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6.08 3.0折 ¥ 2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赵海霞 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7177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0元
货号24539142
上书时间2024-11-01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内容简介:
《李渔》讲述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一生成就。着重讲述他在唐传奇、话本小说、拟话本、无声戏、有声戏上的创作和理论总结成果。同时也概述了他的《闲情偶寄》《芥子园画传》的完成经历及主要内容,讲述其自己设计建造芥子园、开设书铺、刻印书籍、率家班走江湖演戏剧的传奇经历。
第1章 少年时光——思想的萌芽期
星宿降地
幸福童年
刻苦攻读
失去父亲
牛刀小试
乡试受挫
第2章 乡居生活——思想的形成期
避乱山中
八咏楼上题联
改冠剃发
归农学圃
造福乡里
第3章 杭州十年——思想的发展期(上)
寻找契机
创作传奇
拟话本小说
无声戏与有声戏
改编唐传奇
演绎“意中缘”
杭州友人
晚年得子
第4章 金陵岁月——思想的发展期(下)
初到南京
《凰求凤》与秦淮八艳
高朋满座
评西厢
游秦陇
喜得二姬
营造芥子园
合锦回文
第5章 编辑出版生涯
投身书坊
编辑出版成果
编辑出版特色
编辑理念
第6章 寿寝层园——思想的成熟期
守望故乡
醉意园林
《闲情偶寄》
蟹仙果王
游京师
修筑层园
《芥子园画传》出炉
有缘《三国》
葬骨西湖
第7章 挑战传统
反思商业伦理
翻新儒家观念
演绎别样情爱模式
变通贞节观
拓宽教育范围
第8章 美学思想
求新尚奇
关注日常
简洁之美
喜剧手法
第9章 人格论略
世人评价毁誉天壤
以才谋生率真无机
好货好色褒贬由他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内容简介:
《李渔》讲述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一生成就。着重讲述他在唐传奇、话本小说、拟话本、无声戏、有声戏上的创作和理论总结成果。同时也概述了他的《闲情偶寄》《芥子园画传》的完成经历及主要内容,讲述其自己设计建造芥子园、开设书铺、刻印书籍、率家班走江湖演戏剧的传奇经历。
创作传奇
写作传奇是李渔生平的“癖嗜”,他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关于李渔的戏剧创作,据他本人和同时代人郭传芳说,有“前后八种”“内外八种”共十六种,但现在可以肯定的却只有十种,即为《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其中,演出多的是《风筝误》一剧。
到明清时期,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民间风俗,特别是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杭州地区,每到春天,很多人都到郊外放风筝。
顺治九年(1652)的一天,李渔正在自家院中看书,突然一只风筝落了进来,孩子和家人都跑出来围着风筝兴奋地指指点点,李渔心头一喜,这风筝可是能做出大文章来的!他一拍椅背,连声说:“有了,有了!”说完转身跑回房内,铺开纸在上面重重地写下三个字,“风筝误”。一连几天李渔都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之中,他足不出户,闭门挥笔疾书,不多久,传奇《风筝误》写成。李渔在《风筝误》中也就有了“清明近,游人闹,好风光,大家欢笑,风筝糊就到春郊,高高放去,又有一场脾臊”的开场白。
《风筝误》说的是: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上,纨绔子弟戚施放风筝,风筝线断,四处飘摇,恰巧落入詹府,被詹府才貌双全的二小姐詹淑娟拾到,詹淑娟也未多想,重新题诗一首,由此引出一连串误会与巧合,生出了韩世勋、戚施与詹府两位小姐两桩相互纠葛的婚事。剧作围绕因放风筝时风筝前后落入不同人之手而产生误会展开情节,并由此误会引发韩世勋对詹淑娟的许多误解,波折不断,情节愈演愈奇。戚施放风筝,风筝上有韩世勋的题诗,线断后风筝落到詹淑娟院里,詹淑娟见风筝上有诗就和诗一首写在旁边,风筝讨回后和诗被韩世勋看见,他大为惊喜,便又在风筝上写诗一首并故意把风筝放到詹府,不料风筝却落在詹爱娟院里,詹爱娟冒充詹淑娟邀韩世勋来府幽会,韩世勋也假冒戚施之名深夜赴约。两人见面后韩世勋“惊丑”落荒而逃,后来当韩世勋中元立功、戚施之父戚补臣代他做主配订詹淑娟时,韩世勋以为所要迎娶的就是前已见过的丑女詹爱娟。拒婚不成,韩世勋只得相从。后是才子韩世勋与美貌才女詹淑娟终结连理,而詹爱娟这位没才没貌的丑女与不学无术的公子结亲,全剧以喜剧收场。
