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62.3 6.9折 ¥ 90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刘毓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0768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0元
货号25188399
上书时间2024-11-01
百年来《诗经》研究的偏失
“经”来对待的,何以突然变成了“诗歌总集”呢?这正是被今天许多学者所认为的20 世纪《诗经》研究的贡献,即恢复了《诗经》的文学真面目。
所谓恢复《诗经》文学真面目的不是别人,正是20 世纪初有着强烈的革命热情的一批优秀学人,如顾颉刚、胡适、闻一多等。他们干着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就是颠覆经学体系,建立新文化的大厦,而《诗经》则首当其冲。顾颉刚连载于1923 年《小说月报》3、4、5 “《诗经》是一部文学书。”他说《诗经》好像一座矗立于荒野的高碑,被葛藤盘满,这是她的“厄运”。然而历经险境,流传了下来,有真相大白于世的希望,这又是她的“幸运”。顾先生声明,他要做的就是斩除“葛藤”,肃清“战国以来对于《诗经》的乱说” b“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的课本;宋人稍好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一股头巾气;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近人囊中满是科学方法,真厉害。无奈历史—唯物史观的与非唯物史观的,离诗还是很远。明明一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 a —对后人来说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如胡适、顾颉刚、郑振铎、俞平伯、刘大白、周作人、钱玄同、魏建功、朱自清、钟敬文等,都参加了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由此便为《诗经》的研究定的了基调。
确实,20 “《诗经》是诗歌总集”为起点的。然而却忽略了《诗经》在建构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大厦中所起到的支柱性作用,这难道是作为纯文学的“诗歌总集”能够承载的吗?毫无疑问,20 世纪的《诗经》研究出现了极大的偏失。
“诗”,也是“经”。“诗”是她自身的素质,而“经”则是社会与历史赋予她的文化角色。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东方历史上,她的经学意义要远大于她的文学意义。《毛诗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颖达说:“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 “《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其在中国文化史上之地位由此可见。同时她还影响到了古代东亚各国。如日本学者小山爱司著《诗经研究》,在书之每卷扉页赫然题曰:“修身齐家之圣典”、“经世安民之圣训”等 “文学”的《诗经》办不到的。作为“文学”,她传递的是先民心灵的信息;而作为“经”,她则肩负着传承礼乐文化、构建精神家园的伟大使命。一部《诗经》学史,其价值并不在于她对古老的“抒怀诗集”的诠释,而在于她是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史,是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如果我们仅仅认其为“文学”而否定其经学的研究意义,那么《诗经》对于东亚文化建构的意义便会丧失殆尽,东亚国家的文化史与学术史,都需要重新改写了。
“经”,也彻底否定了“旧经学”,但自己却掉进了“新经学”的泥淖。20 “意义开发”。20 “阶级斗争”理论风靡一时,文艺强调为人民大众服务,人民性成为时代文学的关键词。大批学者便从《诗经》寻找反剥削、反压迫的作品,使《伐檀》、《硕鼠》之类变成了“阶级斗争”的教材;《氓》、《谷风》等,变成了抨击男尊女卑制度及礼教的控诉书。有学者甚至把《螽斯》(旧以为贺子孙众多)说成是劳动人民讽刺剥削者的歌子,《月出》(旧以为写男女思念)是统治者杀人的写照。配君子的淑女变成了劳动姑娘,君臣间的劝词变成了劳役者的怨声 “经学”的一种变化形态吗?但这种“经学”变态比之旧经学,不但没有发展,而且是极大的倒退。因为旧经学关注的是人伦道德,是社会秩序的维护与和谐环境的构建;但一味服务现实政治和文化思潮的研究,则是功利的,实用主义的。不仅偏离了经学求善的价值取向,更在观念与思潮的左右下,失去了“求真”的基本心理条件。
“思无邪”的阅读原则下,体味着《诗经》的文学情味,如戴君恩《读风臆评》自序说:“爰检衣箧,得《国风》半部,展而玩之、哦之、咏之、楮之、翰之。嗟夫,此非夫天地自然之籁,颜成子游之所不得闻,南郭子綦之所不能喻,而归之其谁者耶?彼其芒乎忽乎,俄而有情,俄而有景,俄而景与情会,酝涵郁勃而啸歌形焉。当其形之为啸歌也,景有所必畅,不极其致焉不休;情有所必宣,不竭其才焉不已。或类而触,或寓而伸,或变幻而离奇,莫自而计夫声于五,莫自而计夫正于六,而长短疾徐、抑扬高下,无弗谐焉。”钟惺批点《诗经》自序说:“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 a明万历之后,《诗经》的文学研究一度繁荣,著作多达数百种 b“经”的研究,是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于是将传统的《诗经》研究,除清人的几部训诂考据的著作外,几乎全盘抛弃,使得成百《诗经》,封于尘埃之中。以致使我们不时地发现,前人已有非常精辟之见,而今人却一无所知,还在那里左证、右探,而不能中其关要。
偏失之四,既然把《诗经》认作是纯文学作品,于是便用20 世纪的文学观念来研究《诗经》。而20 “统一”的文学观念,将文学的价值认定在了“反映生活”上,于是《诗经》研究者便配合社会的政治与
