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设计教育.教育设计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2.97
3.8折
¥
60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克劳斯·雷曼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008603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0元
货号24103211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前言
由于中国社会没有经历长时间工业化的进程,也就没有形成相应的工业化的文化意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整体机制和意识,规模化的大生产、集合化的大分工体系是要人们要服从保证体制运转的社会规章制度,又要求人们各自遵守分工职守,还要求人们对于一些事物要深刻的钻研,以静下心来各司其职地、认认真真地做一些系统性事情。中国社会的工业化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社会工业化的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形成。中国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浮躁的心态,人们处于整体的浮躁气氛之中,热衷于“如何做?”和“怎样快?”,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该做什麽?”和“如何发现、思考、判断问题?”。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静下心来做些事情的投资回报率也不理想,所以整个社会都在快速发展的动荡之中。在社会工业化进程没有完成的时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导致社会开始信息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如今是一个混杂体,既有根深蒂固的农业文化的残余意识,也有工业文化器物层面的强烈刺激,同时还在玩味着信息文化的表象。
当前世界范围中,工业设计正经历着从以形式、包装为目的,向以功能为主体的演变;从以技术为主体,向以需求为主体的演变;从以商业营销为主体,向以环境保护为主体的演变。人类正经历着一场“绿色革命”,设计被重新设计着……,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设计也将扛起人类社会未来不被毁灭的“十字架”,将需求的本质作为设计的目标——从“造物”转向“谋事”,“提倡使用而不一定占有”,这自然要调整设计的定义,即“分享型的服务设计”的“产业设计——DESIGN INDUSTRY”是设计的方向。但是当今设计界又被利欲大潮的驱动下,商业促销及市场效应又给工业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抄袭、仿造亦不是罕见的现象。而以“顺应市场”为名的媚俗、“时尚”、奢侈产品也层出不穷。一些设计师成为市场的“尾巴”、老板的听差、商品狂欢的助产士……;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大国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为设计未来合理健康生存方式的设计人才?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衣食住行用物质享有以外,还有额上的汗、手上的茧,人与人的接触、谅解,与大自然的互动、共生,与他人一起参与、合作、改造、创造时产生的行动节奏、思想谐调统一的乐趣、情感、情操,以及对一切存在事物的尊重。忘记这一切,投身于竞争,只期待取巧地获取享受,这是一种无知和不负责的疯狂。要知道,社会的任何进步,首先是品行道德、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的进步,这都属于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就是目前国际社会发展现实反思,也是设计所面临的现实。
设计不应深陷于科学和艺术之争,设计有她自身的内涵和外延,设计是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问题。人类进步的每一里程碑都是对自己的认识水平之否定,也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已制定的“名”、“相”的否定。当“分类”、“命名”这个人为的、阶段的观念阻碍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时,人类就会创造新的“分类”和“命名”。 设计教育是培养另一种能力和智慧——整合科学和艺术从观念、思维方法、知识到评价体系之间“结构”的方法论。设计是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问题。当设计的目标系统确立时,即需要怎样做的时候,就该实事求是地选择、组织、整合各种可能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手段和艺术手段都包含在内。设计是人类第三种智慧系统,其组成的子系统或要素含有科学和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主动适应生存环境等外因系统从而进化形成的一个“新知识结构系统”,是人类重组生存结构的智慧性“创造”。
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之重要的特点是能改造自然,创造“人为事物”这个第二自然——即“人类的社会系统”。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每一发明、发展、进步无不寓于当时人类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时代的人类物质文明依然遵循“适者生存”、“各得其所”的规律,在人类社会系统中的生产、流通、使用、销毁等全过程中新陈代谢。人类的发明、创造不可能违背这个规律,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师法造化”的道理。
我们发现“产品”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用品或商品,它其实是当时所处社会关系、生存方式的一个“镜像”。 产品形象在诉说着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存,以及我们之间的不同。产品是企业活动的载体,已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投射,是人类主体的客体化。
设计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另一个维度上。大家都在使用着手机,可从造型到界面再到铃声又是多么的不同啊!这些物已经不仅仅是“功能性”产品,它还是社会性、时代性、文化性的产物,通过符号象征进入了主体的意义世界与情感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被转译为物的差异;个人(群体)的丰富性被转译为产品的丰富性;人群的分类体系投射于物质的分类体系。人们在追求着新奇、不同、或自我的外化,产品和企业形象正是这些需求好的载体。
