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轶闻录:故都文化趣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神州轶闻录:故都文化趣闻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1.04 5.5折 38 全新

库存6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简段 著 冯大彪主编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6438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5108139

上书时间2024-11-0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啼笑因缘》双包案张恨水是近代文学史上有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等一系列小说作品,在当时几乎每一部都是畅销书。上海电影界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时期内,纷纷将张恨水所著小说搬上银幕,成了一窝蜂的势头。张恨水的《似水流年》是他本人将小说改写为电影剧本后交与天一影片公司拍摄的,其他的小说《满江红》《落霞孤鹜》《欢喜冤家》《银汉双星》等则是别人将它改编后拍成电影。张恨水一时从小说界红到电影界,大有一纸风行、洛阳纸贵之慨。等到张恨水另一部小说《啼笑因缘》问世,明星公司迫不及待地请名家严独鹤改编为电影戏本,快速上马拍摄电影。不料正在这快速行动中埋伏一个竞争对手,那就是当年文明戏巨子顾无为,他暗中以大华影片公司名义向内政部申请《啼笑因缘》的电影摄制权,保障摄制权归大华公司独家所有,他人不得侵权拍摄。此次申请得到内政部的批准。明星公司获悉此讯后,赶忙将摄成的《啼笑因缘》拷贝送请当时的电影检查处审查,立即得到电检处的准映执照。一方得到部的批准文件,一方持有主管方面电检处的准映执照,两雄相争,各不相让。明星公司以《啼笑因缘》准演执照为依据,与南京大戏院商洽首映权事宜,当南京大戏院取得首映权以后即筹划放映;与此同时,顾无为的大华公司拟就一份通知书,分发给全市电影院,声明大华公司拥有《啼笑因缘》不可侵犯的部批的电影摄制权,除大华出品外不得放映别的任何公司的出品。南京大戏院当然也收到此项通知书,但院方因有电检处的准映执照,有恃无恐,历来放映影片,都以准映执照为合法依据,所以置大华公司的通知书于不顾,毅然如期放映。于是,顾无为方面即向法院正式控诉明星公司与南京大戏院侵权,法院准状后,即令南京大戏院暂停放映。南京大戏院迫不得已,在戏院门前贴出海报,上面书着:“奉法院令:《啼笑因缘》暂停放映。”事情到此并没结束,明星公司当然不会甘愿罢休。果然没隔多天,南京大戏院又贴出海报,上面写着:“奉法院令:《啼笑因缘》继续放映。”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导语摘要
本书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书是“神州轶闻录”中的一本,包括科技撷英、报人寻踪、图书记闻、文事折枝等内容。

作者简介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闻强识,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和台湾《世纪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佚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周简段也因此成为著名文史专栏作家;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次出版,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佚文章,分为十册,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冯大彪:1938年6月生于河北蠡县,中国新闻社高级编辑,1993年获首届韬奋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书画院特邀顾问,北京国墨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兼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会理事、东方书法教育家协会理事、河南中原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王羲之研究会研究员、东坡书画院名誉副院长、滇池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目录
总序一 冰心总序二萧乾总序三 季羡林章 科技撷英第二章 报人寻踪第三章 图书记闻第四章 文事折枝第五章 学府剪影第六章 文玩赏珍代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书是“神州轶闻录”中的一本,包括科技撷英、报人寻踪、图书记闻、文事折枝等内容。

