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光潜精品集(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畅销数十载的经典名作,学习美学与提高人生修养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朱光潜精品集(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畅销数十载的经典名作,学习美学与提高人生修养的)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0.21 4.4折 68 全新

库存205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光潜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97990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5209868

上书时间2024-11-0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意义。事物本来都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像被火烧过的小孩子根据经验把四围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做“饭”,天天穿的东西叫做“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人或物时心里明了他的意义。明了他的意义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实用。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见到一个美人,不说我要去向她求婚,她可以替我生儿子,只说我看她这人很有趣味,我要来研究她的生理构造,分析她的心理组织。科学家见到一堆粪,不说它的气味太坏,我要掩鼻走开,只说这堆粪是一个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学成分,看看有没有病菌在里面。科学家自然也有见到美人就求婚、见到粪就掩鼻走开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他已经由科学家还到实际人的地位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舶舶千里,族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了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了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由此例推,在几千年或是几万年以后看现在纷纷扰扰的“帝国主义”、“反帝国主义”、“主席”、“代表”、“电影明星”之类对于人有什么意义了,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也有类似长城和《短歌行》的纪念坊留给后人,让他们觉得我们也还是很亲切的么了?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导语摘要
朱光潜先生是现代著名的美学大师,成就卓著,在美学方面有经典读物《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等书。同时朱光潜先生还是一位和青年促膝谈心的朋友,曾写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等名作,指导青年读书、立志、做学问、恋爱等,很受读者欢迎。本套丛书是朱光潜先生的经典名作,内容深刻,语言通俗易懂,很值得认真阅读。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诗论》等。

目录
朱光潜谈美

序(朱自清)

开场话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八、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十、空中楼阁

 ——创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后记

谈美书简

目录

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001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008

三、谈人/016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025

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033

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045

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055

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066

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077

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086

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097

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107

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116

谈修养

自序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给现代中国青年/001

谈立志/008

朝抵抗力**的路径走/015

谈青年的心理病态/024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033

谈处群(上)

  ———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征/041

谈处群(中)

  ———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因/047

谈处群(下)

  ———处群的训练/054

谈恻隐之心/064

谈羞恶之心/073

谈冷静/080

谈学问/089

谈读书/096

谈英雄崇拜/103

谈交友/109

谈性爱问题/116

谈青年与恋爱结婚/124

谈休息/130

谈消遣/137

谈体育/143

谈价值意识/149

谈美感教育/157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序(夏硏尊) /001

一、谈读书/001

二、谈动/008

三、谈静/012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016

五、谈十字街头/021

六、谈多元宇宙/026

七、谈升学与选课/032

八、谈作文/038

九、谈情与理/043

十、谈摆脱/052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057

十二、谈人生与我/062

附录:

无言之美/067

悼夏孟刚/079

谈现实与立志/084

在混乱中创秩序/089

民族的生命力/095

游戏与娱乐/101

谈理想与事实/107

谈敬/113

代跋 “再说一句话” /119

内容摘要
朱光潜先生是现代著名的美学大师,成就卓著,在美学方面有经典读物《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等书。同时朱光潜先生还是一位和青年促膝谈心的朋友,曾写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等名作,指导青年读书、立志、做学问、恋爱等,很受读者欢迎。本套丛书是朱光潜先生的经典名作,内容深刻,语言通俗易懂,很值得认真阅读。

