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7.37 5.4折 ¥ 32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蔡文辉 、李绍嵘 后浪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0471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4180945
上书时间2024-11-01
前 言
简体版序社会学入门经典
后浪出版公司计划把蔡文辉、李绍嵘两位先生所著的《社会学概要》在大陆出版简体字版,要我写一篇序言。蔡文辉教授应当算是我们社会学同行中的前辈了,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读于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是台湾著名社会学家龙冠海教授的学生;1968年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1975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韦恩堡分校社会学系任教,之后长期在美国大学里教授社会学课程,应当说他对于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均有相当深刻的了解,编写以国人为对象的社会学教科书,是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生活阅历的优势的。
蔡文辉教授在印第安纳大学韦恩堡分校社会学系讲授的课程是“当代社会学理论”和“比较社会学”,当时台湾各大学也缺乏社会学的基础教科书,因此蔡教授编写了中文的《社会学理论》,1979年在台湾作为“大学丛书”系列出版。我相信这本书在台湾一定是受到好评而且广泛流传的。1982年,我到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去读书,因为那时大陆完全没有社会学的基础书籍,面对阅读材料中的许多英文术语,我苦于找不到相应的中文译法。那时,和我同年入学的台湾同学庞建国兄向我推荐了一本中文社会学入门教材,就是蔡文辉教授的《社会学理论》,我拿到这本书时的感觉真像是“雪中送炭”。庞兄送我的这本书在毕业后被我带回北京,一直伴随我很多年,只是后来被北京大学的一个同事借了去,不幸遗失,这件事也使我耿耿于怀了很多年。
我想,从蔡文辉教授著作中获益的绝不止少数人,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关键历史时期,在把西方当代社会学理论系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一方面,蔡教授确实是功不可没的。所以,当后浪出版公司提出希望我为蔡文辉先生的《社会学概要》写序时,我是欣然接受的。社会学这门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曾一度被取缔,我相信这本书对大陆读者了解这门学科一定会有很大裨益。
本书旨在介绍社会学经典概念和理论,并分析这些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传统、社会现象的关联。
本书首先概要介绍社会学的定义、学科简史和研究方法,之后解释了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如文化、社会化、团体、阶层等,继而阐释主要的社会制度及其功能,如家庭制度、宗教制度、教育角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后分析各种社会变迁概念。全书语言通俗简易不乏哲理,行文平易近人多富启发。
著者简介
蔡文辉,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硕士、博士。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渡大学韦恩堡联合校区社会学教授,客座于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和南开大学。著作颇丰,著有《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社会变迁》《婚姻与家庭》《老年社会学》等中英文书籍28种,论文80余篇。
李绍嵘,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人口学硕士。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渡大学韦恩堡联合校区社会学系及外语系兼任讲师。著有《社会学概论》《简明英汉社会学词典》等。
章 什么是社会学?
