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选择,有尊严地死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选择,有尊严地死去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2.19 4.9折 25 全新

仅1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玛丽德卢拜 (Marie Deroubaix)著,孙敏、张怡译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02416

出版时间2015-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23658621

上书时间2024-11-0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当玛丽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不可治愈时,她对我说还有一场仗要打,而她会赢得后的胜利。这场仗就是向世人讲述她的生命历程,以期有一天法国会出现一条法令,让所有人能像她那样自主地选择死亡。

她认为自己时日无多,因此急不可待地写作。她从医学文献中了解到,她只有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写作。她向她的神经科医生表达写作愿望时,医生没有直接回答她,只是说:“我有过一个你这样的病人,他也有激情写书,说完成写作大概需要个月。我告诉他,他没有这么多时间。”

我马上给玛丽买了一个笔记本。她躺在书房的床上工作,不再睡觉,彻夜不眠地写作,不停寻找更好的方式来展现我们的生活。她总爱读一些写好的段落给我听。

早上,她筋疲力尽,却从未想过停止写作,这是她至死不渝的执念。她对一切不公正的事情都愤愤不平,其中,关涉死亡的不公正在她看来更是重于一切,无法容忍。书中某些片段曾让她落泪。有时我会对她说:“躺下休息一会儿吧。”“我们去散散步吧。”……我并不是真的想让她停下笔,而是看着她形神俱碎我心里很难受。

事实上,我担心她的身体健康多过于担心她的书。我们本应更多地交流,你们将在书中读到的一些篇章,曾占据了玛丽和我本应在一起的宝贵时间。

                                                                           贝特朗· 德卢拜(作者丈夫)

导语摘要
玛丽是位事业有成的记者,岁时被发现大脑内长了个恶性肿瘤,已无法挽救。面对家人和社会的阻拦,玛丽毅然作出充满争议的决定:去比利时完成“合法安乐死”,并且决定记录下了自己生命里后个月的每一步,直至在医师的帮助下死去。本书让我们可以潜入癌症病人痛苦的深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玛丽的勇气,见证她安乐死前的复杂心路历程。本书甫一出版即引发轩然大波!深深地震撼了读者。

作者简介

作者玛丽德卢拜(),法国人,记者、设计师、媒体撰稿人,年患癌症并接受安乐死。本书是她出版的处女作,同时也是遗作,社会影响巨大,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译者孙敏,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讲师;张怡,北京大学法语系在读博士。

目录


序 言 



童话变成噩梦



不归之旅



转 向



被质疑的安乐死



拒绝受苦



对无望的抢救与化疗说“不”



写 作



我不是实验室里的动物



您肺里有一块阴影



创伤与毒品



后一次无忧无虑的聚会



回到原点



避走比利时



目 录



我的安乐死申请



人人自有奇迹



我后的夙愿



巴黎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巴黎



我大声歌唱



艰难的时刻



病情加重



我替自己挖好坟墓



你们还会爱我吗?



周三,月日



附 录



§ 关于尊严死



§ 关于安乐死


§ 相关新闻报道

内容摘要
玛丽是位事业有成的记者,岁时被发现大脑内长了个恶性肿瘤,已无法挽救。面对家人和社会的阻拦,玛丽毅然作出充满争议的决定:去比利时完成“合法安乐死”,并且决定记录下了自己生命里后个月的每一步,直至在医师的帮助下死去。本书让我们可以潜入癌症病人痛苦的深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玛丽的勇气,见证她安乐死前的复杂心路历程。本书甫一出版即引发轩然大波!深深地震撼了读者。

主编推荐
作者玛丽德卢拜(),法国人,记者、设计师、媒体撰稿人,年患癌症并接受安乐死。本书是她出版的处女作,同时也是遗作,社会影响巨大,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译者孙敏,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讲师;张怡,北京大学法语系在读博士。

精彩内容
56 岁时,我罹患肺癌。照了几次光,做了一系列检查,个月以后,我得知任何治疗都是徒劳的。我的生命已近完结。

在死之前,我就觉得自己已经死了;在一只脚踏进坟墓之前,我便仿佛已被埋葬。重重的一击。哭泣取代话语,泪水取代欢笑,痛苦取代幸福。

我想大喊:一切来得太快了!我还不够坚强,承受不了这样的厄运;我还太年轻,不曾有过战胜死亡的经历;我还来不及锻炼自己却要迎接死亡的命运—为何不让我慢慢适应生死之事!

不,我不敢相信。在我这个年纪,千千万万的人都成功逃脱了死亡的罗网,而我呢,却被困在网中……当身边的人都在对你微笑;当你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家人和可爱的孙辈们承欢膝下,你怎会想到竟发生这样的事!

…………

媒体评论
如果死亡于我们是生命尊严的表达和延续,那么,死亡面前的我们一定会淡定、从容和优雅,我们也会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事件和每一个人。

——复旦大学 生命伦理学 朱伟副教授

死,是无可回避的终点,然而在死亡的过程中,身体过程与心智过程并非同频同步。在现代社会中,当死亡被彻底剥除了集体或公共性的情境与意义,它所带来的恐惧与痛苦就完全由个体承担,并在感性体验与理性省察中益显鲜明与深重;而医学的进展尤其是医技的发达,则使得这份恐惧与痛苦转化成更为多样而漫长的身体与心智体验。因此,死亡不再是一个猝不及防的事件,而是一项需要治理的长期的个人事务:我们需要认知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死亡内涵、寻求有尊严的死亡姿态,建构不那么无聊乏味的死亡意义……这本书告诉我们,怎样为死亡而活着。

作者玛丽德卢拜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选择有尊严地死去。她从安乐死未被合法化的祖国法国去到了比利时,选择了由比利时医生实施安乐死。作者有一段话让我永不能忘:“我们会再见的,我坚信。这才是我的希望,而不是那些不得不做的治疗。只有希望能化解我的恐惧。面对虚无的恐惧,面对身体深陷寒夜的恐惧。我们所有人都会再见的。我知道。”这是她敢于去死的那份信仰。

                                                                         ——作家 张慈

这是一本向死而生的书,作者用死亡来记录生存,展现了人面对未知的*勇气,作者在选择安乐死时平淡从容的叙述仿佛再度点燃生命的尊严,告诉我们死亡其实不是这个世界上可怕的命题。

   她不是求死,而是求生。她以一个癌症病患的视角一直在寻找生命的出路。她带我们看了众多病患实例,查了诸多医学数据,让我们头脑清醒,参透不可回避的死亡真相。那么,插满管子延长生命做“纯粹生理意义上的人”?还是如她一样选择“美好的收场”?……她以生命抉择暖了“安乐死”话题。震撼于她的选择,更为生命的尊严骄傲。

                                                                         ——电台主持人小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