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合同法律应用与发展调研报告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4.73
6.3折
¥
39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于志刚, 王立梅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77626
出版时间2017-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5164333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前言
当前的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早已不是学术分析层面的“未来学”,而是浮现于所有人眼前的全新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新秩序的形成,进而引发社会科学的革新。正如在封建社会废墟之中兴起的工业社会秩序缔造了现代社会科学,网络社会新秩序的实现也必然要求甚至是逼迫着包括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全部社会科学再次变革。 在人类社会模式更替的历史巨变中,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并不会完全被消灭,而是会实现特定的转化。而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的传导关系,经济层面的变化总是作为先导出现的。从早期的互联网“虚拟经济”时代,互联网产业的独立快速发展,到当前的“互联网 ”时代中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高速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全新经济形态已然充分展示了它巨大的现实力量和发展潜力。 而电子合同,正是这种新经济形态下的自然衍生物,它由传统的纸质合同转化而来,但与纸质合同不同,电子合同与网络社会经济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从信息化视角来看,电子合同通过载体的数字化,实现了电子签名和时间戳等信息技术的高度应用,而合同中的信息资源也可以被各相关方高度共享;从全球化视角来看,电子合同的签订突破传统经济合同以固定空间领域为基础的既有形式,电子合同将拥有更广泛的缔约主体和更多样的缔约场景,为跨区域、跨国合同的“全天候”成立、变更、解除提供了可能;从网络化视角来看,电子合同以互联网为传输、存储的渠道和空间,可以充分借助网络的便捷性和无边界性,而网络社会的“点对点”经济形态和劳动个人化的趋势,也需要网络化的电子合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 当我们憧憬电子合同的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应警惕地看到,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亦在不断冲击着既有秩序和法律体系。将诸如电子合同等新生事物限定在传统的规则体系的范畴之内进行规范,新的经济产业必将牵绊不前,因此,实践中对于新兴产业的规范,往往都是一种“等等看”的惯性思维模式。然而,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已经远超人类以往的认知,这种“等等看”思维造成了规则和现实的严重脱节。例如,我国当前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7年上半年仅大陆地区网上零售金额就已经突破3万亿元,这背后是数以亿计的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然而,我国至今仍未能出台专门的规范电子合同的法律法规,因此,新规则和秩序的建立迫在眉睫。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对于电子合同在内的学术研究和规则建构,都显得偏于滞后,因此,在时代更替的背景下,显然更需要社会科学研究的及时更新,总结现实规律,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建构新的社会规则体系。 《电子合同法律应用与发展调研报告》的问世既是回应时代需求的学术研究和规则梳理,更是电子合同领域的系统性理论成果。本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视角,对世界范围内的电子合同应用现状和规则体系进行了全面性梳理;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电子合同的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对未来我国电子合同标准化路线提出了系统性方案,而本书的特殊或者说突出学术价值亦集中体现在电子合同的现状分析和未来完善方案两个层面。 从现状分析来看,电子合同是传统合同在网络社会的应用和发展,与其他从本体异化的新生事物一样,电子合同本身是一种“破坏性创造”,它虽然延续了传统合同的基本内涵,但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合同的固有特征。掌握电子合同在实践中的各种应用特征,发现电子合同区别于传统合同的本质属性,显然是建立、缔造电子合同应用新秩序的前提,而本书正是我国对于电子合同现状的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同时鉴于电子合同所具有的全球化应用特性,本书同样将域外的电子合同发展纳入研究视野,更彰显了研究的全面性和严谨性。 从未来完善方案来看,在时代变迁引发的社会现象面前,研究者总是扮演着一个追赶者的角色,然而,“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不能作为当代学者懈怠的理由。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者具有更强的学术敏感性和学术严谨性,从而合理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超前性研究。本书的电子合同完善方案,并非完全基于当前电子合同发展中问题的解决,而是同时关注未来发展中可能衍生的问题,为未来电子合同领域的法律准备提供了完整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撰写是由中国政法大学电子证据研究中心和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创设的全国个“网络法”法学二级学科力推的成果。两个中心都是中国政法大学内设的专门性研究机构,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而“网络法”二级学科则是中国政法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置的、个以培养网络法博士生、硕士生和研究网络法学为目的的法学二级学科。两个中心的合作性研究,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力量为核心,吸收国内外其他高校学者和法律实务部门人员,建构的多元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和科研转化平台的积极尝试。本书的高质量完成和顺利出版,亦是高校学者关注重大问题,发挥自身优势,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和重要立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的体现。 我们曾经见证过,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向人类敞开大门的原子时代,而现在,不具有实体形态的信息全球流动的比特时代亦向我们走来。历史正在翻页,新的时代带来了没有过往参照系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不能再完全套用过时的昨日观念看待今日世界。因此,在自然科学推动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的同时,社会科学同样肩负着对社会结构更替带来的纷繁复杂的全新社会关系进行归纳分析,形成规律性认识和理论,建构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新型社会秩序的历史使命。本书正是学者践行自身历史使命的一个“片段”和“缩影”,期待本书的出版能推动我国电子合同全新秩序和规则的尽快实现,也期待更多的学者能够投入新时代的社会科学更新研究当中,让一个个细小的“片段”和“缩影”汇聚成壮丽的时代篇章。本书为中国政法大学电子证据青年教师创新团队支持项目。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业界的大力支持,深圳法大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向编写组提供了公司实际的应用场景架构,多家咨询公司向编写组提供了调研数据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于志刚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二零一七年八月六日于北京
导语摘要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律应用与发展概述;国内外电子合同发展概览;我国电子合同的政策及立法、法律依据及政策、应用判例及分析、现有立法的缺陷及改进建议;电子合同的应用场景、电子合同与争议解决;我国电子合同的技术发展、通用技术需求、系统构架、核心技术组件、核心应用组件、核心技术、发展趋势;我国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路线图: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需求分析、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体系建议、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重点方向、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实施方案、推动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建议;我国电子合同应用反馈等。
作者简介
于志刚(男,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刑法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2部、合著多部,主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近20项)王立梅(女,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网络法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法学、网络证据。中国政法大学“电子证据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电子证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取证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主要作品有《电子数据取证基础研究》等)
内容摘要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律应用与发展概述;国内外电子合同发展概览;我国电子合同的政策及立法、法律依据及政策、应用判例及分析、现有立法的缺陷及改进建议;电子合同的应用场景、电子合同与争议解决;我国电子合同的技术发展、通用技术需求、系统构架、核心技术组件、核心应用组件、核心技术、发展趋势;我国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路线图: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需求分析、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体系建议、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重点方向、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实施方案、推动电子合同系统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建议;我国电子合同应用反馈等。
主编推荐
于志刚(男,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刑法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2部、合著多部,主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近20项)王立梅(女,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网络法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法学、网络证据。中国政法大学“电子证据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电子证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取证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主要作品有《电子数据取证基础研究》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