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大家庭的开端,也可以说是“前全球化时代”的肇始。2004年,当《新中文版圣经》(New Chinese Version)随着高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作为“跨世纪”版本应运而生时,再来研究这近百年圣经翻译在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嬗变,是颇为合宜的。 本文将主要讨论翻译活动的实际结果,而非理论思辨,因此致力于考察上述译文字里行间的差异,而将圣经翻译的相关理论暂置一边,亦不考虑圣经批评家或解经家们对《雅歌》的种种不同理解,以及丰富的相关文献。,但我的分析中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扎科维奇(Yair Zakovitch)的《雅歌》,2004年由沃拉格—赫尔德(Freiburg im Breisgau:Verlag Herder)书局出版,该书使《雅歌》的诠释在已有基础上更为丰富,且彰显了其文学价值,这对于从现代意义上理解那部两千年来一直作为世界文学一部分的诗歌是极其重要的;另一个例外是米歇尔·福克斯(Michael V.Fox)的《(雅歌)与埃及情歌》(The Song of Songs and the Egyptian Songs),由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本文举例并在必要时予以分析的部分内容包括如下诗节:《雅歌》第4章第1节;第7章第2至3节;第8章第6至7节。由于本文发表后几乎所有人都有机会阅读,故若非特别必要,我暂不提供这些汉语文本的英文译文。 以下缩写将用于后文提到的深文理和浅文理译本:马士曼—拉沙——《旧新约全书》(塞兰坡传教会,1822);马礼逊—米怜——《神天圣书》(英国及外国圣经协会,1823);郭实腊——《旧遗诏圣书》(1855);委办——《委办译本》(1854,1908重印);施约瑟——施约瑟浅文理译本(1902,1922新版)。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