兴隆山》之书应运而生。而丁先生老当益壮、造福当代、利益后人的善行义举,则又隐约投射出悟元子当年不辞劳苦孜孜弘道的身影。世事机缘契合,巧妙安排若此!
可以确信,不远的将来,在丁先生的努力下,会有来自兴隆山的更多可喜的消息,为我们研究刘一明真人提供更本土本真的文化支撑。
滕树军
谨序于天津
序 二
道贯天地源流长 析理弘道有来人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西北地区有一位著名的全真道道士,即长期活动于甘宁青地区,后来于兴隆山修炼的龙门派第十一代徒裔刘一明。清《金县志》如下记述:“刘一明,号悟元子,又号素朴子、被褐散人。……博学工书,尤其精于医。……乾隆间,访龛谷老人,啸咏于兴隆山中,一时士夫乐与之游,每教人以养身之术,两山梵宇募化重修,凡四十余年……年八十八而殁。”
199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道教史》中称刘为清中叶的“高道”,誉其“邃玄教,精易理,擅养身,长医术,是当时著名的内丹家、医学家,撰著了大量有关易学、内丹学和医学的著作”。
刘一明的著作大约三十余种,早年其门人弟子木刻印刷,在道教界广泛传播。嘉庆年间,“常郡护国庵”又将上述书籍再行结集为一书,取名《道书十二种》;光绪年间上海翼化堂铜板重新印刷发行;1990年7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根据古版本修订精装本出版;1992年8月,巴蜀书社编纂出版《藏外道书》时,将该书收载于第八册。近年,刘一明的不少著作还大量以单行本出版发行。让人赞赏的是《西游原旨》一书。在此书里,刘一明以儒、释、道理论剖析西游,鞭辟入里,丝丝入扣。他认为,书中以取经故事发《金刚》《法华》之秘,以九九归真,阐参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演河洛、周易之义。因此,他指出,西游一书即《阴符》,即《参同》,即《周易》,是修炼性命之书。
刘一明的著作博大精深,为世人瞩目,赢得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道教学者李养正先生在《明清道教识略》中赞:“在清代引人瞩目的道教内丹炼师和学者是乾隆、嘉庆年间的刘一明。”佛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禅海蠡测》一书中论述丹道发展状况时,有如下评价:“清代学者颇多,而以乾嘉道学著者刘悟元、朱云阳二人为其翘楚,尤其以刘悟元之说理修炼,纯主清静,力排方士诸说,参合佛理要旨,于丹道法中,又别创一格。”清代著名高道闵一得更是夸赞刘一明“不愧为全真派一代宗师也”,“余学问较之悟元子,岂仅小巫大巫已哉”。1979年在瑞士举行的第三次道教研究的国际会议上,日本学者宫川尚志的论文《刘一明的哲学——道教精神修炼之研究》对刘一明的学术著作作了全面论述。《中国道教史》对刘一明的思想予以高度概括:(一)以先天真一之气为道生万物之中介的宇宙观;(二)以道心制人心,五德代五贼的人性论;(三)先命后性、循序渐进的内丹说;(四)三教融合的修道论。……
由此可见,刘一明的哲学思想、道学思想、内丹学说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层次之高。这不是随便哪个人说了就算数的,这是历史的定论,是刘一明一生苦苦追求中思想升华、“九转还丹”的结晶物,是他人格的魅力和感召,是他求道途中每个艰难脚印铸成的轨迹……
如今,我们面对他那些等身的著作,除了无法理解他是如何在那“自在窝”中一盏孤灯奋笔疾书,无法深钻细研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无法像他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他终极的目标。相比之下更为当代人在横流的物欲诱惑下,难以自控、难以抵制而表现出的迷茫、浮躁、空虚、无奈、奢靡以致堕落而感到遗憾和悲哀。由此也深感刘一明在《通关文》、《修真九要》、《神室八法》中为后学者界定的“关口”和为加强自我修养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及入门捷径的重要。这不仅仅是那些深山老林、千年古刹的修炼者的“戒律”和方法,也是给我们滚滚红尘中凡夫俗子做人的警示。
