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窗上的陕北文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门窗上的陕北文化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8.69 4.2折 45 全新

库存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雨佳 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6279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4104825

上书时间2024-11-0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陕北窑洞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陕北门窗被喻为“窑洞建筑的眼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门窗的风格不断发展和演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门窗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纷呈出多样的审美特征。本书从陕北地域环境、窑洞门窗装饰纹样的形成、形式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解读陕北门窗的各个方面,是了解、研究陕北民居文化与民俗不可缺少的读本。



作者简介

 杨雨佳,榆林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陕北民间美术与陕北民俗文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陕北民间艺术研究》《陕北剪纸》等。



目录
章 窑洞门窗——黄土地的眸子       001


    窑洞与门窗——陕北人的皈依之所          002


    性情造就存在——粗犷风格的显现        012


    门窗的演变——窗棂的昨日与今朝        017


    门窗的多样脸谱——区域经济与文化的晴雨表   022


第二章 纵横的文明——窗格的内涵          
029


    方圆中的世俗理论               030


    窗格几何图案里的生命观            039


    文字与花卉造型——美好祈愿的传递       065


第三章 窗花上的农耕文明             
075


    故事展演的舞台                083


    农耕劳作里的三部曲——耕种、收获与庆收    089


    婆婆的异度世界                092


    窗花中的生殖信仰               096


第四章 窗格上的幸福生活           
101


    剪纸婆姨的地盘                105


    年的味道                   108


    新婚夜,听门时                115


    “脑戗”上的燕子窝              120


    麻雀的快乐节奏                              124


    又是丰收年——窗台上的玉米、辣椒和南瓜    128 


第五章 门窗制作中的匠与艺          139


    匠人的神圣使命                140


    对技艺的坚守与突破              145 


    刻出乾坤,道出寅卯              162  


第六章 门窗是陕北民俗艺术的母体      167


    一针一线总关情——门帘图案及寓意       168


    一字一语寄深情——对联中的期盼        174


    娃娃的守护神——炕头狮子           178


    串起来的面花燕燕               182


    大红灯笼高高挂                  190


    特色独具的晾晒场                194


第七章 艺术作品中的陕北门窗造型      201


第八章 窑洞门窗的保护与传承        
213


后 记 印象陕北——黄土地里的生活      
225


参考文献                            233



内容摘要

  陕北窑洞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陕北门窗被喻为“窑洞建筑的眼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门窗的风格不断发展和演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门窗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纷呈出多样的审美特征。本书从陕北地域环境、窑洞门窗装饰纹样的形成、形式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解读陕北门窗的各个方面,是了解、研究陕北民居文化与民俗不可缺少的读本。



主编推荐

 杨雨佳,榆林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陕北民间美术与陕北民俗文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陕北民间艺术研究》《陕北剪纸》等。



精彩内容
(1)

方圆中的世俗理论

 

    窑洞门窗有较为固定的结构。一般窑洞的门窗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面为“窗”部,下面为“门”部。窑洞门窗外形为上圆下方,符合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窗户中间一分为二的横梁叫“平戗”,平戗下配有等长但宽度极小的“副戗”。上半部分统称为“圆窗”,下半部分统称为“门窗”。圆窗两侧的弧形边梁叫“圆戗”,顶上的弧形梁叫“脑戗”。圆窗中垂直的两根大梁叫“天窗戗”,它将圆窗分为三部分,中间称为“天窗”和“脑窗”,左右对称的部分再由丁字戗分割成三份,上面一个,称为“上斜窗”,下面两个分别为“下斜窗”和“夹耳窗”。“门窗”部分将走门与窗分割的垂梁叫“门戗”,其余的部分统称“座窗”。座窗里面又有更细致的分割,一般会设有向外观看的玻璃窗。整个窗的构架框里面布满讲究的窗格格。窗格格都是镂空的,但是门是实木的,非常厚重。有的地方还在天窗外侧另加一个护窗,固定窗纱,以便天窗打开后隔挡蚊虫进入之用。也有在门框外侧加一个1 米左右高的门的,因形似栅栏,称作“护门”。在陕北,门白天都是敞开的,只是关着护门,用来阻挡家禽和牲畜进屋。绝大多数窑洞都有“天窗”“左、右斜窗”“座窗”“左、右夹耳窗”六大部分。当然,因各地窑洞中对走门的设置有所不同,“座窗”的位置也有所差异,在外形处理上,不外乎正方形、长方形和扇形三种。多数情况下,“斜窗”为扇形,“天窗”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座窗”是横长方形,“夹耳窗”为正方形,因而有的地方称其为“斗方”。

