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36.7 6.2折 ¥ 5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丹麦]基尔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著 赵翔 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2577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25170321
上书时间2024-11-01
,—
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诗人基尔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目 录
中译者前言(赵翔)
恐惧与战栗———静默者约翰尼斯的辩证抒情诗
序曲
调音篇
亚伯拉罕颂辞
疑难谱集
心曲初奏
疑难一: 存在对伦理的目的论悬置吗?
疑难二: 是否存在对上帝的责任?
疑难三: 亚伯拉罕向撒拉、以利以谢和以撒隐瞒自己的
意图, 这能从伦理上得到辩护吗?
尾声
附录
基尔克果日记选(与《恐惧与战栗》相关)
《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 (李匹特)
,—
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诗人基尔克果((Soren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有《或此或彼》《重复》《人生道路诸阶段》《哲学片断》《论反讽概念》等多种深刻的传世著作。本书为其著名的著作。中译者前言
亚伯拉罕主题变奏
亚伯拉罕故事的奇崛之处正在于: 无论后人对它的理解
有多偏颇, 都不会有损其光辉。
———基尔克果
主题( 《旧约·创世记》中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故事):
这些事以后, 神要试验亚伯拉罕, 就呼叫他说: “亚伯拉
罕!” 他说: “我在这里。” 神说: “你带着你的儿子, 就是你独生的儿子, 你所爱的以撒, 往摩利亚地去, 在我所要指示
你的山上, 把他献为燔祭。”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 备上驴, 带
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 也劈好了燔祭的柴, 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到了第三日, 亚伯拉罕举目远远地看见那地方。亚伯拉罕对他的仆人说: “你们和驴在此等候, 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 就回到你们这里来。” 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身上, 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以撒对他父亲亚伯拉罕说: “父亲哪!” 亚伯拉罕说:“我儿, 我在这里。” 以撒说: “ 请看, 火与柴都有了, 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 亚伯拉罕说: “我儿, 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 于是二人同行。
他们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 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 把柴摆好, 捆绑他的儿子以撒, 放在坛的柴上。亚伯拉罕就伸手拿刀, 要杀他的儿子。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他说: “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 他说: “我在这里。” 天使说: “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 就是你独生的儿子, 留下不给我。” 亚伯拉罕举目观看, 不料, 有一只公羊, 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 亚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来, 献为燔祭, 代替他的儿子。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 意思就是耶和华必预备), 直到今日人还说, 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
耶和华的使者第二次从天上呼叫亚伯拉罕说: “ 耶和华说: ‘你既行了这事, 不留下你的儿子, 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 论福, 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 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 如同天上的星, 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 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 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 ”
壹
基尔克果, 你和安徒生是很多中国人早了解的两个丹麦人,
而你们, 都是擅讲故事的天才。也许可以说, 《恐惧与战栗》(书
名源自《新约·腓立比书》的“恐惧战兢”; 《诗经·小雅·小
旻》中亦有“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但考虑到“栗”
字更能传递“颤抖” 之意, 因译为“战栗” ) 一书, 就是你的
“惊惧故事集” 或“缄默者众生相” 吧。
今天, 换成我来给你讲故事吧, 这些故事有的你听过, 有的没有; 有的和亚伯拉罕有关, 有的无关。
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 奥德修斯在特洛伊争战十年, 又
在海上漂泊十年, 这期间, 他的妻子珀涅罗珀没有得到关于他的
任何音讯, 几乎所有人都说: 奥德修斯已经死了。可她的回答只
有一句: 我相信我的丈夫还活着, 他一定会回到伊萨卡。想必你
也会同意, 珀涅罗珀葆有信念, 而葆有信念的前提之一便是: 她
无法确知奥德修斯的现状。倘若珀涅罗珀生活在当今之世呢? 这
里, 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 成本估算越来越详尽, 即时通讯越来
越发达, 信息天眼无孔而不入———她还有条件维持那样的信念吗?
