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专家看中国系列-中国印象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3.09
3.4折
¥
38
全新
仅1件
作者阿尔宾·恰孔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34633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4194167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前 言毛里斯·克里斯在他的马可·波罗传记中写道,那个时代的杭州,不仅是一个大街小巷商铺林立、拥有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充满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的舒适宜居的城市,而且是世界艺术文化的中心,超过了之前存在的所有都市(包括古罗马),也超过了后来的巴黎和伦敦,因为“(杭州的)文化演变源远流长,根深柢固”。克里斯说,如果马可·波罗没有与一个可能也同为外国人的富商结伴而行,而是平起平坐地结识杭州当地博学的儒士,他会更深刻地了解当地盛行的文化。克里斯想象到,有幸结交的中国文化精英,会通过丰富的藏书向这个威尼斯人展示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和文化思想的积淀。克里斯总结道,如果拥有更好的“理解力、感知力和想象力”,马可·波罗会从这些中国人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从一个中世纪商人成为一个文人,但是他的智商和洞察力无法让他有这些转变。尽管如此,他的旅行和经历让他的精神产生了进化——虽然他还没有摆脱西方教育的思想桎梏,中国人也没能让他的思想拔高到应有的水平——以至于让他写出一些与他同时代的西方人无法完全理解的东西。”值得庆幸的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中国印象》不是出自一名商人之手,恰恰相反,是一个毕生弘扬理解力、感知力和想象力的学者。阿尔宾·恰孔在加拿大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并在哥斯达黎加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外高等学府任教。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底蕴的人文主义者和多元文化的倡导者,恰孔具备一个观察者的独特视角;就像他的演说《多样化的包围:从一元到多元》中提到的,“我们不仅是互不相同的个体,我们每个个体也是多样性的集合”。因此,面对作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化相遇,我认为有必要借用哲学家和法学家达尼罗·佐罗的观点区分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佐罗在访谈中谈道:“关于国际秩序和世界秩序通常有两种哲学观点。一种强调象征和价值世界的统一、同一和简单化。以为整个世界的合一,就此可以实现和平、公正、进步和幸福。这是一种初级的、简单化的世界观,我冒昧地说这一世界观是幼稚地神学化的,从韦伯主义意义上来说甚至是死板的一神论的。同样也存在另一种世界观,它把多元化、不同、多样化之间的对峙、复杂化看作是人类经验演化过程的瑰宝。支持世界统一者的理想是一元主义。捍卫世界复杂多元的理念,我建议称之为多元主义。”佐罗补充道,“支持复杂多元主义者致力于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和平互动,主张教育价值观的多元性和相对性,强调其特点历史性、动态性和演变性”。在我看来,写作这些关于中国的印象目的是捍卫文化的多元性,宗旨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互通、理解和友谊。乔治·奥威尔在他的小说《1984》中提到,假设描述中那里的统治者允许普通公民和外国沟通,他们所居住的封闭世界将被打破,由此这个封闭世界的道德伦理的建立基础:恐惧、憎恨和狂热的执著也会消失。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跋山涉水到中国并久居中国去感受中国,去领会真正的中国文化内涵。但是,引用林语堂的话,通过读书我们可以逃脱生活的监狱,逃脱身边仅有的几个人的接触,逃脱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的周遭环境,以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以我为例,《中国印象》在我面前开启了一个之前知之甚少的文化并引起了我的兴趣,让我继续寻找能深化我对这个不同文化国度认识的其他读物。作者巧妙地将我们引入了一次旅行,而这段旅行渐渐地变成了一个人的文化奇遇。因此,这些印象可以视为是一扇门,推开门后,我们可以径自以不同路线去猎奇。我突然想到作者以犀利的视角展现给我们的“中国当代文学”,这一章节对当代中国的一些作家和其作品作了精辟的概括和介绍,让我们这些号称文学爱好者的人眼前一亮。我们抑或可以通过作者妙笔生花的笔触,忽明忽暗,勾勒以往的和当代的中国的差异变化;一系列“分岔小径”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去了解这些在历史、政治、经济、哲学、民间传统节日、科技发展、环境等丰富多彩的话题中构建的印象背后的真谛;例如《抵达:初印象》《十一,国庆》《钟摆的方向》《昔日中国,中国今朝》等。如果读者有雅致,还能另辟蹊径,跟随作者去了解字词的含义,领略诸如“面子”“你吃了吗?”这些文字背后所代表的传统、符号和价值的冰山一角。说到吃,遵循美食文化这个“分岔小径”,通过《“新鲜”至上》这一篇目我们大可领略作为全球饮食瑰宝的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味佳肴。如果上述话题都引不起你对这个灿烂文明大国的兴趣,那么我建议你看看《高考:大学入学考试》,一个关于中华民族发展之道的故事(“道”在中文中有“道路”之意,也是道教中的“道”);孔夫子早就提倡“任人唯贤”的国家制度。