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6.03
6.7折
¥
39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于伟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83302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3772379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是教师教育精品教材中的一本,本套教材根据*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置而整体规划,整套教材由北师大牵头,联合全国师范类高等院校,共同建设的一套作者权威、品种齐全、覆盖面广,体现新理念、适应新标准、满足新需求的精品教材。 《教育哲学》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必设课程,对师范生的培养影响较大。
作者简介
于伟,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部部长;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年来,先后主持重量、省级课题19项,发表学术论文87篇,出版《现代性与教育》《现代性的省思――后现代哲学思潮与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等著作13部,获得重量、省级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励17项。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哲学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一、哲学史简述
二、哲学的若干属性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发展演进及其不同界定
一、教育哲学的发展演进
二、对教育哲学的不同界定
第三节 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
二、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方法
第二章 教育是什么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运用“教育”的方式
一、“教育”的中西方起源
二、“教育”在日常语言和理论陈述中的不同用法
第二节 教育哲学史中关于教育的经典阐释
一、《中庸》论教育:教育即循性修道
二、柏拉图论教育:教育是理想社会的工具
三、老庄论教育:教育即回归“本真”
四、卢梭论教育:教育即“自然人”与“爱国者”之培养
五、杜威论教育:教育即生活,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
六、李泽厚论教育:教育即工具和心理本体的培育生成
第三节 教育究竟是什么:当代解读
一、对于传统“教育”的当代挑战
二、思考之再思考:教育应有的三种意味
第三章 儿童是什么
第一节 儿童与哲学家
一、儿童是个哲学家
二、对儿童的哲学教育何以可能
第二节 儿童的创造性及其教育
一、如何理解儿童的创造性
二、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第三节 图像社会中的儿童
一、世界正在进入图像时代
二、图像社会对儿童的影响
三、图像社会的儿童教育
第四节 儿童可教的人性假设与教育
一、儿童可教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立场
二、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教育
三、儿童的道德成长与教育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哲学意蕴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和结构
二、思考教育目的问题的多重维度
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的哲学理路
一、从演绎哲学角度
二、从分析哲学角度
三、从实证主义角度
第三节 对当下教育目的的哲学审视
一、对我国教育总目的的哲学审视
二、对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哲学审视
第五章 知识
第一节 什么是知识
一、知识的基本概念
二、知识的类型
三、知识的演进历程
第二节 知识与诸要素的关系
一、知识与经验、常识
二、知识与智慧、能力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呈现
一、知识在教科书中的呈现
二、知识在隐性课程中的呈现
三、知识在经典名著中的呈现
四、知识在新媒介中的呈现
第六章 学习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一、学习的本质
二、学习的目的
三、学习化社会
第二节 哲学理论与学习
一、唯理论与学习
二、经验论与学习
三、建构主义与学习
第三节 学习方式及其变革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二、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化
第七章 教学
第一节 什么是好的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反思与批判
二、“好”的教学的标准
第二节 教学方式反思
一、启发式教学反思
二、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
三、“翻转课堂”反思
第三节 教学中的自由、控制与民主问题
一、教学自由及其必要性反思
二、教学控制及其必要性反思
三、教学民主及其反思
第八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为什么必须“为人师表”
一、现实化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的不同隐喻
二、内在化的教师使命:“为人师表”的重要功能
三、对象化的教师存在:“为人师表”的关系逻辑
四、系统化的教师劳动:“为人师表”的内在结构
第二节 如何理解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历史前提
二、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
三、教师的教育权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
四、教师的教育自由:教师专业成长的追求
第三节 教师的个体教育理论
一、如何理解教师的个体教育理论
二、教师如何生成个体教育理论
第九章 班级
第一节 班级的诞生与演变
一、班级建立的哲学基础
二、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班级的诞生
三、班级的演变与教育现代性
第二节 作为场域的班级
一、班级场域中的行动者角色
二、班级场域中的交往关系
三、班级场域中的空间建构
第三节 班级管理的价值迷思
一、“共同体”中的权力与民主
二、班级经营中的规训与自由
三、班级建设中的差异与公正
参考文献
关键术语表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教师教育精品教材中的一本,本套教材根据*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置而整体规划,整套教材由北师大牵头,联合全国师范类高等院校,共同建设的一套作者权威、品种齐全、覆盖面广,体现新理念、适应新标准、满足新需求的精品教材。 《教育哲学》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必设课程,对师范生的培养影响较大。
精彩内容
《教育哲学》: 《中庸》是中国教育哲学的第一著作。《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其作者是孑L子的孙子子思。《中庸》在《礼记》中最初并没有突出的地位,随着唐宋之际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才逐渐变得重要起来。乃至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后,和《大学》一起同《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命题的主要内容。《中庸》被儒家“发掘”出来,事实上是为了应对禅宗在世界及人生意义解释力方面的挑战:《中庸》先是为佛学家所重视,借融合《中庸》扩张势力,而后又被儒家道学接过来掩去佛学的名头而扩张儒学的影响。总而言之,《中庸》作为儒家教育著作中的教育哲学著作是有其理由的,一如其涵括的天命心性的哲学味道和中庸致和的思辨取向1。《中庸》认为教育即“循性修道”。《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这是从“教”的前提角度提出了“教”从何而来和“教”的根据。天赋予人的禀赋是“性”,遵循天性而行动称为“道”,从道人手,修饰品节,这就是教化。这里可以看出思孟学派的核心思想,子思门人传及孟子,孟子就发展出了“存心养性”“修身立命”的性善论的教育学说。即人先天具备善端,后天的教育就是要扩充和完善这种善端。《中庸》承接孔子认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就是能够做到中庸,即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有分寸,能做到不偏不倚、无过而无不及,教育和学习是达到这一道德水准的手段。做到中庸或中和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条件是“诚心”,即“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3。以诚心明白事理就是天性,从内在天性出发才能认识外部世界(后来为心学所强调);由明白事理而能诚心,通过外部世界的求索以及接受教育才能做到诚心(后来为理学所强调)。《中庸》还提出了著名的学、问、思、辨、行的“为学次序”。“循性”之“性”为天所命定,后来的理学就将这种“性”发展为“天命之性”即“天理”(相对的是人的浑浊的“气质之性”),儒学就因由崇信天理而普及成为儒教。 《中庸》作为教育哲学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其着力点在“教育形式”。按照形式和内容的二分法,教育内容好比语文、数学等各学科知识,而教育形式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照的对象(当然,教育内容也有其“形式”问题,比如教育内容的选择、编排、呈现等)。教育形式主要指教育的本质、方法、手段、过程设计、实践艺术——教育哲学作为教育理论学科,它的使命中的重点不是直接进行哲学教育(否则就成了哲学通识),而在于对这种“教育形式”的哲学探讨。《中庸》即以“道不远人”、心诚则灵这样的思想,将教育理解为“儒学内容”的“自我修为”,将“学习”提到“教育本体”的层面上。尽管儒学如《论语》《孟子》都有相关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论述,显然都是一般教育理论层面的。所以,《中庸》相对于哲学和教育的一般理论而言,更是教育哲学。也难怪佛学会吸纳它而“为我所用”。 对于教育的理解还有文化上的不同。在中国古代社会,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总体上是行重于知、学重于教的。而且,中国古代使用“教”字本来就和今天不同,相对于使别人学习,“教”更是君子贤人自己修业进德的一种方式,教是学的一种方式(所谓教学相长)。所以,《中庸》中教育即循性修道,不谈教而只言学,原因即在这里。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