近年,有自然道人吕空净者,护守刘一明仙迹,苦履刘一明遗踪,春夏秋冬,不避寒暑,远离红尘,孤苦伶仃,以山水为依,青松作伴,云霞为友,麋鹿比邻,“静坐恍惚逍遥游,动陪鱼鼓唱仙歌”。他与一般道士不同之处在于,以弘扬刘一明学说为己任,搜寻残碑散卷,展示文物典籍,联络四方道友以结知音。他手抄、整理散失的刘悟元篇章,接待全国各地寻访自在窝仙迹的客人,广结研究刘一明学说的专家、学者,惨淡经营,始终如一,乐此不疲。他经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请看他除夕之夜的感受:“戊寅除夕立绝顶,俯视金川灯火明。满太空,万民辞旧迎新春”,“香烟随风贯山林,罄声送旧又迎新”,“俯视兴隆各庙灯”、“仰观太虚更有兴”,“群星眨眼逗我乐,北斗运转指航程”,“莫道孤身只影人,原来仙祖候洞中”。在万家灯火、合家团聚的喜庆时刻,站在栖云山顶,恍若隔世,常人是何感受?吕空净先生却是乐在其中,别有天地。得益于这种心境,才有了他心中苦苦追求的事业,才有了他的十数年如一日的成果。《悟元老师本末》就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日夜不息抄录的结果,其意在于让众人了解刘一明自幼年起一心慕道,苦苦追求一生的历程,以便更全面领悟、系统了解他学说的真谛,懂得求道的艰难,明白人生一世何为大事,何为小事,不至于糊涂一生,空度岁月,枉活百岁。
马啣山下土生土长的丁述学,早岁即对刘一明事迹耳濡目染,成人后日渐通晓其中道理。大学毕业后,丁君即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数十载,其间,搜集地方民歌小曲、轶闻掌故,尤其被刘一明在兴隆山四十多年修葺道观庙宇、振兴两山以及阐述道家经典的事迹所打动,虽然冗事缠身,而研究弘扬刘一明著述、精神之心常念念于心,从未间断,厚积薄发,时有感悟,钻研、了解更为广泛、深入,欲潜心研究而公务繁忙,难以静心,中道时时间断,未能绳绳相系。
庭前花未开,梧桐叶已落。倏忽之间,述学已入“耳顺”之年,早岁之念萌动——弘扬道家学说,传承素朴精神,流传道长根脉。毅然扬起大旗,张挂“刘一明研究会”大牌,入农家柴扉草屋,或进学府深院,拜道友,寻知音,喜得百年前木刻残版断碑,收录兴隆山道脉传承历史资料,复制唐琏手绘恩师刘一明本末画卷,整理、校注刘一明经典著述。丁君不辞劳累,奔走于草野乡间、高山大林、寻常巷陌,追根溯源,深挖细寻刘一明遗踪,得一线而穷追,觅一物而不舍,终成洋洋大观之收藏……
道之不传也久矣。时下,人心不古,学风难正,传统文化日渐衰落,有志之士大声疾呼,或办学以传,或演讲报告,不一而足。丁述学君以一己之力如昔年素朴散人求道之诚意,东奔西走,挑灯夜研,孜孜不倦,以结善缘,为承继一代道祖刘一明文化遗产,弘扬道脉,实属难得。道贯天地,源远流长,后继有人,但愿此书出版发行如虎添翼,让更多有志者了解、接受、发扬刘一明修葺、振兴两山的精神,传布养生以及道教文化,无疑对提升兴隆山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梳理、深化道家传统养生理论,打造兰州近郊休闲养生基地造福一方,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金耀东
2016年秋于栖云山下
中国道教界一代宗师悟元子刘一明住榆中栖云山长达四十二年,于八十八岁羽化登真。著有三十七部著述均在自在窝刊刻行世,汇十方之力修建栖云、兴龙两山宫观庙宇73座,修炼课徒,授道传教,弟子达上千人,使兴隆山成为道教名山。随着历史的变迁,兴隆山经历了非常时期的浩劫,文化惨遭毁灭,是有志于刘一明文化传承的有志之士收集整理保存了丰富多彩的刘一明文化遗存。
