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际汉语学报》创刊进入第七个年头,本刊着意探讨各地的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交流的汉语研究动态,挖掘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多元特征,展示汉语研究的成果,为汉语研究与国际汉语教学提供新的交流园地,以推动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本辑收录的26篇文章都通过了本刊特邀专家的匿名审查,反映了对外汉语学界研究的前沿进展。 本辑集中于汉语国别化的研究和构式语法理论的介绍,其中曾小燕、郑通涛的论文探讨了可供性理论与汉语国别化教材的编写问题,提出了汉语国别化教材编写的新思路。“国别化”的内涵学界早有明确论述。所谓国别化教材,一般指针对不同的国别,根据当地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教学对象的需求等情况所编写的汉语教材,这是相对于通用的汉语教材而言的。早在2007 年,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就曾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教材要重新编写,新教材要贴近外国人的生活、思维和习惯。这就是著名的“三贴近”原则。国别化教材主要适用于来华留学生的大量通用性教材到海外经常水土不服,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开发面向海外学习者的国别化汉语教材原因有很多,其主要理据是:通用性教材无法满足海外学习者的需求,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圈、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种,应开发相应的教学材料,包括网页、视频、词典、手册等等,推动汉语学习的多元化、立体化、电子化、网络化,更好地为国际汉语教育服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的国际地位虽有变化,但总体来看其使用人数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还非常小。中国必须抓紧这难得的历史机遇提升软实力建设,必须加大力度推广汉语配合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对此我们别无选择。主要面向海外的国别化教材则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大局决定的,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高瞻远瞩的文化传播策略,与那些依靠殖民和强迫政策而成为“国际化”的语言不同,汉语要成为强势语言,只有依赖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依赖于中国影响力的扩散和魅力的吸引。应该指出的是,与强权思想下的语言扩张不同,中国向外传播汉语是立足于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立足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只有当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软影响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更充分的展示,“汉语热”才意味着汉语真正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化地位。本辑中刊载的有关教材研究的本体与应用型论文,大多基于各自的理论视角进行了探索,当然,汉语教材国别化道路充满艰辛,许多问题还有待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新的开拓性研究。 构式语法的研究观念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影响的是认知构式语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这派理论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阿黛尔•葛德伯格(Adele E. Goldberg)。马文津、施春宏所译的《构式主义研究路径》是一篇综述性的文献,集中讨论了所有构式研究路径共同采用的基础性假设,这些假设与居于主流地位的生成语法相区别。尤其是短语构式,跟传统的词项一样,都是学得的形式-功能对。语法并不涉及任何转换或派生成分。短语构式、词、语素处于彼此关联的网络系统中;该网络中的各节点由承继性联接相联系。我们知道,语言之间存在广泛的变异,而跨语言的概括也确实存在着,这种概括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认知过程或相关构式的功能来进行解释。既反映了构式语法的共同假设,也体现了以Goldberg为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认识。对语言学而言,构式研究路径应该说是发展快的语言学理论和跨学科理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选择将构式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值得学界注意。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