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宝镜·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3.43
6.0折
¥
39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清)邓复旦 撰,朱德明 校注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1795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3662033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06:医宗宝镜》清·邓复旦一生平不详一所撰。全书分四卷,其中卷一述药性,卷二列医方,卷三论诸证,卷四为脉学。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三年(1798)凌云楼刻本为底本。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06:医宗宝镜》为清代的一部综合性医书,旧题作“龙虎山张真人秘本”,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全书分为四卷,其中卷一述药性,卷二列医方,卷三论诸证,卷四为脉学,且各部分内容大都出自历代中医名著精华。其内容虽属转引荟萃,鲜有己见,然其编排自成一体,采摘广博精要,仍不失为一部医学入门及普及佳作。该书初刊于清嘉庆三年(1798),由凌云楼梓行,是为“清嘉庆三年戊午凌云楼刻本”;至清末由上海蜚英书局据初刻本石印出版发行,此即“清末上海蜚英书局石印本”(简称蜚英书局本);民国时期则出现有“民国上海文瑞楼石印本”及“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两种版本,其流传也更为广泛,传世的印本数量颇丰。
商品简介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06:医宗宝镜》清·邓复旦一生平不详一所撰。全书分四卷,其中卷一述药性,卷二列医方,卷三论诸证,卷四为脉学。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三年(1798)凌云楼刻本为底本。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06:医宗宝镜》为清代的一部综合性医书,旧题作“龙虎山张真人秘本”,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全书分为四卷,其中卷一述药性,卷二列医方,卷三论诸证,卷四为脉学,且各部分内容大都出自历代中医名著精华。其内容虽属转引荟萃,鲜有己见,然其编排自成一体,采摘广博精要,仍不失为一部医学入门及普及佳作。该书初刊于清嘉庆三年(1798),由凌云楼梓行,是为“清嘉庆三年戊午凌云楼刻本”;至清末由上海蜚英书局据初刻本石印出版发行,此即“清末上海蜚英书局石印本”(简称蜚英书局本);民国时期则出现有“民国上海文瑞楼石印本”及“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两种版本,其流传也更为广泛,传世的印本数量颇丰。
目录
卷一 药性
药性总义
诸药阴阳论
寒药性赋
热药性赋
温药性赋
平药性赋
辨制药歌
四时用药论
药用丸散论
药有六陈歌
诸药相反歌
诸药相畏歌
反畏并用论
用药活变论
五脏补泻主治
手足阴阳主治
诸经邪火主治
诸证有专治药品
君臣佐使论
配制药方论
煎药火诀论
煎药水诀论
治分标本论
服药先后论
卷二 医方
医方总义
[增附]汤头歌诀
补益之剂
发表之剂
攻里之剂
涌吐之剂
和解之剂
表里之剂
消补之剂
理气之剂
理血之剂
祛风之剂
祛寒之剂
祛暑之剂
利湿之剂
润燥之剂
泻火之剂
除痰之剂
收涩之剂
杀虫之剂
痈疡之剂
经产之剂
附便用杂方
附小儿稀痘方
[附]救荒避谷简便奇方歌
卷三 论证
病机赋
辨证秘旨
伤寒总论赋
伤寒诗
伤寒辨证诗
伤寒证治总略诗
论中风歌
论中寒歌
论中暑歌
论中湿歌
论疟证歌
论痢证歌
论咳嗽歌
论霍乱歌
论水肿歌
论宿食歌
论妇科诗
论儿科诗
论劳损歌
论死病歌
卷四 脉诀
十二经脉歌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脉诀秘传
十二经络图
脏腑正面图
脏腑背面图
心脏图
肝脏图
胃腑图
大肠腑图
小肠腑图
内容摘要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06:医宗宝镜》清·邓复旦一生平不详一所撰。全书分四卷,其中卷一述药性,卷二列医方,卷三论诸证,卷四为脉学。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三年(1798)凌云楼刻本为底本。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临证综合06:医宗宝镜》为清代的一部综合性医书,旧题作“龙虎山张真人秘本”,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全书分为四卷,其中卷一述药性,卷二列医方,卷三论诸证,卷四为脉学,且各部分内容大都出自历代中医名著精华。其内容虽属转引荟萃,鲜有己见,然其编排自成一体,采摘广博精要,仍不失为一部医学入门及普及佳作。该书初刊于清嘉庆三年(1798),由凌云楼梓行,是为“清嘉庆三年戊午凌云楼刻本”;至清末由上海蜚英书局据初刻本石印出版发行,此即“清末上海蜚英书局石印本”(简称蜚英书局本);民国时期则出现有“民国上海文瑞楼石印本”及“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两种版本,其流传也更为广泛,传世的印本数量颇丰。
精彩内容
脉分四时
何为四时之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春日脉浮,如鱼游在波,虽出犹未全浮,故其脉弦而长。夏日在肤,阳气太盛,故其脉来有力,浮大而散。秋日下肤,随阳气渐降,将欲藏去,故其脉来浮涩而短。冬日在骨,阳气伏藏,故其脉沉濡软滑。若辰、戌、丑、未四季月脉迟缓者,谓土性厚重,其脉来和缓而大。但四时之脉,虽有弦、钩、毛、石之分,然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俱带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六部内按之,又兼和缓为有胃气,此无病之脉也。若乃见弦、钩、毛、石而无和缓,此是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大抵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壮则脉大,气血微则脉小,气血和则脉平。此皆四时之别,血气之征也,业医者宜先审之。脉辨应经
以脉之大纲言之,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于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心肺之应也。盖心肺在①上,故其脉皆浮,若浮、大而散者,心也。浮、涩而短者,肺也。重手按之,脉附于肌肉之下者,阴也,脏也,肝肾之应也。盖肝肾在下,故其脉皆沉。若弦而长者,肝也。沉而软滑者,肾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脉应于肌肉之间,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胃之候也。盖脾居中州,故脉缓而大。此五脏不病之平脉也,诊视者必熟知平脉,然后可以辨病脉也。若短小而见于皮肤之间者,阴乘阳也。洪大而见于肌肉之下者,阳乘阴也。寸尺皆然,不可不辨也。取脉捷诀
以十二经络细分之,脉有浮沉,诊有轻重也。
左寸先以轻手得之,是小肠属表;后以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是心属里。心在肺下,主血脉,心脉循血脉而行,按至血脉而得为浮;稍加力,脉道粗大为大;又稍加力,脉道润软而散,此乃浮大而散,不病之脉也。若出于血脉之上,见于皮肤之间,是其浮也;入于血脉之下,见于筋骨之分,是其沉也。
左关先以轻手得之,是胆属表;后以重手如十二菽之重得之,是肝属里。肝在脾下,主筋。肝脉循筋而行,按至筋平,脉道如筝弦者为弦;又稍加力,脉道迢迢为长,此弦长不病之脉也。若出于筋上,见于皮肤血脉之间,是其浮也;入于筋下,见于骨上,是其沉也。
左尺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属表;后以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得之,是肾属里。肾在肝下,主骨。肾脉循骨而行,按至骨上得之为沉;又重手按之,脉道无力者为濡;举指来疾流利者为滑。此乃沉濡而滑,不病之脉也。若出于骨上,见于皮肤、血脉、筋肉之间,是其浮也;人而至于骨,是其沉也。
右寸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属表;后以重手如三菽之重得之,是肺属里。肺居,主皮毛。肺脉循皮毛而行,按至皮毛而得为浮;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脉道缩入关中,上半指不动,下半指微动为短。此乃浮涩而短,不病之脉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