一条短信、一通电话就能知道丈夫现状的情况下, 信念怎会有容
身之地? 遑论信仰。
在信念、信仰愈发罕有之时, 人们纷纷依赖技术来规范自己
的生存———技术是客观的, 因此, 人们彼此的差异越来越少(当
然, 差异不可能完全消除, 于是当今之世的一大怪现状就是: 一
方面拼了命地强调“个性”, 另一方面呢, 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特
殊, 都能很轻松地就能在各种俱乐部、各种社交网站和贴吧里找
到自己的大量同类), “孤独个体” 越来越少, 而成为个体, 也越来越意味着受难。
贰
于是, 为了拯救信仰, 为了给处在普遍性(主要指特定时代
的伦理, 因为你说过: “伦理整个地隶属于普遍性” ) 之暴政下
的孤独个体亮一盏长明灯, 你在200 年前来到了你的“当今之
世”: 19 世纪的哥本哈根———而经由你的著作, 我们发现, 200 年来, 它正愈发成为我们的“当今之世” ———也许, 我们应该更加经常地去拜访你?
30 岁那年, 你凭空捏造了“静默者约翰尼斯” 这个假名作
家, 你曾说, 要靠他获得不朽之名, 这是对你生活中所遭受的种
种冷眼与嘲弄的补偿吗? 你一定会否认, 你会说: 和亚伯拉罕一
样, 我想获得的仍是现世的欢乐, 只是我有一根肉中刺, 这让我
成了“那个个体” ———可这不是我的错。这当然不是你的错。而
你的文字, 就是一个孤独个体在普遍性的法庭上的申辩———
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谬, 因为普遍性就意味着: 违抗普遍性, 罪不
容诛。
悖谬, 你捏造的静默者约翰尼斯经常提到这个词儿。他说,
亚伯拉罕故事是一个悖谬, 是剧痛与苦闷; 他说亚伯拉罕不可理
喻, 说他只能沉默……我们想知道: 你既给你的假名作者署名为
“静默者”, 可他仍说了这么多———他的话是否值得聆听? 在给
《恐惧与战栗》的假名作者命名时, 你是否想到了格林童话《忠
实的约翰尼斯》? 那则童话中的老仆人约翰, 因为听到了乌鸦们的
谶语而决心为年轻的国王化解危险。他保住了国王, 却为自己带
来了杀身之祸: 因为国王怀疑他不忠而要将他处死。在临死之前,
他要求作“后陈词” 来证明自己的忠诚, 但在得到国王理解的
同时, 他却因为打破沉默而化身为石(更巧合的是, 这则童话
后也出现了有关献祭的情节: 国王为了让约翰重新化成肉身而杀
掉自己的儿子———而他的儿子竟也奇迹般地失而复得……)。静默
者约翰尼斯是否也在冒着化身为石的危险而打破沉默, 为的是换
取普遍性对亚伯拉罕的谅解?