 

神木、府谷地区的一些地方,门窗由三部分构成,在窗与门中间分割出来“腰窗”的部分,形成了天、地、人的三才格局。另外,定边等干旱、严寒、风沙大的地方,窑洞口只设置一门和一矩形小窗,其余部分皆用泥石封闭。窗格子多是横平竖直的“田字格”,又小又密。

窑洞建筑体现了陕北人的天地本源哲学观,窑洞就是宇宙母体,而出入窑洞就是出入于宇宙母体。整个窗格格的上圆下方的形式,正是陕北人心中的宇宙。窗格格立地通天。而在窗格格上大量使用“ ”这种阴阳相交符号,也出于陕北人的哲学观。天窗是通天的“通道”,民间请神或者老人去世,便要打开天窗,以便神灵进出。年关时刻,便要紧闭天窗,还要贴上“姜太公在此,大吉大利,百无禁忌”,阻挡恶鬼相扰。天窗是整个窗户的“心眼”,属于装饰重心,图案烦琐,十分讲究。制作天窗不能用开叉的木料,开叉会使“聚气溜走”。此处更不能使用铁钉,只能用卯榫部件和乳胶结合。无论窑洞是大是小,天窗和门的尺寸是固定的,因为“天”和人的尺度是不变的,二者的大小不能按照窑洞大小不同而同比例缩放的。因而制作一架门窗,木匠首先根据鲁班尺确定门和窗的尺寸,而后在此基础上划分其他部分。窑洞过小,去掉天窗和门的空间后,就不细分斜窗部分了。更甚者由于门窗过小,天窗也只是个装饰了,不能开合。

    天窗上方,有一木匾,上开一眼,叫“天眼”,天眼直径10 厘米左右,内有“五角星”“卐字符”“寿字”“贵字”“福字”“贯钱”“双如意”“石榴牡丹”等镂刻图案,里外相通,不能裱糊麻纸,为换气口。陕北人认为此处为接近“天”的地方,每有敬天的时候,非此处不可,所以这里常常挂着化解邪恶、保佑生命的“五谷包”“符咒瓦片”。这一现象唯陕北独有,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窗格格是由窗棂子木条构成的,分为雄性的立棂子和雌性的卧棂子,雄棂子和雌棂子交叉组成图案。每一根雄棂子必定与对应的雌棂子相配,棂子交叉组合成原本无中生有之象,成为阴阳事物的空间形态。窗棂子严格按照奇为阳,偶为阴的数字观念组合和布置的。暗合天地理念。《周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是五,地数也是五,天属阳,地属阴。《周易》所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所以陕北窑洞窗格格的棂子都是单数而窗格格都是双数的。正中的雄、雌棂子必然相交,划分天地四象,号称“穿心卧棂子”“主骨立棂子”,可见其重要。《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以民间认为阴阳相交,是一种和谐而美好的组合,也是吉祥的样式。立棂子与卧棂子是以槽口相扣的方式结合的。立棂子的槽口向内,卧棂子的槽口向外,槽口相扣,亦有阴阳结合之意。雌雄(立卧)棂子的划分也为木匠加工提供了方便,二者在制作榫头、槽口、连接方式等方面都形成了固定做法。尽管一架窗户有大量的棂条,但是木匠心中有数,制作时有条不紊,数百根长短不一、表里有别、曲直相异的棂条,在木匠组装完后,不多不少,无一差错。

