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17.38
7.0折
¥
16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刘国纬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4752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24191862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言
导语摘要
这是我国*本从地学角度论述江河治理的专著。全书讲述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的形成与演变,阐述了长江中游、黄河下游、淮河与海河治理的地学基础,从地学角度讨论了现代江河治理中的若干问题。本书对于树立江河治理的地学观具有启示和开拓意义。本书可供从事水利、地学等专业的科技人员与管理者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刘国纬,湖南省衡阳县人,1939年出生于湘潭县。1962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文系。教授级不错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任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总工程师,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靠前水文科学协会/地表水委员会(IAHS/ICSW)副,《水利学报》、IALT(《靠前低地技术协会学报》)等靠前外期刊编委。
20世纪60~70年代从事工程水文学研究,主要涉及水文统计、设计暴雨、流域水文过程等,其问也参与黄河三门峡水库大坝改建施工与凌汛预报、黄河故县水库施工洪水设计与预报、长江葛洲坝工程三江围堰施工与施工洪水预报、淮河板桥水库可能优选暴雨(PMP)设计等;20世纪80年代从事水文气象学研究,主要涉及陆地一大气系统水量平衡、水文循环大气过程等;20世纪90年代从事中国宏观水问题研究,主要涉及防洪、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等。1999年退休后,主要从事水文学史和江河治理地学基础研究。
创办学术期刊《水科学进展》并曾任主编。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水文科学》(特约编辑、副主编)、《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文与水资源分册》(副主编)、《中国水文志》(撰写第七篇·水文科学研究)、《辞海·09版》和《大辞海》(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召集人)。主要著作:《跨流域调水运行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科学出版社,1997)、《中国南水北调》(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水文学史》译著(科学出版社,2007)、《黄河人水关系演变与调控》(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江河之子》(科学出版社,2014)、《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17)。在《中国科学》等靠前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本书命题的由来
1.1 中国七大江河防洪系统之考察
1.2 中国七大江河治理中的基本问题
1.3 我的治河观
第二节 中国江河形成与演变的地质环境
2.1 新构造运动以前中国的古地理环境
2.2 新构造运动与中国阶梯式地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江河形成的古气候背景
3.1 季风的形成与演变
3.2 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3.3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3.4 第四纪气候背景
第四节 江河治理地学基础的概念与方法论
4.1 定义与内涵
4.2 河流地学属性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长江中游治理的地学基础
第一节 长江的形成
1.1 长江三峡的贯通
1.2 川江的贯通
1.3 金沙江下段之贯通
1.4 金沙江上段之贯通
1.5 江源和江源区之贯通
1.6 长江全河之贯通
第二节 长江中游的地学环境
2.1 长江中游的地质环境
2.2 江汉-洞庭盆地的新构造运动
第三节 长江中游的古气候
3.1 长江中游地区更新世与全新世气候
3.2 古气候与长江中游河湖演变
第四节 江湖关系的演变
4.1 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中期的江湖关系
4.2 中更新世中期至末期的江湖关系
4.3 晚更新世时期的江湖关系
4.4 全新世时期的江湖关系
第五节 荆江河道的形成与地学特性
5.1 荆江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5.2 荆江河道的形成
5.3 荆江分流特性
5.4 荆江河道地学特性
第六节 基于地学基础的长江中游治理思考
6.1 中游蓄泄的地学环境与“蓄泄兼筹、以泄为主”
6.2 遵循江湖关系的演变规律
6.3 开辟荆江分流河道
6.4 关于蓄滞洪区与围垸的地学环境评价
6.5 关于中游河道治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河下游治理的地学基础
第一节 黄河的形成
1.1 古湖盆与水系袭夺
1.2 黄河贯通
第二节 黄土高原的侵蚀特性
2.1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黄土堆积
2.2 黄土高原侵蚀的地质记录
2.3 黄土高原全新世的侵蚀特征
2.4 黄土高原的堆积与侵蚀平衡
第三节 黄河下游的地质环境
3.1 黄河下游地区的构造地质背景
3.2 黄河下游地区的新构造运动
第四节 黄河下游地区的沉积特性
4.1 第四纪沉积与黄淮海平原建造
4.2 黄河冲积扇
第五节 黄河下游河道特征
5.1 下游河道的改道与迁徙特性
5.2 下游河道的游荡特性
5.3 下游河道的地上河特性
5.4 尾闾河道的变迁特性
第六节 黄河下游地区古气候与海侵
6.1 黄淮海平原古气候
6.2 海侵与海岸线的变迁
第七节 基于地学属性的下游治理启示
7.1 古近代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简述
7.2 现代黄河下游的情况与基本问题
7.3 基于侵蚀特性的黄土高原治理
7.4 基于堆积性河流属性的河道治理
7.5 宽窄相济,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淮河治理的地学基础
第一节 淮河流域的形成
1.1 早更新世时期(2.50~0.73 MaBP)
1.2 中更新世时期(约0.73M~0.14MaBP)
1.3 晚更新世时期(约0.14M~0.01MaBP)
1.4 全新世时期(0.01MaBP至现今)
第二节 淮河流域的地学属性
2.1 淮河流域的断裂构造及河流响应
2.2 淮河流域新构造升降及河流响应
2.3 淮河流域的沉积
2.4 淮河流域新构造运动的现代特征
第三节 淮河流域的古气候
3.1 古气候与古植被
3.2 淮河流域的海侵与海退及海岸线变迁
3.3 秦岭-淮河中国东部南北气候分界线
第四节 淮河水系地学特性(之一)
4.1 发源于豫西山地河流的地学特性
4.2 发源于黄河冲积扇南翼河流的地学特性
4.3 发源于桐柏山、大别山、江淮丘陵河流的地学特性
4.4 沂沭泗水系
第五节 淮河水系的地学特性(之二)
5.1 淮河干流的地学特性
5.2 淮河流域湖泊的地学背景
第六节 黄淮关系及其地学背景
6.1 地质历史时期的黄淮关系
6.2 人类历史时期的黄淮关系
6.3 黄淮关系对淮河水系的影响
第七节 基于地学属性的治淮启示
7.1 古代治淮方略述要
7.2 近现代治淮方略述要
7.3 关于治淮方略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海河治理的地学基础
第一节 海河流域的地质构造背景
1.1 华北断块的形成与演变
1.2 太行山的形成与演变
1.3 燕山的形成与演变
1.4 渤海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海河流域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2.1 山丘区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2.2 平原区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2.3 海河流域的断裂构造
第三节 海河流域古气候与古河道
3.1 海河流域的古气候
3.2 海河流域的古河道
第四节 海河流域河流的形成与地学特征
4.1 漳河的形成
4.2 滹沱河的形成
4.3 永定河的形成
第五节 海河水系的形成与演变
5.1 海河水系形成的地质地貌背景
5.2 黄(河)海(河)关系
5.3 人类活动对海河水系形成的贡献
5.4 海河干流
5.5 海河流域的湖泊与洼淀
第六节 基于地学基础的海河治理启示
6.1 历史时期海河治理述要
6.2 基于地学基础的海河流域山区河流治理
6.3 基于地学基础的海河流域平原河流治理
6.4 海河流域湖沼洼淀与古河道的利用
6.5 小结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这是我国*本从地学角度论述江河治理的专著。全书讲述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的形成与演变,阐述了长江中游、黄河下游、淮河与海河治理的地学基础,从地学角度讨论了现代江河治理中的若干问题。本书对于树立江河治理的地学观具有启示和开拓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水利、地学等专业的科技人员与管理者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主编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媒体评论
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