“奴隶社会”或“农民起义”的影子。把一部《诗经》认作了是周代社会生活的镜子,不但否定了《诗经》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忽略了其作为文学展示人类心灵世界的意义。偏失之五,以守正为保守,以创新为荣耀。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从课题申报,到刊物发表文章,都要求“创新”。而研究者又认定前人对于《诗经》的研究,都是瞎子断扁担,不可信。于是不知认真总结前贤,而师心自用、锐意求奇之作,随之而生。如以“王室如毁”的“王室”为女阴,以“狂童之狂也且”的“且”为阳具,以“振振君子”的君子为奴隶,“雎鸠”为天鹅,以“及尔颠覆”为男女之事等等,千奇百怪的观点不一而足。只知知识创新,而没有价值分析,使研究成果除了在晋职称、增绩效上派大用场外,对于推进学术几乎没有意义。
“《诗经》是中国一部伦理的歌咏集。中国古代人对于人生伦理的观念,自然而然的由他们恳挚和平的一种内部心情上歌咏出来了。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
” a 钱先生对《诗经》的
“文学与伦理之凝合一致”,更好的说明了《诗经》的双重价值。《诗经》的经学地位虽被现代学者否定,但在当代人的心目中,她仍然不同于一般《楚辞》、《乐府诗集》之类的诗歌总集,主要的还在于她曾
“经”的地位。就像一位天生丽质的淑女,如果她不是皇后、公主,没有政治权力做后盾,她对社会很难产生影响。《诗经》正是因为她乘坐着“经”的“圣驾”,在浩浩荡荡地穿行于历史的城镇村乡之中时,才博得万千之众的“围观”与“喝彩”,才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经》的基本素质虽是“文学”的,而她的文化血统、她的地位身份则是“经”的。“诗”是她自身所具有的,“经”则是社会、历史赋予她的殊荣。如果曾经是“皇帝”,即使被打倒,在经济和政治权利上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在世人心目中他仍然不是普通人,他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普通人。《诗经》就是如此。
“文学与伦理之凝合”的性质上来考虑问题,认识其经学与文学的双重价值与意义。接受百年来《诗》学的经验与教训,调整我们的学习、研究思路。
“元典”的《诗经》,还要正确对待历代由《诗》而产生的大量阐释性著作。要看到《诗经》与每个时代人的精神生活的联系,及其与每个时代思想文化变迁的联系,与整个中华民族思维、心理、气质、精神、性格等形成的联系。要把《诗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认识、理解和接受。
“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所以古人说:“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 a“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孔子一生奔波,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即社会和谐的永恒存在。孔子编《诗》,提倡《诗》教,目的多半也在此。后儒秉承孔子之志,将礼乐文明作为一种社会理想,融入了《诗经》的诠释之中。古代文人群体“皓首穷经”的耐性,犹如成千上万只蜜蜂构筑巢穴那样,在意识形态领域,构筑起了礼乐文明的金字塔,并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诗学阐释中,不断丰富着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这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统,有力地规定着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个人类族群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如果我们自作聪明,对旧《诗》学予以彻底否定,那否定掉的不只是一种诠释观点,而是一种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传统为特异之处就在于它“贵义贱利”,不为物欲所动,志在完善人格,构建和谐,为万世开太平。尽管《诗经》所代表的“礼乐文明”,两千年来只作为儒家的一种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存在于观念形态与文化精神之中,但有力的遏制了物欲膨胀、道德滑坡现象的及早发生,以致保持了两千多年来东方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和谐与稳定。比之二三百年即把地球折腾得乌烟瘴气的“拜金主义”文化来,难道这种文化思想不是当今世界更为需要的吗?《诗经》作为“经”而存在意义,不正在此吗?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诗经》少有三个层面的东西,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是语言的层面,即形式表现的层面。大量关于《诗经》语言艺术与语言风格的论著,以及关于《诗经》复叠形式的研究,都是在这个层面上努力的。而且《诗经》作为一种与自然的韵律相合无间的语言,其所具有的魅力,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与效法的。第二是生活的层面,即在内容层面上作者着力展开的生活世界。在这个层面上,《诗经》像一幅周代社会的画卷,其丰富性与多彩性,为20 “保鲜”处理。不仅可以从中获取种种知识,获得快感,而且还可以获取许多创作的启示。第三是心灵的层面,这个层面包括了内在于人的一切。这是《诗经》作为文学主要的一个方面,“语言”所构织的是“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的素材所构织出的则是心灵图像。内在心灵支配着人外在表现,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心灵的外向化。在《诗经》所描述的“生活世界”背后,隐存着一个无限深广的心灵世界,这个时代人的情感、思想、意识、精神、思维、性格、心理、良知等诸多方面,都在这个世界中展开。人类的生活形式在不断变化,有可能会面貌全非,而人心、人情却相去不远,因而在这个层面上,《诗经》所具有的那种情感力量与道德信念,能唤起人们的内心世界。而且《诗经》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与当代人生发生了关系,我们可以由此而进入《诗经》的情感世界,与那里的人进行对话、交流,同时在那里发现我们昨天的影子,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这个层面上,明清学者留意者尚多,到了20 “反映生活”、“反映现实”的文学观念,遮挡了人们的视野,影响了人们在这个领域的探索。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研究《诗经》应该特别注意的。
