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三代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三代人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8.7 4.2折 68 全新

库存1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汤一介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6139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3831689

上书时间2024-11-0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首次出版。全书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父亲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细致地回顾了父亲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

★对于自己,汤一介更以力持客观、自我解剖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将一生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等完整地呈现出来。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叹!

不难想见,这部中国读书人的百年缩影,其历史价值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其学术价值也定会随着一代代学人的深入体会而不断放大。

 

我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因为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的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汤一介



作者简介


汤一介(1927.2.16~2014.9.9)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代表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大部分著作与论文已结集为十卷本《汤一介集》出版。主编有《汤用彤全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中国儒学史》(与李中华共同主编)、《中华佛教史》(与季羡林共同主编)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的编纂,竭尽全力地推动中国新时期的哲学和文化建设,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学术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录


目录



我祖父 



略述家史  /  003



读祖父雨三公《颐园老人生日游图自序》  /  009



读祖父雨三公的诗文  /  015



有关我祖父的一些材料  /  022


 



我父亲



我的父亲汤用彤  /  027



记我的母亲  /  034



汤用彤先生与东南大学  /  038



用彤先生的文化观  /  040



汤用彤与胡适(一)  /  047



汤用彤与胡适(二)  /  059



汤用彤与胡适(三)  /  077



记胡适给我父亲的一封短信  /  087



汤用彤与吴宓  /  089



汤用彤与熊十力  /  113



汤用彤与钱穆  /  118



汤用彤与傅斯年  /  124



用彤先生与北大复校  /  127



我父亲为什么没有去南京  /  131



儒、释、道,我父亲是哪一家  /  134



用彤先生研究“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  139



父亲如何认识共产党的  /  143



用彤先生的一份思想检查  /  146



1957年用彤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  156



关于1949年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书的“后记”  /  166



读《康复札记》想到的  /  173



关于用彤先生编选的《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和《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  /  180


 



我自己



我的童年  /  191



到云南与父亲团聚  /  195



我的中学时代  /  204



西去延安幻想曲  /  208



父亲给我的三封信  /  212



我能有什么信仰吗  /  217



北大四院的生活  /  230



东厂胡同大院中的大孩子和小孩子  /  235



我和邓可蕴  /  238



在进退两难之间  /  248



我与“梁效”  /  261



父亲对我的一次责骂  /  280



从《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向我提出的问题说起  /  287



我在沙滩的北大和未名湖的北大  /  293



我的子孙成了美国人  /  298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一)  /  302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二)  /  316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三)  /  328



我的哲学之路(一)  /  344



我的哲学之路(二)  /  369



我的哲学之路(三)  /  378


 



我们为什么要编纂《儒藏》  /  452



后的七次讲话  /  460



内容摘要

★本书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首次出版。全书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父亲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细致地回顾了父亲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



★对于自己,汤一介更以力持客观、自我解剖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将一生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等完整地呈现出来。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叹!



不难想见,这部中国读书人的百年缩影,其历史价值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其学术价值也定会随着一代代学人的深入体会而不断放大。


 



我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因为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的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汤一介



