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5.16 4.0折 ¥ 3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石淑芳,仲丽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8979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5195015
上书时间2024-11-01
仲丽娟老师作为上海市*选拔出的普教系统研究人员赴美访学,在美东*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在石淑芳教授的指导下,亲历并卷入了美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本书采用叙事手法,两个“我”交相辉印,既分离又交融,介绍了美国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过程,尤其是困难和努力,细节中让人感叹美国教师之不易。美国学生能获得一流的服务,与学校的评价体系和教师的不懈付出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拥有红龙的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学校概况、聆听校长、教师课堂、学生学术节、评价指标和淑芳的考核情况。
第二部分:“悬崖边的挑战”,以淑芳的课程Come to the Edge为例,介绍了教师的教学情况。其中包括与学生的沟通、到小学实习。从这一部分,读者管中窥豹,可以了解到美国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学风貌。
第三部分:“从数字'移民'到'原住民'之师”,介绍了淑芳的科研情况。她从上海交通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到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博士,因为奖学金的缘故,后来主攻信息技术与教学专业,这是一个艰难的转折。正如美国著名学者Marc Prensky所言,她这样的人是数字时代的“移民”,而她的学生一出生就接触信息技术,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这一部分留下了她的学术成长轨迹,由此也可了解到美国师范大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关联。
第四部分:“行走在康奈尔和孔子之间”,介绍了淑芳的服务情况。淑芳的家在康奈尔大学所在地伊萨卡。她认识了伊萨卡小学的校长后,把这个资源介绍给学校。每年,师范生到小学实习,小学也得到淑芳的指导和帮助。淑芳是山东人,她又把曲阜师范大学与学校成功牵手,两校教师互访、学生交流,产生了国际影响。从这一部分,读者可以看到美国大学对教师在服务方面的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
章家园般的学校和别样的课程()
1选择和变迁()
美国有那么多大学,我为什么选这一所?我的研究项目为什么需要改变?
2家园般的学校()
科特兰在美国的什么地方?其地理位置、人文背景有什么特点?
3精彩的大学课堂()
美国的大学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们如何评价课程和学生?
4大学附属托儿所里的中国新年活动()
美国人眼里的中国新年是怎样的?小朋友如何过中国新年?谁给大家发来新年贺信?
5四所小学的面貌()
小学课堂是什么样的?对课内外教学和活动有什么要求?
6创新科技高中见闻()
创新科技高中与传统高中有什么区别?它的办学特点是什么?
7在纽约给上海学生授课()
在线课程如何设计、实施和管理?注意事项是什么?效果怎样?
第二章教室之外的景致()
1群山之间的湖区户外教育活动()
拉奎特湖区户外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评价是什么?给师范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各种主题的教授会议接踵而至()
教授们有固定学习时间吗?开会内容是什么?
3小聚餐,大世界()
教育学院的家常便饭给了我怎样的印象?国际学生晚宴体现了怎样的国际范儿?
4 拜会校长和国际中心主任()
近距离接触比特鲍姆校长,他是怎样的人?玛丽给予了我什么帮助?
5淑芳谈教学、科研和服务()
科特兰分校对教师考核什么内容?
6阅读链接()
在美国评职称需要什么具体条件?
第三章讲台前的磨炼()
1教学:从零开始()
作为外国人、新教师,我面临了怎样的挑战?
2项目:一直行走在路上()
我的课程设计了什么?项目是怎样的?我做了哪些改变?
3读写:提升高度与境界()
怎样教学生阅读和撰写论文?需要有怎样的标准?
4师生:搞好关系需要不同的招数()
见招拆招,怎样与不同的学生相处?
5学术节:为学生的进步而喝彩()
在学生学术节中,教授可以有怎样的作为?
6阅读链接()
基于体验式学习和建构理论的八个教学策略是什么?
第四章从“数字移民”到培养“数字原住民”()
1蹒跚走进学术研究之门()
学术研究需要哪些品质和素质?
2艰辛的读博岁月()
在美国读博士要经过哪些历练?
3在线教育路上的两位良师挚友()
一个人成长之路上的“他人”有多重要?怎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4.委屈的“只要耕耘,莫问收获”()
两个失败的基金计划书为何让我虽败犹荣?
5州立大学系统内的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给研究者和学校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第五章行走在孔子和康奈尔之间()
1科特兰“陶都”带来的心理冲击()
耶利米和李见深与中国难分难舍的感情给了我怎样的启发?
2曲阜,我的精神家园()
少女时代的青葱岁月留下了哪些珍贵的回忆?
3起草《谅解备忘录》和给校长、教务处长的两封信()
完成备忘录有多少曲折之路要走?
4撰写超越我的视野范围的项目申请表()
项目申请表包括哪些要素?要与哪些人、哪些部门做沟通?
5两校互访()
为迎接曲阜师范大学代表团的到来我们做了哪些准备?科特兰代表团去山东给了我怎样的惊喜?
6组织实施纽约中部25个学区的中小学参与的“21世纪领导力论坛”
()
为什么要组织这个论坛?谁来参加?效果怎样?
7为科特兰社区服务()
包饺子和建网站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8大学委员会里的责任和奉献()
大学里的教师委员会有什么用处?能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什么?
后记()
参考文献()
仲丽娟老师作为上海市*选拔出的普教系统研究人员赴美访学,在美东*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在石淑芳教授的指导下,亲历并卷入了美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本书采用叙事手法,两个“我”交相辉印,既分离又交融,介绍了美国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过程,尤其是困难和努力,细节中让人感叹美国教师之不易。美国学生能获得一流的服务,与学校的评价体系和教师的不懈付出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拥有红龙的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学校概况、聆听校长、教师课堂、学生学术节、评价指标和淑芳的考核情况。
第二部分:“悬崖边的挑战”,以淑芳的课程Come to the Edge为例,介绍了教师的教学情况。其中包括与学生的沟通、到小学实习。从这一部分,读者管中窥豹,可以了解到美国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学风貌。
第三部分:“从数字'移民'到'原住民'之师”,介绍了淑芳的科研情况。她从上海交通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到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博士,因为奖学金的缘故,后来主攻信息技术与教学专业,这是一个艰难的转折。正如美国著名学者Marc Prensky所言,她这样的人是数字时代的“移民”,而她的学生一出生就接触信息技术,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这一部分留下了她的学术成长轨迹,由此也可了解到美国师范大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关联。
第四部分:“行走在康奈尔和孔子之间”,介绍了淑芳的服务情况。淑芳的家在康奈尔大学所在地伊萨卡。她认识了伊萨卡小学的校长后,把这个资源介绍给学校。每年,师范生到小学实习,小学也得到淑芳的指导和帮助。淑芳是山东人,她又把曲阜师范大学与学校成功牵手,两校教师互访、学生交流,产生了国际影响。从这一部分,读者可以看到美国大学对教师在服务方面的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