“经”对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以及其所创造的文化对于当代人类的意义。作为“经”,我们要看到社会与历史赋予她的“深厚”与“博大”,以及其在铸造民族礼乐文化精神中的煌煌功绩;作为“诗”,则要看到她的“鲜活”与“灵动”,感受先民心灵深处的声音。
30
1954
录
百年来《诗经》研究的偏失........................................................................... 1
闻一多《诗经》研究检讨............................................................................. 9
“兴”的还原与背离.................................... ..................................33
《诗经》结集历程之研究.............................................................................55
孔子编《诗》及其文化使命...........................................................................72
子夏与《诗大序》.............................................. .....................................89
孟子与《诗小序》....................................................................................99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 ........................111
“战国遗孤”角色及其理性精神.......................................... .....................123
《毛诗》派兴起原因之探讨.................................................. .........................136
郑玄诗学理论及其对传统诗论的转换...................................... .............................151
从朱熹到徐常吉......................................................................................166
明代诗学的历史贡献..................................................................................176
关关雎鸠:中国文学中鸟类意象的历史考察..................................... ....... ................188
在河之洲:中国文学中水意象的原型分析........................................ ...... ................275
·硕鼠》新考..................................................................................371
从《唐风》《魏风》看中国诗歌传统.................................................. .................376
诗经与山西方言......................................................................................382
《四库全书总目》宋代诗学书目提要订误......................... .....................................391
日本藏大陆罕见明人《诗经》著述录存.......... ...... ................................................402
关于屈原爱国主义诗人问题的重新探讨......................... . ......................................414
“屈原现象”..............................................................................426
困惑中的思考........................................................................................453
高阳苗裔新说........................................................................................459
《九歌》与殷商祭典..................................................................................486
山鬼考..............................................................................................496
瑶台考..............................................................................................512
楚辞书目五种及续编未见书目................................................................. .. .....523
后 记...................................................................................... ............542精彩内文选读
30
195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