本书汇聚了刘一明著述、刘一明年谱、刘一明本末、刘一明广结善缘、刘一明兴建栖云、兴龙两山道观、刘一明栖云二十四景诗、兴隆山与榆中八景、刘一明仙话传说、刘一明兴隆山楹联集锦、刘一明兴隆山兴建庙观募疏记、刘一明兴隆山碑记、《悟元恩师云游记》唐琏绘刘一明三十六幅画像及注释、刘一明书画、碑刻、刻板、书影择选、刘一明创建栖云、兴龙两山道观老照片、刘一明兴隆山道脉传承觅考、刘一明创建兴隆山原貌回忆录及刘一明著作《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关文》等珍贵史料。
《刘一明与兴隆山》一书集史料的厚重性、公众的可读性、刘一明创建兴隆山丰功伟绩的完整性、兴隆山文化遗存和文物普查的全面性于一体。尤其是《悟元恩师云游记》唐琏绘刘一明三十六幅画像及注释堪称此书的书胆和精华。丁述学,男, 1952年生,甘肃省榆中县人。曾任榆中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榆中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榆中县刘一明文化研究会会长。
他搜集整理了多部榆中民间文艺资料,刊印了榆中民歌集等文献专辑,荣获国家*十大民间文学集成贡献奖;他主编出版了《中国地理几何中心—榆中》、《伊斯兰在榆中》、《秦韵秦情》等史料。
目录
一 刘一明简历及著述 /1
二 刘一明本末 /4
三 刘一明广结善缘 /18
四 刘一明兴建栖云、兴龙两山道观 /21
五 刘一明创建栖云二十四景 /23
六 刘一明与榆中八景 /31
七 刘一明仙话传说 /36
八 刘一明兴隆山楹联集锦 /46
九 刘一明兴隆山兴建庙观募疏记 /81
十 刘一明兴隆山碑记 /91
十一 《悟元恩师云游记》 /98
——唐琏绘刘一明三十六幅画像及注释
十二 刘一明书画、碑刻、刻板、书影择选 /137
十三 刘一明创建栖云、兴龙两山道观老照片 /164
十四 刘一明兴隆山道脉传承觅考 /171
十五 刘一明创建兴隆山原貌回忆录 /217
十六 刘一明年谱 /257
十七 刘一明著述选录 /263
《修真九要》 /264
《神室八法》 /275
《通关文》 /284
中国道教界一代宗师悟元子刘一明住榆中栖云山长达四十二年,于八十八岁羽化登真。著有三十七部著述均在自在窝刊刻行世,汇十方之力修建栖云、兴龙两山宫观庙宇73座,修炼课徒,授道传教,弟子达上千人,使兴隆山成为道教名山。随着历史的变迁,兴隆山经历了非常时期的浩劫,文化惨遭毁灭,是有志于刘一明文化传承的有志之士收集整理保存了丰富多彩的刘一明文化遗存。
本书汇聚了刘一明著述、刘一明年谱、刘一明本末、刘一明广结善缘、刘一明兴建栖云、兴龙两山道观、刘一明栖云二十四景诗、兴隆山与榆中八景、刘一明仙话传说、刘一明兴隆山楹联集锦、刘一明兴隆山兴建庙观募疏记、刘一明兴隆山碑记、《悟元恩师云游记》唐琏绘刘一明三十六幅画像及注释、刘一明书画、碑刻、刻板、书影择选、刘一明创建栖云、兴龙两山道观老照片、刘一明兴隆山道脉传承觅考、刘一明创建兴隆山原貌回忆录及刘一明著作《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关文》等珍贵史料。
丁述学,男, 1952年生,甘肃省榆中县人。曾任榆中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榆中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榆中县刘一明文化研究会会长。
他搜集整理了多部榆中民间文艺资料,刊印了榆中民歌集等文献专辑,荣获国家*十大民间文学集成贡献奖;他主编出版了《中国地理几何中心—榆中》、《伊斯兰在榆中》、《秦韵秦情》等史料。
崇尚道教界一代宗师悟元子刘一明,成立榆中县刘一明文化研究会,征集刘一明住栖云山四十二年珍贵史料和文化遗存,潜心研究刘一明文化,编著《刘一明与兴隆山》一书,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努力。—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