顾立雅在其《从孔夫子到的中国思想》中指出,这个国家的出路未必可以照搬我们西方的套路,而且我们反而能从这个民族学习许多东西;他说:“这才是了解中国带给我们的裨益。我们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我们无法从自己的肌肤和文明中抽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因为它们是理智的,符合人性的吗?还是我们如此做了,仅仅因为是数世纪的积习和生存环境的驱使?我们何以知晓答案?要获得一个使人豁然开朗的答案,只需向有不同习俗、不同居住环境的民族去讨教。”《中国印象》的笔者于 1976 年次去中国,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教两年,这一年逝世。2009 年 9 月,他又回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访学,一直待到 2010 年年底;期间有幸两次造访台湾,次去了台中的静宜大学,第二次去了台北的辅仁大学。时隔三十载的两段经历让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巨变。而且,“一国两制”也让习惯了“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西方思维难以理解,因为“不能同是A 和非 A”。但是埃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同亚里士多德逻辑对立的是人们称为悖论逻辑的理论,也就是 A 和非 A 都为 X 的谓语,但不相互排斥的假设。在中国和印度的思想中这种逻辑占主导地位,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亦是如此——后这一逻辑成为黑格尔和马克思的逻辑,被称作‘辩证法’。老子十分精辟地表达了悖论逻辑的普遍原则:‘明道若昧’。而庄子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一国两制”的中国,如此辩证,就像作者通过这些“印象”所展现的,它经历着巨变,也存在着一些悖论。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记录这些“印象”时是怀着对这个追寻“和谐”的伟大民族的无比敬仰之心的,这个国家正以它的逻辑,一天一天地逐渐向我们揭示,这个世界远不止于西方。努莉亚·罗德里格斯·冈萨洛
导语摘要
“拉美专家看中国”丛书,集中展现了拉美*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的评述,展现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高速发展的中国、生机勃勃的中国,是世界读者认识中国的生动读物。作者于1976至1978年在中国北京生活, 2009年至2010年担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外教期间,他有幸多次游历中国山川,并攥写了这些“中国印象”。《中国印象》在读者面前开启一个之前知之甚少的文化并引起了让读者继续寻找能深化对这个不同文化国度知识的其他读物。作者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了一次旅行,而这段旅行渐渐地变成了一个人的文化奇遇。
作者简介
阿尔宾·恰孔,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哥斯达黎加国立大学哲学语言学院院长。他在文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并多次在报刊上发表关于中国文学的文章。
恰孔于1976至1978年在中国北京生活。这段时间恰逢“”结束,中国步入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期。之后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奠定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2009年至2010年担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外教期间,他有幸多次游历中国山川,并撰写了这些“中国印象”。
目录
目 录前言抵达:初印象钟摆的方向 北京,除夕十一,国庆让我们互相认识面子你好,吃了吗?高考:大学入学考试昔日中国,中国今朝1979 年的大变革“新鲜”至上从“黑”到“绿”?中国当代文学一变俱变?不仅仅《堂吉诃德》有中译本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内容摘要
“拉美专家看中国”丛书,集中展现了拉美*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的评述,展现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高速发展的中国、生机勃勃的中国,是世界读者认识中国的生动读物。
作者于1976至1978年在中国北京生活, 2009年至2010年担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外教期间,他有幸多次游历中国山川,并攥写了这些“中国印象”。《中国印象》在读者面前开启一个之前知之甚少的文化并引起了让读者继续寻找能深化对这个不同文化国度知识的其他读物。作者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了一次旅行,而这段旅行渐渐地变成了一个人的文化奇遇。
主编推荐
阿尔宾•恰孔,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目前是哥斯达黎加国立大学哲学语言学院院长,并在该学院文学及语言科学系任教。他在多部书和杂志上发表过数篇哥斯达黎加和中美洲文学的研究,并在报纸上发表过关于中国文学的文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