产品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还被人为的赋予了“符号”价值。符号价值表达着社会化的“企业形象”,物在诉说着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经营、发展,以及我们之间的不同;表达了企业的社会地位,或它所存在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方式和文化。社会差异被“物化”,或说“物化”了的社会关系。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企业是如何经营的,好的办法就是去读懂企业的产品形象。“产品形象”是社会性、文化性的产物,通过符号象征进入了社会主体的意义世界、情感世界。
身在高校作为工业设计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我国工业设计的落后,迫使我们必须先从认识上抓住设计的目的、目标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才能知道如何培养学生和在职年轻设计师具备正确的设计观念、良好的设计心理素质,使他们懂得仅靠技术纯熟是不能使设计走向成功。不仅从专业知识和设计技巧方面来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在设计实践中抓思维和方法训练。不是把某一个工作对象作为学科或者专门化的分类依据,而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实事求是,举一反三地认识问题,归纳问题。根据真实的、实实在在的人或人群在实实在在的环境条件下所作的“事”之目标系统,“实事求是”地选择技术、选择形态、选择结构、选择营销方式。只有掌握了这种不是空洞的,不是虚张声势的,不是脱离实践的“理论”,才有可能尽快摆脱目前国内加工工业体系的状态,尽快从“引进”步入“消化”;尽快明确产品品种与产品质量的关系;尽快明白设计与生产之间的比重;尽快明白创新与品牌之间的关系;真正使中国的工业设计进入到我国的经济体制中来,从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率和企业的后劲,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条件建立我们中国式的文明。
“设计基础”是整个设计学科的立足基点,是基础的“基础”;其次“设计基础”是整合形态基础、机能原理、材料基础、结构基础、工艺基础等课程知识与专业设计课程的有效途径;另外“设计基础”还是“钥匙”课程,其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贯穿于造型设计练习的始终,也是发现、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过程,是专业设计程序与方法训练的预习,是掌握系统论素质的准备,是理解“工业化社会机制”概念的实践,是培养“知识结构整合”想象力的起跑点,是运用创造力,对“工业化”进行可持续性“调整”的实验。
学习研究造型的原理和要素,理解形态存在的理由,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态的语义与寓意等,掌握造型要素之间互制、互动、共生的辨证关系;运用因材制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形态构成原则;注重人造形态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实现不同“目的”(功能)之结构应实“事”求是地重构“造型”诸要素,以整合成新系统,创造新需求,开发“新物种”。在认识“限制”中,重组造型诸要素,实现“知识结构创新”,这正是“设计”的本质、“设计思维”的意义。运用科学与艺术的原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判断问题过程中培养联想能力,以及运用原理、材料、构造、工艺、视觉等要素,掌握协调诸多矛盾与限制,从而提出“造型”创意,掌握实事求是地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与学互动中强调设计思维程序的应用(现象与表象、概念与本质、形象与抽象、复杂与简练、联想与创造、方案与评价)的方法;了解造型的依据、构造的原理、材料工艺技术的应用、造型的规律和造型的研究过程;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形态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掌握造型联想、定位和评价的方法。在了解造型基础、构造原理、材料和工艺技术应用的同时,善于分析、组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循序渐进地完成不同阶段,不同目的,不同程度对形态创造的要求以及演练设计全程序的整合协调能力。
设计要求将构成“造型”的要素——材料、结构、工艺、技术、细节等与形态、力学、心理、美学等原理结合起来,这与纯感觉的形态创造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这样在“限制”下的、学习型的、研究型、实践型的基础训练,无疑是遵循“因材制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其对艺术设计学科创新特征的“知识结构整合”的创新能力训练十分必要。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得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得到在程序中应用“举一反三”的实践,得到“眼、手、脑、心”综合训练的经历,得到在生活中扩延知识的能力,养成研究的习惯,以便顺畅进入专业设计阶段。
我们主张“知行合一”。认识是对知识的反馈,实践是对能力的评价;而我们设计的目的则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和设计师将认识的道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还要培养年轻设计师们发掘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甚至整合已知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就是自主研究的能力,然后将研究、拓展的新知识应用于实践。没有“知”的“行”是漫无目的的,会误入歧途的,而“行”又可以催化、升华我们的“知”。在设计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上,一般的观点认为研究提供知识,而实践使用知识。但这样的观点人为的拉大了二者之间的鸿沟。现实的情况表明,研究不仅仅提供知识,研究本身也是一种设计,在解决实际问题。
“有目的的造型”是设计者必须恪守的原则。“造型”是一种语言,它传达了“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 既是个性的显示,又融于统一的整体。这能使我们的“人为自然”既丰富多彩又简洁和谐。世界是硕大无垠的,万物是五彩斑斓的,但又由于“分子”、“基因”作为其基本因素,以排列组合成无穷无尽的系统,适应了这又具统一性、也呈多样化的大千世界。这本书正是基于这个真理,将视觉、品质、社会等形象因素作为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各种各样需求的“基因”组合,而“综合”的概念就是设计的基本素质的能力,也是设计的“本源”。“综合”是以适应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为目的、因势利导地将“基因”进行各种排列组合,以统一在一个产品形象和地域文化形象整体系统内。