第二章 社会研究法
第三章 文化
第四章 社会化
第五章 团体与组织
第六章 越轨行为
第七章 社会阶层
第八章 少数团体:族群、妇女及老人
第九章 家庭制度
第十章 宗教制度
第十一章 教育制度
第十二章 经济制度
第十三章 政治制度
第十四章 集体行为
第十五章 人口现象与城市社区
第十六章 社会变迁:理论与对策
第十七章 现代化及其问题
本书旨在介绍社会学经典概念和理论,并分析这些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传统、社会现象的关联。
本书首先概要介绍社会学的定义、学科简史和研究方法,之后解释了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如文化、社会化、团体、阶层等,继而阐释主要的社会制度及其功能,如家庭制度、宗教制度、教育角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后分析各种社会变迁概念。全书语言通俗简易不乏哲理,行文平易近人多富启发。
著者简介
蔡文辉,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硕士、博士。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渡大学韦恩堡联合校区社会学教授,客座于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和南开大学。著作颇丰,著有《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社会变迁》《婚姻与家庭》《老年社会学》等中英文书籍28种,论文80余篇。
李绍嵘,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人口学硕士。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渡大学韦恩堡联合校区社会学系及外语系兼任讲师。著有《社会学概论》《简明英汉社会学词典》等。
正文赏读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学习个人所处的文化及文化里的规则与期望的过程,也是一种把自然的个人转化成社会的成员的过程。一个人有其人格(personality),它是个人行为或思想情绪的倾向。这种人格虽然有其个人的独特性,伹也与社会里其他的人有某种程度的类似性。中国人的性格大都比较含蓄,美国人就比较会表现自己。这是中美文化熏陶出来的差异。影响个人人格的因素主要包括:
(1) 生理遗传 生理条件是人格的初基础,如果没有张先生这个人,就不会有“张先生的人格”。生理学家相信个人人格有些来自生理遗传。然而,社会学家认为生理遗传虽可能影响人格,却非人格成长的主要因素。例如:同卵双胞胎虽然在生理遗传基因上非常相似,但他们却不一定有完全相同的人格。生理遗传是潜在的人格因子,社会文化的影响能将其发扬光大,亦可能将其压抑下去。
(2) 地理环境 也有人认为地理环境和自然生态条件也可能影响人格,例如:寒带地区的人们比较强悍,热带地区的人们比较温顺懒散。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寒带地区人们必须强悍努力才能生存;而热带地区食物丰裕,不必辛劳求生存,故人格较温和懒散。地理环境多多少少对人格是有影响的。
(3) 个人际遇 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遭遇一些独特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会影响以后的人格。例如:一个曾经出过车祸的人,可能就会怕开车,或者变得过分小心。一个离过婚的人,可能对婚姻的看法与他人不一样。独生子、幺儿及中间儿的个性常极不相同。这些个人经验际遇就成为其人格的—部分。
(4) 文化 社会学家虽然不坚决否定上述各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但是他们相信文化才是影响人格的因素。人格是经由社会互动而滋养成长的,而社会互动所牵涉的社会规范、价值、角色等皆是文化的一部分。上面提到的同卵双胞胎如果分别放在两种不同社会成长,他们的人格很可能会不一样。个人的行为、思想、价值观念、态度等皆受文化的影响。同一社会里的人也因为受相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类似的品质。例如:中国人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但是中国人之间还是有许多类似的人格特质;尤其在与外国比较之下、这些特质就更显突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讲中文、学习辨别对错、怎样与人来往、男女差别的辨识、起居生活规律等都是受文化熏陶下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社会化使我们成为社会的成员,使我们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
社会学里有一种比较偏激的论点是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它研究社会行为的生理和遗传基因的决定性。持这一种论点者相信人的行为完全由生物基因来决定。行为由一代传到下一代,以保证人种的生存与延续。不过,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绝大多数社会学家不同意这种生理决定论的观点。他们认为一些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方式常依社会之不同而异。例如:人都有性欲,这是生理方面的需求,但是如何满足性欲,则因社会而异。同样,人类都有饥饿、求食的欲望,然而饮食方式和规矩也因社会而异。
社会化是一种学习文化的过程,通过社会化过程把个人转化成社会所能接受的社会成员,同时也把文化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所以,社会化的过程是动态的。芝加哥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把这一过程看成由“自我”(id)转变到“社我”(me)的过程,“自我”是未经社会文化熏陶的我,是一种本能潜在的我;而“社我”则是受社会文化熏陶后的我。经过社会化的学习以后, 我们用“社我”来表达自己、与他人互动的情况就会增多;于是,“自我”就相对地隐藏了起来。
米德相信在由“自我”转变到“社我”的过程中,人们学习到从他人角度来现察事物,以及替他人着想,米德称这种现象为“角色选取”(role taking),即以他人角色的观察作为个人反应的标准。“角色选取”的能力是逐渐发展出来的, 初生婴儿并没有这个能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