《风筝误》一剧脉络贯通,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深受人们喜爱。孙治在《李氏五种总序》中言:“又得《风筝误》本,读而善之。”虞镂在《风筝误》序中说:“我笠鸿行惇曾史,才妙机云,芳体锦心,几于遗世独立,顾以负俗之累,悴游泽畔。”石鲸《柬李笠翁》曰:“《怜香》《风筝》诸大刻,弟坐卧其中旬日矣。丹铅匝密,评赞如鳞,每食必籍以下酒。昨者偶失堤防,竟为贪人攫去,不啻婴儿失乳。敢向左右,再乞数册,以塞无厌之求。得则秘枕,虽同寓诸子垂涎,不使入帐也。”
在创作《风筝误》之前,李渔还写了传奇《怜香伴》。《怜香伴》讲述了曹有容携女儿曹语花进京赴试,途经扬州,寄住崔府的家庵雨花庵中。崔笺云见到曹语花所题诗句,心生爱慕,与曹语花结为姐妹。崔笺云改扮男装游玩,被曹有容看到背影,因其身有奇香,心中生疑,强令女儿迁往老友汪仲襄家中。汪仲襄的学生周公梦为曹语花貌美所迷,欲捷足先登,在曹有容面前搬弄是非,范介夫烦表兄张仲友做媒遭到拒绝。曹有容携女儿进京,范介夫听从崔笺云之计,易姓为“石”携家室赴京。曹有容中第后,为女儿招考女伴,崔笺云化名考中,被曹有容认作义女,与曹语花相聚。范介夫与张仲友亦中试,曹有容欲将义女嫁与改名换姓的范介夫,崔笺云将计就计,让曹语花扮新人与范介夫拜堂,并向曹有容及众人说明了真相。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家庭都甚为重视女子的文化教育,女子的思想也比较开化。孙治在《李氏五种总序》中说:“见有《怜香伴》者,雅为击节。”
《怜香伴》和《风筝误》这两部传奇的问世让李渔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在杭州城里声名鹊起。尝到了甜头的李渔一发不可收,于顺治十二年(1655)写出了传奇《玉搔头》。
中国古时,将洁白如玉,芳香娇莹,含蕊如簪,朝开暮卷的花称之为玉簪花;皇宫里宫人搔头所用的白玉,亦叫作“玉簪”或“玉搔头”。李渔在《玉搔头》传奇中写明武宗微行大同,托名威武将军,与妓女刘倩倩之间的情事;其中又贯以王守仁、许进辅佐武宗平宸濠事。黄鹤山农在《玉搔头》序中介绍了李渔创作该剧的情形。“《玉搔头》者,随庵主人李笠翁所作。其事则武宗西狩,载在太仓王公《逸史》中。其时则有逆藩之窥觊,群邪之盗弄,王新建之精忠,许灵宝父子之正直,及刘娥之凛凛贞操,无一不可以传,而惜未有传之者。乙未冬,笠翁过萧斋,酒酣耳热,偶及此,笠翁即掀髯耸袂,不数日谱成之。”
李渔一生写过数十种传奇,几乎全是喜剧。李渔特别强调作品的娱乐性,他自己曾公开宣称他的目的就是引人发笑,“一夫不笑是吾忧”。其大部分作品格调不高,趣味庸俗,但有其特色,即主要是浓郁的喜剧性。他的剧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在构思布局等方面能够“随时更变”“变旧为新”,大多情节曲折、关目新颖,引人入胜,结构巧妙,能摆脱前人窠臼,别具一格。
书摘2:
《闲情偶寄》
康熙十年(1671)冬,李渔将其一生的心得汇聚成一书出版,此书便是《笠翁秘书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
《闲情偶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二百三十四个小题,论及戏剧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闲情偶寄》是集李渔美学思想大成之作,充满了独特的文化情趣和鲜明的人文意识。
《闲情偶寄》的写作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的关联。明朝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人口增多,农业增收,手工业和工商业也得以发展,商业城市相继兴起。至明中叶,国内出现了大商贾和富豪,商品经济进入新的阶段。经济的繁荣带给人们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在衣、食、住、行、用、玩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闲情偶寄》对生活美学、人生哲学的概括,对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可以接触到的人物、花木、器玩、饮食、庭院、居室都给予独特的审美关照,正是对明代人们艺术化生活的反映。