面对“设计”这门既新、又热门的综合交叉型专业,目前我国设计教育界尚无统一、成熟的设计教材,况且热衷于这个设计研究性的、基础性的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我们多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个“支点”,力图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设计教育大发展所的基础研究性教程。我有幸于1981-1984年到工业设计的发源地——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艺术与设计学院作访问,师从于雷曼教授(Prof.Klaus Lehmann),他是世界著名的工业设计教育专家,特别在设计基础教育方面有极深的造诣。他继承了包豪斯和乌尔姆的设计基础传统,又发展了一套十分具有特色的设计基础研究课题体系。雷曼教授在我回国后,被我经常邀请来华讲学,仅为传授“造型基础”,他就在我组织下,为全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师资办的五次全国性“造型基础”的WORKSHOP中精心传授他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教学体系,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还培养了近百名师资,他的设计教育理念已在中国设计教育界中开花结果。在这本书中,雷曼教授回顾了他在中国讲学23年来的见闻、体会和反思。他满怀深情地将他多年的心血和酝酿已久的这本书奉献给中国的同行们,希望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设计教育能更好地担当起培养中国和世界未来的优秀设计人才。
我国目前设计教育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时代赋予的责任,要培养合格的、符合中国未来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缺乏的绝不是硬件、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恰恰是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的落后,因此本书的出版可能会给教育界和设计教师同行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于启迪,尤其对从事教学管理、设计基础规划的教师以及从事设计基础课的教师们有益,当然也对学习设计、从事设计研究的同行和学生以帮助。我写这个“前言”,一是应我的老师之嘱,二是希望借雷曼教授这本书建立一座沟通、互动的桥梁,启发我国的同行们学习、交流、探讨,以尽早建立起面向未来的中国的设计教育的体系。
导语摘要
“设计”对中国来说是一门既新、又热门的综合交叉型专业,对此雷曼教授从知名设计教育家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继承了包豪斯和乌尔姆的设计基础传统,又发展了一套十分具有特色的设计基础研究课题体系,尤其是30年来多次受邀来华讲学,精心传授他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教学体系,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还培养了近百名师资,他的设计教育理念已在中国设计教育界中开花结果,可谓粉丝遍中国。在这本书中,雷曼教授回顾了他在中国讲学30年来的见闻、体会和反思。他满怀深情地将多年的心血和酝酿已久的这本书奉献给中国的同行们,希望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设计教育能更好地担当起培养中国和世界未来的优秀设计人才。本书内容翔实,写作时兼顾了读者的东方文化背景,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在中国首次出版。
作者简介
克劳斯•雷曼(Klaus Lehmann),世界著名工业设计家和工业设计教育家。1934年出生于德国,毕业于斯图加特艺术设计学院,曾任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原院长,并担任了10年的德国巴登符腾堡德意志制造同盟主席。多年从事工业造型基础学科的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现受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荣誉教授,曾任德国国家设计奖评委、国际设计大会任执行委员。1992年获得中国轻工业部颁发的国际合作奖,2004年被授予“中国工业设计特殊贡献奖”。雷曼教授不仅亲身参与设计,也发表过多篇有关设计实践、理论与教育的论文,先后在世界各地讲学,获得多项学术荣誉。
内容摘要
“设计”对中国来说是一门既新、又热门的综合交叉型专业,对此雷曼教授从知名设计教育家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继承了包豪斯和乌尔姆的设计基础传统,又发展了一套十分具有特色的设计基础研究课题体系,尤其是30年来多次受邀来华讲学,精心传授他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教学体系,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还培养了近百名师资,他的设计教育理念已在中国设计教育界中开花结果,可谓粉丝遍中国。在这本书中,雷曼教授回顾了他在中国讲学30年来的见闻、体会和反思。他满怀深情地将多年的心血和酝酿已久的这本书奉献给中国的同行们,希望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设计教育能更好地担当起培养中国和世界未来的优秀设计人才。本书内容翔实,写作时兼顾了读者的东方文化背景,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在中国首次出版。
主编推荐
克劳斯•雷曼(Klaus Lehmann),世界著名工业设计家和工业设计教育家。1934年出生于德国,毕业于斯图加特艺术设计学院,曾任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原院长,并担任了10年的德国巴登符腾堡德意志制造同盟主席。多年从事工业造型基础学科的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现受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荣誉教授,曾任德国国家设计奖评委、国际设计大会任执行委员。1992年获得中国轻工业部颁发的国际合作奖,2004年被授予“中国工业设计特殊贡献奖”。雷曼教授不仅亲身参与设计,也发表过多篇有关设计实践、理论与教育的论文,先后在世界各地讲学,获得多项学术荣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