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与共生:动变中的生态系统与近代东北农民经济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61.66
6.3折
¥
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王大任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2271
出版时间201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3999381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大任,1982年生,辽宁省鞍山人。本科毕业于辽宁科技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5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学习,2007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2010年,被留学基金委选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交换培养。2011年7月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史、东北区域经济史、农业经济史研究。代表研究成果有:《市场、权力与资源流失——近代东北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探讨》、《压力下的选择——近代东北农村土地关系的衍化与生态变迁》、《变幻的规范——近代东北大家庭的分裂与乡村互惠道义准则的生成》、《近代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经营的退却及其原因》、《近代东北地区雇工经营农场的再探讨》、《近代中国人口调查的现代化过程与方法论演进》等。
目录
绪论
一 关于农民经济模式的思考进路
二 中国农民经济读解过程中东北经验的必要性
三 以往东北区域农业经济史研究回顾
四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生态系统中共生关系的动态分析
五 隐藏在地域性中的时间性
第一部分 生态系统的变迁
第一章 环境生态
一 独特自然禀赋对前近代东北农业的影响
二 清中叶以来东北地区的移民涌入
三 移民带来的土地开垦
四 近代东北地区人地关系变动情况
五 对于东北地区人地数据的再辨析
六 县别人地关系变化情况与人口地域内迁移
七 地力衰败与农作物产量下降
八 土壤成分的变化
九 树林的砍伐及其后果
第二章 权力生态
一 新古典主义对市场的解读及其弊端
二 权力:资源分配的另一种解读
三 清政府对东北移民的“封禁”政策
四 清政府“封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矛盾
五 豆麦输出禁令及其矛盾
六 东北的“解禁”与贸易额的增长
七 轮船的作用
八 外国势力的渗透
九 铁路对东北农业的影响
十 东北农产品的“国际化”
十一东北农村商品化的发展
十二 新古典主义分析对经济史研究的影响
十三 暴力因素对东北地区市场开放的影响
十四 掌握交通线:对农业资源的控制和垄断
十五 部分开放的土地资源
十六 新古典主义思路的辩驳手段
十七 隐藏在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隐形掠夺
十八 豆饼输出所产生的氮元素流失
十九 算笔账:货币收益与环境损失孰重孰轻
二十 东北农民的粗粮化
二十一 中日两国农民的贫富差异:从“资源的传递”到“贫困的传递”
二十二 认识权力,反思市场
第三章 技术生态
一 技术进步的评价标准
二 关于近代东北农业技术的争论
三 昙花一现的近代农业机械化
四 关于农民对近代农业技术排斥原因的两个误区
五 传统与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效率比较
六 机械农具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七 两种生产方式之间的经济利润比较
八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高昂成本
九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十 种子改良的成绩
十一 农业新技术推行障碍
第二部分 动态的理性
第四章 农场经营形式的变动
一 东北北部地区的雇工经营农场
二 东北北部农民不同时节劳动力投入情况
三 雇工农场的经营面积
四 雇工的工作性质划分
五 东北北部农家经营规模
六 20世纪20年代东北北部农户经营的劳动力投入情况
七 20世纪30年代东北北部农户经营劳动力投入情况
八 东北北部农户的农业生产投入
九 东北北部农户农业生产的收入和收益率
十 雇工的劳动时间
十一雇工的工资
十二 东北地区的“佃雇农”:南荒地村的特例
十三 东北地区的“佃雇农”: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中的情况
十四 东北南部地区雇工经营的兴盛:1910年前后
十五 东北南部地区雇工经营的衰败:20世纪30年代以后
十六 东北南部地区农户经营规模的变迁
十七 耕地面积的缩小:南部地区雇工经营萎缩的原因
第五章 农场耕作技术的整合
一 东北南北部农场经营中雇工劳资作用的区别
二 劳动力投入的密集程度及其产生条件
三 农民对农法的选择:一种最优化的考量
四 东北各地耕地和播种方法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五 中耕除草上的农法差异
六 作物收取的方法
七 东北北部地区的主要地力保持方法:轮作法
八 轮作法的弊端
九 东北南部施肥活动的日益频繁
十 东北各地区间施肥量的差异
十一 造成各地施肥量差异的原因
十二 东北地区各种地力保持方式的效果: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
十三 东北地区施肥量的不足
十四 不同规模农场的生产资料利用效率
十五 不同耕作方式所各自代表的农业经营模式
第六章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一 东北农作物种植选择的动机划分
二 大豆种植对于东北农家经营的双重意义:获利与维持地力
三 获利动机驱动下的大豆种植比率扩大
四 1931年以前大豆种植的良好市场前景
五 1931年以后大豆种植业的衰败
六 反价格指令的选择:1931年以前东北南部大豆种植的萎缩
七 大豆退出的原因之一:生存压力、“安全第一”原则与“获取粮食的直接权力”
八 农场经营面积与商品化作物比率
九 经济作物的排挤?
十 不同经营面积农场对价格变动的把握
十一 经营规模与农作物商品化率
十二 副业收入对家庭货币收支的支撑作用
十三 大豆退出的原因之二:集约化经营所带来的肥料替代
十四 “关东州”的故事:另一角度的案例
十五 作物种植比例变动与农家经营模式的变迁
第三部分 乡村社会中经济秩序的重构
第七章 大家庭的分裂与乡村互惠协作
一 东北村屯的构建过程
二 移民开屯定居的时间长度与土地占有程度的关系
三 亲缘关系在东北北部地区的重要作用
四 大家庭的大农场经营
五 分家与大家庭的解体
六 东北南部地区的“农村共同体”
七 农场规模与农具利用效率
八 农户之间互惠协作:插具和换工
九 东北农村中的“温情”:乡村共同体中道义保护
十 公共资源与水利
十一 互助性生产行为存在的基础
第八章 阶层与土地生产关系的变迁
一 关于土地生产关系的制度变迁
二 关于土地阶层(阶级)关系的性质
三 土地关系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 学术界诸多争议的评价
五 东北各地土地所有制情况与人地关系
六 土地占有零碎化的影响
七 农家收支状况对土地关系的影响
八 地主经营身份的区别及租佃关系演变的历史性
九 经营农场主对雇工的监督
十 雇工的伙食
十一 雇工的薪酬待遇
十二 雇工经营农场的历史性
十三 东北的土地契约关系概述
十四 地租分配形式分布的地域性
十五 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化
十六 实物租向货币租的转变
十七 租期的变化
十八 契约地租额与实纳地租额
十九 农民欠租的原因
二十 地主“道义”的理由
第九章 资金与借贷关系
一 农场经营规模与资金投入
二 农场经营规模与投资利用效率
三 农场经营规模与投资回报率
四 东北农村的资金不足
五 东北“高利贷”辨析
六 各阶层的贷款利息
七 不同阶层农户的信贷规模
八 各阶层农户借贷原因的分析
九 “高利贷”对象
十 东北地区基于人情关系的无息贷款
十一 无息贷款背后的社会依附关系
结论
一 经济增长及其生态代价
二 市场、权力与资源流失
三 生态压力下农民经济模式的变迁
四 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秩序的重构
附录
参考文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