主编推荐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诗论》等。

精彩内容
朱光潜先生是近现代以来成就**,知识*为渊博的美学家兼翻译家,著作等身,每次读他的书都有不少收获。
    朱先生有不少煌煌大著,但也有很多经典的通俗性的大众读物,这些书不仅在解放前深有影响,就是在时下也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朱光潜谈美》、《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等。
    时人对美的理解,大多把它等同于琴棋书画等高雅的行为,似乎只能成为我等俗人心向往之的高高在上的理想,只能欣赏,在生活节奏紧张的今天无暇多顾,更不用谈创造美了。但看了本书,我的观念改变了。
    其实美和美感充斥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朱光潜先生开篇就把人生的态度分为三种:科学的、实用的、美感的。拿古松树来说,在科学家眼中,看到的是松树的属类、茎叶、阳光、水分等特征,这是一种客观的态度。而在木材商眼中,看到的则是桌子、椅子、屋梁之类的实用的东西。在画家的眼中,松树成为一独立自足的世界,他的内心没有欲望和意志,没有推理、因果,松树以外的世界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纯然是一种直觉。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科学的态度求真,实用的态度求善,美感的态度求美。
   朱光潜先生以这三种态度的划分开篇,接着阐释了艺术与人生、美感与快感、美与自然、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创造与模仿、天才与灵感等重要问题,*后归结为人生的艺术化。
    朱先生揭示的这些问题与我们的人生息息相关,但美和美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又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本书何以成为经典名著,畅销80年,始终能吸引人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深度发掘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情怀,了解了他们的家国情怀,才能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了解。
   近代以来,中国屡被列强欺凌,如何才能摆脱挨打的局面,始终成为士大夫与知识分子心中之痛。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运动一代人以为中国与列强的差距不过是器物的差距,中国的礼仪等精神文明远胜于西方,只要中国学西方的器物文明,师夷长技以制夷,足能改变落后挨打的状况。不料甲午一战,中国一败涂地,连小日本都不能战胜,割岛赔款,大大地震惊了朝野,于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一代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器物的落后,根源上是制度的落后,于是他们积极推动变法维新,但时日不长,就被慈禧太后等守旧势力扑灭了。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变革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孙中山先生认识到靠统治阶级内部自动变革已不可能,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才能建立共和民主的政体,于是不懈地进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清政府。袁世凯当了中华民国的总统,但此后几年,他提倡尊孔读经,积极复辟帝制,并于1916称帝,辛亥革命的理想也破灭了。但它却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做进一步的思考。
    陈独秀等知识分子认识到不从文化上变革,光想改变制度是不行的,于是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青年学生及至后来的共产党人,使他们认识到要变革不仅要从制度上变革,更重要的是要从文化上变革。文化上如何变革呢?当时有主张自由主义的,有主张无政府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的,但主导的思潮还是共产主义的。*终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因为很多革命者都是五四时期的活跃分子,文化的变革在他们的脑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朱光潜先生出生于1897,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正是他的青年时代,他不能不受此影响。他曾于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并于1933年学成归国。
   本书即写成于1932年,而此时日本已侵占东三省、轰炸淞沪,民族已危在旦夕,但更令朱光潜先生伤心的却是有些青年朋友已惨死,有些人因天灾人祸而废学,而有些人拥有高官厚禄,有些人正在忙于高官厚禄。救国救民非常迫切,如何才能救国救民呢?在此危急时刻,还能谈美学吗?
朱光潜说:

    谈美!这话太突如其来了!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年头,我还有心肝来“谈风月”么?是的,我现在谈美,正因为时机实在是太紧迫了。朋友,你知道,我是一个旧时代的人,流落在这纷坛扰攘的新时代里面,虽然也出过一番力来领略新时代的思想和情趣,仍然不免抱有许多旧时代的信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己*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由此可见,朱光潜先生谈美就是希望通过怡情养性,从根本上改变人心、净化人心,从而达到彻底地美化人生,改造社会的目的。因此他提倡艺术化的生活。人生是多方面和谐的整体,分析起来,可分为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但完满的人生却是这三者的平衡发展。朱光潜先生提倡过的艺术的生活,其实就是本色的生活,因此要反对两种人,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因为俗人缺乏本色,伪君子掩盖了本色。他们都是生活中的伪君子,缺乏道德良心。
艺术的生活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善有所依赖而美无所依赖,善是外在的,美是内在的,但至高的善也是一种美。艺术的生活也是情趣丰满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愈美满。要过情趣化的生活,就要懂得欣赏,作者*后说: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先生就是希望中国人能少几分功利,过上艺术化的无所为而为的生活,从而从根本上净化人性,美化生活。这样美并不是我们生活之外的高不可攀的东西了,美就在生活之中,本真的生活就是美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