 

(2)

门窗中的几何图案

窑洞的窗格格在陕北民间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的大小、数量和式样在全国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几何图案是窑洞门窗重要的造型。几何学上的点、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形这些基本元素的运用,构成了丰富的门窗图案纹样。无论是天窗、斜窗,还是座窗、夹耳窗,在其构成和造型上都是不同的,不仅有百千种变化,而且有百千种寓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家庭,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了数千年。总体来说,陕北窑洞门窗图案纹样与全国的是同根同源的,沿着同一脉络传承发展的。这些纹样尽管在称呼上有一些地域性的差异,但是其特定寓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诉求生命价值的。陕北窑洞门窗装饰图案纹样主要分为几何纹样、汉字纹样和花卉纹样。几何纹样常见的图案有“七仙女下凡”“蛇盘九颗蛋”“斗底嵌云子”“盘肠纹”“八卦纹”“方胜纹”“富贵不断头”“十二莲灯灯套灯”“九宫嵌海棠”等。

 

背弓嵌海棠  中心的“海棠”作为基础框架,数组“蝠”形纹饰布置在四角组合成对称且相背的“弓”字形。双背弓嵌海棠图案宏大,方圆相间,布局美观,寓意吉祥,非常受陕北人喜欢,常常作为门窗的主要装饰图案,多应用在天窗上。

 

 

枪刺梅花 由枪头向外且“×”式交叉,中间嵌有“梅花”。枪、戟、矛是古代以刺杀为主的进攻兵器,民间喻男子锐气进取;梅花凌寒傲雪,喻女子端庄美丽、坚贞不屈。窗户中阳刚之枪头刺阴柔之梅花,实则代表“英雄”和“美人”相交,含文武双全、才子佳人之意,有圆满的意思;也暗喻男女交合之意。正方形格子非常适合枪刺梅花的形式,点线结合,重点突出,非常美观,多应用在夹耳窗上,与天窗相配合

 

 

灯笼锦 棂子相交,围合成形似灯笼的图案,中间多有装饰性小样,如梅花、海棠、撞钱等。灯笼锦的样式很多,且可以相互组合、嵌套,变化丰富,非常适合方形的平面空间,因而是门窗中应用多的图案之一

 

 

葫芦阵 数个葫芦形阵列组合。葫芦多子,葫芦阵寓意多子多孙。由于葫芦的造型线条为曲线,制作费工费料,也不结实,所以在窗户中应用极少

2.后记

 

 印象陕北——黄土地里的生活

    陕北地区的人民和文化始终与黄土紧密相连,厚重的黄土地养育了陕北人民,产生了黄土地特有的文化生态,孕育了无数凄美的民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遗存。质朴、雄浑、苍凉的自然形成了黄土地的“精神基质”,淳朴的民风和憨厚的性情以及古老、独特的民俗文化,形成了黄土地特殊的文化“意象”,并处处展现着自然与人文之美,现实与理想之美。

    黄土地是质朴的,历经风蚀、水冲,千沟万壑,像无数的枝丫和老树根,铺展在黄土地上,从山顶伸向沟底,绵延数里,目不能穷。黄土地是沉寂的、厚实的,浑浊的河流、灰白的石头、低矮

 

美丽的黄土地

的旱柳树以及那突兀兀的山梁,都静静地听着时间的流淌之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一丝的波澜。黄土地是雄浑的,它的体魄让人更加感动。登高远望,在宏大的、没有遮挡的视野之内,只见山峦层层叠嶂、连绵不绝,无限地向穹宇伸展开来,不见边际。黄土地又是神奇的,充满了大自然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人的心。当我们站在高高的山顶上,骋目四望,无论聚焦于何方,眼前的

