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39
4.0折
¥
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刘绶松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18263
出版时间2013-1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23397277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绪论
编 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一九一七一一九二一)
第一章 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
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
二统一战线和领导思想
三文学革命的倡导及其主要内容
四文学改良主义者的主张
五与封建复古主义者的斗争
第二章 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三章 倡导时期的诗歌与戏剧
一新诗的奠基作――郭沫若的《》
二其他诗人的作品
三戏剧
第二编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一――一九二七)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国内形势与文学概况
一党成立后的国内形势
二本时期文学运动的特点
三本时期的文学团体
第二章 在战斗中前进的鲁迅
一战斗的特色和历程
二战斗的武器之一――杂文
三战斗的武器之二――小说
四战斗的武器之三――散文诗、散文
第三章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与“革命
文学”的提出
一文学研究会的主张
二创造社的主张
三“革命文学”的提出
第四章 本时期的诗歌与小说
一诗歌
二小说
第五章 本时期的戏剧与散文
一戏剧
二散文
第三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七――一九三七)
第一章 在白色恐怖下向前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一政治形势与文学发展概况
二左联成立前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三左联的成立和理论纲领
四关于大众化的讨论
五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运动
第二章 思想战线上的对敌斗争
一与“新月派”的斗争
二与所谓“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三与“第三种人”的斗争
第三章 成为伟大共产主义者的鲁迅
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二后期作品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神
三永恒的光辉
第四章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一(一八九九――一九三五)
二方志敏(一八九九――一九三五)
三柔石(一九?――一九三一)
四殷夫(一九?九――一九三一)
五胡也频《一九?四――一九三一)
第五章 老根据地的文艺运动
一文学与工农兵的初步结合
二老解放区的戏剧运动
三老解放区的歌谣
第六章 本时期的诗歌
一两股逆流――“新月派”和“现代派”的诗
二为生活和战斗而歌
第七章 本时期的小说
一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
二对于现实的暴露和批判
第八章 本时期的戏剧
一戏剧运动概况
二作家和作品
第九章 本时期的报告文学与散文
一报告文学
二散文
第四编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三七――一九四五)
第一章 在民族解放旗帜下的文艺运动
一抗战爆发后的政治形势与文学概况
二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
三文学与工农兵结合
第二章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文艺界整风运动
二社会主义文学的指导方针
第三章 文艺思想领域内的批判和斗争
一“民族形式”讨论
二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斗争
三对于“主观论”的批判
第四章 本时期的诗歌
一诗歌创作概况
二时代的号角
三愤怒和讽刺之歌
第五章 本时期的小说
一小说发展概况
二工农兵斗争生活的画幅
三为民主与胜利而斗争
第六章 本时期的戏剧
一戏剧运动概况
二国统区的剧作家及其作品
三解放区的新歌剧
第七章 本时期的报告文学与散文
一报告文学
二散文
第五编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第一章 沿着文学的工农兵方向胜利前进
一迅速发展的政治形势与文学概况
二工农兵群众文艺活动
三萧军思想批判
第二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收获
一诗歌
二小说
三歌剧和话剧
四通讯报告
第三章 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
一运动概况
二作家和作品
第四章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成就
一胜利的会师
二党的关怀和教育
三重要报告
四决议、组织和宣言
附编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简述(一八九八――一九一七)
第一章 农民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一社会基础与文学特色
二文字工具改革思想的萌芽
三“新文体”和“诗界革命”
第二章 几个小说作家及其作品
一小说兴盛的原因和它的特点
二作家和作品
结语
后记
修订再版书后
内容摘要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曾是教育部委托出版的高校现代文学史教材。全书将新文学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即五四运动时期(1917-192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192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1949)。按五个时期分设五编,分别对该时期的文学运动、重要作家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加以阐述。在具体阐述中,注意突出重点,对主要作家作品做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本书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宏观概括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积极探讨了中国新文学的创作方法的历史发展进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