主编推荐

汤一介(1927.2.16~2014.9.9)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代表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大部分著作与论文已结集为十卷本《汤一介集》出版。主编有《汤用彤全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中国儒学史》(与李中华共同主编)、《中华佛教史》(与季羡林共同主编)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的编纂,竭尽全力地推动中国新时期的哲学和文化建设,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学术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精彩内容
 这篇《自序》是写在祖父将离京回乡之宣统三年六月,即是十月十日武昌起义之年,次年民国建立,清廷倾覆,正如祖父所预测“时势迁流,今后变幻不可测”之时也。在《与连方伯书》中说:“京师尘俗,时局奇变。抉伍胥之目,不可以五稔;化苌弘之血
,奚待于三祀。投老穷居,不与人事,宁可自投浊流
乎!”这说明祖父已看到局势将起大变化,而清廷已无有挽救之可能,正像他时常吟诵《哀江南》中所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情形。而祖父要求其子弟“当静以应之,徐以俟之”,“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这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应静观时局之变化,在看清形势后再决定出处;不要去急急忙忙地追求功名利禄或自弃于逸乐,当以修德进学为要旨。
我的祖父虽做过清朝的几任小官,但均在边远地区,地贫瘠而民艰苦。祖父为官清廉,遵循曾祖母之教训,据《莘夫赠公墓表》中说,祖父的母亲徐太宜人:“性严肃,寡言笑,居家俭朴,事舅姑以孝,御下以恕。勖儿子居官以清、以慎、以勤。”时朝廷之《制诰》亦谓:“徐氏乃同知衔甘肃碾伯县知县汤霖之母,淑慎其仪,柔嘉维则,宣训词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云云。我想,很可能是由于曾祖父母对祖父要求甚严,故祖父为官不敢不清廉也。自丁酉(1897)年后祖父主要是担任临时性的甘肃省乡试同考官,而癸卯(1903)年之后则以“教书授徒”为业。在《谯游图》中列举参加者“固原吴本钧、印江陈时隽”等九人,想来他的学生当不止此九人也。近二十年后(1930年)陈时隽再览阅此《谦游图》时,有一长段题词,其中说道:“师孳孳弗倦,日举中外学术治术源流变迁,与夫古君子隐居行义,进退不失其正之故,指诲阐明,纤悉至尽”云云。可见祖父也是一位教书匠,但他却也不是只教中国古书的“冬烘先生”,而亦注意当时思想潮流之变化,故在教学中常举“中外学术治术源流变迁”告之。我父亲在十五岁以前是随祖父受学,而在1908年即入当时之新式顺天中学堂,后于1911年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这当然也是祖父之主张,至少是得到祖父同意的。由此也可见祖父学术之路向。在此《谯游图》后面还有湘潭杨昭隽的题词说到“师生之谊”,江宁吴廷燮的题词中有“九夏师资,群伦效则”之语。这就是说,祖父教学授徒是他晚年的主要工作。
父亲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跋”中说:“彤幼承庭训,早览乙部。先父雨三公教人,虽谆谆立身行己之大端,而启发愚蒙,则常述前言往行以相告诫。”可知父亲有关中国历史之兴衰更替之知受教于祖父,而父亲之为人处事更是深受祖父之影响。
在《谯游图自序》中祖父说“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陈时隽题词中说其师尝以“古君子隐居行义,进退不失其正之故,指诲阐明”,可以佐证。
我想,祖父为什么常吟诵《哀江南》和《哀江南赋》,是看到清王朝大势已去,而此对读书人说“立身行己”实是最为重要之问题。《哀江南》是描述南明亡国时南京破败之情形,“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句句道出了南京当时覆亡景象。庾信《哀江南赋》写的是他丧国之痛。庾信为南方大族,原仕梁,后被派往北魏问聘,而魏帝留不使归,后江陵陷落,只得在北魏做官。该《赋》的《序》中说“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阴奔命,有去无归”等等。“宣统三年六月”,北京经八国联军之烧杀,残败之象毕露,正是清王朝将亡未亡之前夕,我祖父其时还在北京,他极思回乡终老,而尚不知何时得归田园居,其心情之痛苦可想而知。父亲用彤先生也常吟诵《哀
江南》和《哀江南赋》,我记得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胜利后大打内战之时,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他在无事之时用湖北乡音吟诵《哀江南》。其时也正处在“时势迁流,今后变幻不可测”之际,像我父亲这样的知识分子其“忧患意识”应是深深地根植于其灵魂之中吧!
我祖父大概是一位淡泊于功名利禄且不甚喜游乐的读书人,因此在他与弟子、子孙游园时仍谆谆教诲诸随者“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并且祖父把这次他与学生们的游园作为“可以收旧学商量之益,兼留他日请念之券”的一次机会。祖父毕竟仍是一
中国旧式的“士”,是一位有功名的“进士”,故仍然希望于国于民,立功立言,而扬名于世,所以在其序中说:“余维人生世间,如白驹过隙,寿之修短,夫何足言。但受中生而为人,又首四民而为士,有所
责不可逃也,有所事不可废也”,故虽“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但仍以“学不足以成名,宦不足以立业”为憾。我想,我父亲在“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这点上或颇受祖父之影响。除了这卷《颐园老
人生日谯游图》之外,我再没找到任何一件祖父留下来的东西。而父亲为什么珍藏此图,而又把它交给了我,大概正是因为父亲参加了这次游园,而且深深记住了“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吧!
P11-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