景象都让我们胸中涌现出无限的激情与冲动。闭上眼睛,黄土地的世界会愈加清晰,无际的山峦、曲转的河流、零落的村庄,还有那穿着羊皮袄子的老头似乎时时刻刻都会跃然于眼前。在跳动的时间光影之中抽取出任何一个片段,都能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陕北印象。

    陕北各民族同胞错居杂处,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民俗文化。又因为陕北特殊的地貌环境限制,村落之间文化交流甚少,许多地方风俗保留着极为原始的状态,可谓“五里不同言、十里不同俗”。陕北的许多民俗活动和艺术产品呈现出古老的遗风,例如上头仪式、剪纸、石刻、纸扎等。由于陕北地区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地位,陕北地区有着非常浓厚的游牧民族遗风。当地亦好祀鬼神,崇道敬神的习俗浓烈。鬼神观念渗透到陕北人的婚嫁丧葬、生子满月、节气庆典、祈雨祛病、秧歌、社火、观灯、唱戏等世俗生活中,也形成陕北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观,因而他们行为十分洒脱,性情超脱。黄土地养育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亦塑造了他们的性情。黄土地的人交流总是少之又少,生活按部就班,清苦而又平淡。这种生活磨出了陕北人木讷的神情,缓缓的语速,嘶哑的嗓门,见到陌生人,总是露出憨厚的笑容,却说不出几句寒暄的话语。情绪低落时,他们蹲在门口低着脑门,默默地抽烟;兴致来时,他们又无所顾忌,对着山梁吼上几段信天游。黄土地的人又是豪迈和粗犷的,行为邋遢又不修边幅,吃饱穿暖就乐不可支,悠然自得,全然没有发财和追求体面生活的梦想。每有亲朋好友来,总是尽情招待,毫不吝啬,划拳猜谜、喝酒吃肉深夜不息;媳妇回娘家,蛋肉米面应有尽有,回去时大包小包,满载而归。邻里友好往来,物质上常常互通有无,劳作上互相帮助。有乞人来讨,富者多施米,穷着多予饭,绝不会让其空手而去,因而陕北乞人甚多,

卖唱、说喜、耍猴者比比皆是。乞人也不自卑,谈笑自如,与常人无异。陕北人就是这样洒脱,对生活苦难具有天生的抗体,他们安于一方水土,生活艰辛却不怨天尤人,与人交往不计得失,做了错事也能坦坦荡荡,遭遇不幸也自甘认命,阵痛之后烦恼就烟消云散了。

黄土地上的节奏是缓慢的,生活是一日一日的重复,今日的生活在明日还会上演,人们却过得有滋有味。春日耕作,老农跟着黄牛在山梁上慢慢挪动,身后留下一道道起伏的田垄线,过了许久才听到一声浑厚的吆喝声回荡在山间。稍有走神,却发现老农早已躺在山坡上,拿着烟斗,吐出一缕缕青白色的烟雾,迷离着眼神望着远方,似乎想着秋收了。家中的老妇正在筹备晚餐,煮了菜、下了米,寻思着再添一把柴或许老头就回来了。当她在硷畔上搂起一捆柴火,瞭一瞭村口的时候,发现男人早已回来了,正在村口侃大山。男人们说得兴起,无所顾及,全然不管那头毛驴啃光了村口老树的皮以及家家户户窑洞脑畔上的袅袅炊烟发出的催归号令。在小孩三番五次的呼唤下,才慢腾腾地回来。夜幕降临,老农搁下那只老碗,用手抹了抹嘴,又开始装他的老烟斗,屋里慢慢地开始烟雾缭绕了,除了几声咳嗽,老头一言不发,寻思着明天的生计。老妇将一切家务收拾停当,坐在炕沿上缝补着破了洞的老皮袄,一边询问着今天的见闻,一边抱怨着呛人的旱烟味。渐渐地,大山睡了,山村寂静的就像熟睡的孩子,死沉死沉的。煤油灯被一盏盏地吹灭了,窗户上展演的一幕幕大剧都落幕了。

 

自在洒脱的陕北人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