《闲情偶寄》中价值者,当推其中论及戏曲理论的文字,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及“声容部”的某些章节。这些都是李渔从自己的创作实践、演出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实践性。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总结,呈现给人们一个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大致可分为创作论和导演论两大部分。《闲情偶寄》的“词曲部”主要围绕戏曲创作的立意、构思、语言、音律程式乃至剧本的通俗化问题展开论述。在书中,李渔首先提出“结构”的主张,并把结构用于其戏曲创作实践中。他在“结构”中提出的“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审虚实”等等,不少是言人之所未言或人不如其深刻之言。李渔还在“词曲部”中专门设有“宾白”一节,以纠正过去只重曲词之偏颇。李渔要求戏曲的宾白“语求肖似”“意取尖新”等等,都是很有见地的。在《闲情偶寄》的“演习部”,李渔总结了昆曲艺术的教学和舞台演出的经验,论及了戏曲演出中应如何选择和改造剧本,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以及演员服饰妆扮和音乐伴奏等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指出演戏不能落于俗套,要推陈出新。此外,在《闲情偶寄》的“声容部”中,李渔还对如何挑选、训练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之,李渔的戏曲理论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就是今天看来,不少地方仍然闪烁着光彩。
李渔写作《闲情偶寄》的初衷是希望人们读了他的书对美化生活有新的认识,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希望通过草木虫鱼、摄生养性知识的论述,旁引曲譬,有助于规正风俗,警惕人心。
当年腊月,新书初成,李渔派人赴京,将《闲情偶寄》数十部分送于与自己相熟的朝廷官吏和朋友,请他们作序评点或阅读交流。为《闲情偶寄》作序的有余怀、尤侗;吴梅村、陆丽京、尤展成、余澹心、曹顾庵、王左车、宋澹仙、王安节、陆梯霞、赵声伯、王宓草等人分别对《闲情偶寄》的曲论部分进行了评点。余怀在序言中说:“今李子《偶寄》一书,事在耳目之内,思出风云之表。前人所欲发而未竟发者,李子尽发之;今人所欲言而不能言者,李子尽言之。其言近,其旨远,其取情多而用物闳。”又曰:“今李子以雅淡之才,巧妙之思,经营惨淡,缔造周详。即经国之大业,何遽不在是?而岂破道之小言也哉!”他们的序言或者评点为揭示李渔戏曲理论的意蕴和价值做出了贡献,为扩大李渔戏曲理论的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渔还将《闲情偶寄》送给龚鼎孳、纪伯紫、陈学山等。陈学山对《闲情偶寄》评价甚高,李渔言:“(陈学山少宰)得予《闲情偶寄》一书,赞不啻口。书内有‘但惜宝不自珍,鸡林广布,不得使某私为论衡’诸语。”李渔甚为感动,言“一人知己,死可无憾。”但李渔送书给友人,并非一无所取。如康熙十四年(1675)李渔游杭州,他在《复朱其恭》中说:“拙刻之携来者,送尽无遗,未来者,印而未至,故无以报命。”虽曰“送”,其实是要收取回报的。李渔在《复柯岸初掌科》中载:“昨有馈书仪十二金,渔往谢而值其不在,只有贽券一纸,伏于砚台之下。”李渔将书馈赠给达官贵人后,往往可以收到相应的“馈书仪”,这一点可以在李渔晚年迁居时给友人的一封书札中看出:“渔行装已束,刻日南归,所余拙刻尚多,道路难行不能携载,请以贸之。同人或自阅,或赠人,无所不可。价较书肆更廉不论,每部几何但以本计。每本只取纹银五分,有套者每套又加壹钱。南方书本厚,较之坊间所售者,一本可抵三本,即装订之材料工拙,亦绝不相同也。”
但是并非人人可以理解作者的苦心,也并非书一出版就能获得大家的认同,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据说《闲情偶寄》刚出版不久,李渔的一位友人借此书去看,可时间不长就又送了回来,并说《闲情偶寄》与李渔其他书不同,看得索然无味。原来此人只看了书的前几页,他对戏曲理论不感兴趣,以为这本书里全是讲与戏曲理论有关的,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就把书退了回来。李渔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后,写了一首诗回赠:“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甘蔗根部甜,李渔深为这位浅尝辄止的朋友感叹。当然,《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虽然在戏曲理论方面有很高的价值,但对不研究戏曲或者是对戏曲并不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就显得略为深奥,而其余六部更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闲情偶寄》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李渔的这位友人如果通览全书,就不会妄下结论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