主编推荐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闻强识,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和台湾《世纪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佚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周简段也因此成为著名文史专栏作家;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次出版,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佚文章,分为十册,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冯大彪:1938年6月生于河北蠡县,中国新闻社高级编辑,1993年获首届韬奋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书画院特邀顾问,北京国墨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兼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会理事、东方书法教育家协会理事、河南中原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王羲之研究会研究员、东坡书画院名誉副院长、滇池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精彩内容
 20世纪40年代,笔者游杭州时,曾登上六和塔,俯瞰“之”字形的钱塘江,钱江大桥像一条玉带束住江身、江水,浩荡东去,消失于茫茫烟云中,真是气象万千!钱江大桥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
。设计者是茅以升先生,他当时只有三十七岁。
虽然中国人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隋朝,就有李春建造跨度最宽的石拱桥——赵州桥,但在此以后近百年所造的大铁桥,竞没有一座不是依赖洋人。钱江
大桥的建成,第一次证明了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得到。
钱塘江自古以江阔、潮大、流沙多著称。由于急流和涌潮相激荡,潮头高时可达九米;而泥沙的浮游流动,覆盖了江底岩石,沙深处可达四十米,所以杭州人说:“钱塘江没底!”茅以升来到钱塘江桥梁工程指挥部,担任钱塘江
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他与同事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进行了周密的筹备设计,确定桥址定在杭州市区西南的闸口,设计桥长一千四百五十三米,高七十一米,下层
是单线铁路桥,上层是双线公路桥,采用双层联合桥形式。
建造这样的大桥,首先是治服流沙打桥基。最好的办法是在下面打好木桩,再放钢筋混凝土气压沉箱,然后在沉箱上面筑桥墩,最后架钢梁。
打木桩相当艰巨,因为江底流沙层又硬又厚。轻了,打不进去;重了,木桩会断。一天只能打一根,照此进度,一千四百四十根木桩得打四年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见有个小孩用盛满水的铁壶浇花,从壶嘴喷出的水柱,将花坛泥土冲成一个个小洞。由此受到启发,他指示施工人员把江水抽到高处,再向江底猛冲下去,泥沙冲出洞后把木桩放进洞里,再用气锤砸。实行这种“注水法”打桩,一天可打木桩三十根,大大加快了打桩速度。
沉箱更加艰巨。沉箱长十八米,宽十一米,高六米,重六百吨,外观像一问没有房顶的混凝土的房子。沉箱必须先放在岸上做好,然后再运到江里,准确地放在木桩上,这个程序难度极大。有一次,突然来了狂风暴雨,沉箱像匹脱缰的野马,拖着铁锚,横冲直撞到江的下游,竞撞坏了一个渡船的码头。由此,各种闲言碎语、风凉话接踵而来。可他仍满怀信心,镇定自若,对各种议论不予理睬。他指挥施工人员把铁锚改造成十吨重的混凝土大锚,牢牢钩住沉箱,沉箱终于乖乖地被置人规定的位置上;最为艰巨的沉箱安置工程就这样被解决了。
更大的困难还在于当时日寇正把侵略的战火从东北、华北烧向淞沪,使得造桥工程急如星火。茅以升临危不惧,打破了历来造桥先打基础,再建桥墩,最
后造桥梁的工程常规,改为“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造桥方法。他和总工程师罗英,采用“沉箱法”,克服了流沙所造成的技术困难。一面在水下建桥墩,一面在岸上构桥梁。当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的那天,江上还有一个桥墩和两架钢梁未完成,第二天日机便飞到大桥工地来侦察、丢炸弹了。大桥就是在这种情势下,于当年9月26日完工,整个工程只花了四年时间。
一个在世界桥梁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是:茅以升在造桥时就准备着炸桥。造桥难,炸桥也不易,要在每个钢梁爆炸点上安放炸药,用引线接到岸上。这项工作在工程完工不久后就做好了。到12月23日杭州沦陷,通车才三个月。而在它最后一个多月中,火车、
汽车、行人实际上都是在炸药上走过的,当日寇进入杭州时,轰然一声,大桥由设计者亲手炸毁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是茅以升主持了大桥修复工程。回顾造桥、炸桥的过程,他曾感慨地说:“切身经历使我懂得了,政治腐败,国防衰弱,只能是‘人为力俎,我为鱼肉!’”近三十余年来,茅以升历任铁道研究所所长、铁
道科学院院长等职,培养了一批批桥梁专家。现在他已是八十九岁高龄,年前他还飞越太平洋到美国,接受了美国全国工程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的称号。
P6-9

媒体评论
虽然在我九十年的岁月中,七十年是住在北京的,那几卷里的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人情等,大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冰心不论是对像我这样怀念老北京,一心希望重温一下故都旧梦的老年人,还是对那些急于了解昨天的青年人来说,这都是一套可心的书,可以放在枕边或揣在旅行包里随身携带的好书。篇幅都不长,既能解闷儿又长知识,必然会越看越有滋味儿。                                                       ---萧乾作者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这种精神的享受,是别的文章无法代替的。---季羡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