叁
这一目标原本可以实现, 因为在《旧约》中, 亚伯拉罕不单
是耶和华的宠儿, 也是普遍性的骄傲。耶和华亲口告诉亚伯拉罕
“我是你的盾牌”, 许诺他成为“多国的父”; 另一方面, 亚伯拉罕在献祭以撒之前就已经是伦理上的英雄, 他的德行堪为表率,
曾深入敌军救出族人, 甚至还曾为了挽救所多玛城中的无辜者而
斗胆与上帝争辩。后来, 耶和华要求亚伯拉罕将自己的心头肉
———儿子以撒献为燔祭, 也就是说, 上帝要亚伯拉罕杀死亲儿子,
然后将他烤熟并献给神。在基督教会那里, 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
故事通常是用来褒扬这位信仰之父的虔诚与顺从; 在犹太文化中,
该故事则用以召唤神恩, 赞颂耶和华的仁慈———此类解读中的亚
伯拉罕并未完全脱离伦理或普遍性, 因为上帝确实已多次向包括
亚伯拉罕在内的众人显示过自己的(其妻撒拉在九十多岁上
怀孕生子就是上帝行的一桩神迹), 而上帝在此故事之前从来是作
为伦理的捍卫者出现的(虽然这个伦理在《旧约》里还只是族群
的伦理), 因此亚伯拉罕完全可以合理地推测: 上帝让我杀死儿
子, 虽然貌似残忍, 但一定是为了某个更高的目的———而这个暂
时隐而不现的目的一定不会跳出普遍伦理, 我只需遵命而行就好。
这一解读本质上类似于阿伽门农献祭女儿的故事(此故事的关键
在于: 对国家的责任高于对女儿的责任), 的不同在于, 亚伯拉罕暂时不知道献祭儿子所包含的更高伦理目的何在。
中世纪伟大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对亚伯拉罕的评论应当能代表宗教领域的态度。他强调, 即使从伦理角度看, 也不能将亚伯拉罕视为杀人犯:
当亚伯拉罕同意杀死他的儿子时, 他并没有同意谋杀,因为他的儿子是由于上帝的命令被杀死的, 上帝是生命和死亡的主: 由于我们始祖的罪过, 他把死的惩罚加诸于所有人,无论正直还是邪恶, 如果一个人通过神圣的权威成为那判决的执行者, 他将不是杀人犯。
肆
那么在宗教领域之外呢? 哲学家们会如何看待亚伯拉罕? 康
德在《学科间的冲突》一文中曾作如是之说:
亚伯拉罕本应该如此回答这个可疑的神圣召唤: 我现在
能确定的只是, 我决不能杀害自己的好儿子。可你这样一个
幻影是否真的是上帝的声音, 这声音是否真正来自天国, 对
于我都是无法确定的。
这是一个浸染怀疑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的亚伯拉罕。另外,
波兰哲学家、思想史学家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 1927-2009) 在其著作《天堂的钥匙》(相当于《旧约》的“故事新编” ) 中也谈到了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和以撒的故事被克尔恺郭尔( 注: 基尔克果的
另一译名) 及其继承人从哲学角度解释成为恐惧问题……我要坦言, 我倾向于以简单得多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 这个方法涉及亚伯拉罕的过去。我认为亚伯拉罕不会怀疑这道指令的神性根源。他掌握了可靠的手段和他的造物主达成协议……我也注意到主给他的众所周知的诺言, 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受到特殊祝福的民族的祖先, 这个民族在世界上终会取得超凡绝伦的地位。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服从权威……换言之, 亚伯拉罕要对国家要求这一理念负责。民族未来的命运和国家的伟大程度取决于忠实执行
高命令, 但是权威要求他牺牲亲生儿子。亚伯拉罕具有陆军下士的气质, 习惯于准确遵守上级指令……
与康德不同, 柯拉柯夫斯基眼中的亚伯拉罕一声不吭地执行
了上帝的命令, 但仍是出于符合理性的考虑, 当然还有他顺从的
天性。
伍
美学家们对亚伯拉罕的解读带有更多的想象———不过我们得
承认, 这首先是因为亚伯拉罕故事中所蕴含的无限意味。我首先
想到的当然是卡夫卡, 他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也是你所设想的理
想读者(你的假名作品从来不召唤盲信者, 而是召唤以自己的主
体性来阅读的孤独个体)。他在日记、书信中多次提及亚伯拉罕。
对于你笔下的亚伯拉罕, 他有着自己的判断: “他(注: 指基尔克果) 看不到普通的人, 却把巨大的亚伯拉罕画入云端” ( 《卡夫卡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卷7); “他带着他的精神乘坐着一辆魔法车穿越大地, 包括那些没有路的地方……他那‘在路上’ 的真诚信念成了狂妄” (前揭, 卷5)。卡夫卡更强调个体生命的受限状态, 于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