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9.84 5.7折 ¥ 35 全新
库存127件
作者李季,贾高见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6049
出版时间2014-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23404650
上书时间2024-11-01
前言 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
“德育怎么啦?”在社会对教育的质问中,德育问题往往首当其冲。这可以理解。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本来就处于“为首”、“为先”、“为重”的地位,更何况,注重德行乃中国之优秀文化传统,因此德育问题自然会受到更多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
一、中学德育问题与困扰
学校德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与困扰?有德育管理方面的问题,有学校德育与教学“两张皮”的困扰,有来自社会媒体文化影响的困扰,也有家校合作方面的问题。当然,更多的还是学生品德行为方面的问题。
1.成长“第1影响源”倒序的困扰
事实上,学校德育*大的困扰莫过于德育低效的问题。其中,*突出的表现是“5 2≤0”现象,即五天的学校正面教育效果被两天的校外影响抵消,造成了“0”效果甚至负效果。这是德育的老大难问题。
在青少年成长第1影响源“倒序”的背景下,即对青少年个体社会化影响*大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文化四大影响源,由原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排序程式改变为“社会大众媒介影响—同辈群体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排序程式。
“5 2≤0”现象愈演愈烈,中学阶段尤甚。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和“心理闭锁期”。青春发育期被喻为心理行为的“暴风疾雨期”,又称心理发展动荡期,其基本特征是强烈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动荡性,表现为各种心理行为的矛盾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冲突,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冲突,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冲突,理想向往与现实困惑的矛盾冲突,性意识发展与异性交往限制的矛盾冲突,等等,而且这些矛盾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
“心理闭锁期”的主要特点是,内心世界对成年人闭锁,对同龄人开放,表现为不愿意与成人沟通,而对同伴友谊十分渴求。这个时期对同伴友谊的寻求是对减少成人接触的补偿。因此,来自同龄人的“同伴压力”是这一时期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压力。在15岁左右,青少年对友谊的焦虑*高。
以初中生为例,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心理矛盾与困扰、同伴压力*强烈的“特殊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困扰主要包括:价值困扰——缺乏理想、信念、信仰;情绪困扰——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对自我形象不满;学习困扰——学业不良、升学压力和学习分化;人际困扰——社会交往的盲目性。
人们通常用8个“特殊期”来形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
具体而言,初中一年级学生面对的问题主要有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人际交往敏感、与家长有代沟、学习自信心不足、对自我的评价不完整等问题;初中二年级学生面对的问题主要有学习分化与情绪焦虑、“早恋”、自我形象设计与校规冲突、价值观的形成与文化多元性难以调和、亲子关系淡漠、心理的可塑性和敏感性与教育要求的理性化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初中三年级学生面对的问题主要有学xi负担过重与学习适应不良,理想的期望与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心理困惑和各种心身疾病如焦虑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考试恐惧症等问题。
成长第1影响源“倒序”现象,带来了德育的“乱象”:担负正面教育角色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不断萎缩,鱼龙混杂的社会尤其是媒体文化的影响成为“龙头老大”。媒体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以互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第二媒介时代”和以移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第三媒介时代”的影响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名副其实的第1影响源,它不仅影响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且影响的实效性和深刻程度也*高。
相较而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教育影响是正面的,而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良莠不齐,正负面影响通常是并存的。原来靠权威和榜样作用维持的正面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风险性和德育的复杂程度及难度都在增大。这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现象。
2.“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普遍
中学德育面临的第二道难题就是“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普遍。比如:
……
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和形成发展与社会规范要求距离越来越远,反差越来越大,而且问题越来越普遍,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我们不能不反思的现象。新加坡前国家领导人李光耀先生曾说,中国要想在21世纪有成就,就必须解决下一代有没有理想、有没有信念和能不能廉政的问题。这一论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证明富有前瞻性。
3.如何破解德育困境问题
中学德育面临的第三道难题,也是真正的难题,就是如何破解德育困境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德育问题做出真实而正确的判断、进行清晰而理性的分析,以及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对策的问题。虽然这是人们解决问题*常用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三部曲,但对德育问题“是什么”诊断的准确性,对德育问题现象“为什么”分析的正确性,以及如何解决德育“怎么办”的问题才更科学有效,需要教育者拥有先进的德育理念、理性的德育智慧和有效的德育策略。
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与研究发现,中学生心理行为中存在三个明显的“80%现象”——80%的品行问题源于学习不良,80%的学习障碍是动机性学习障碍,80%的情绪不良源自成人世界——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以“学生80%的情绪不良源自父母和教师的影响”为例。“学生80%的情绪不良源自父母和教师的影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它是一种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的沟通障碍。主要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常常以“家长”、“师长”自居(为正确化身),存在以权威和榜样产生影响作用的传统教育思维。物极必反,由此导致正面的动机产生了负面的效果。教育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亲源性心理障碍”或“师源性心理障碍”。这是一种需要纠正的教育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那么,在亲子沟通和师生沟通中,怎样做才能达到和谐有效沟通的效果呢?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是积极主动和平等尊重,我们称之为“EQ沟通”(高情感智商的沟通),这对于正处于“心理闭锁期”和“同伴压力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对成年人闭锁、对同龄人开放的,他们对同伴的友谊十分渴求,但同伴压力感明显,在师生交往、亲子沟通中逆反性很强,自尊、敏感,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和沟通障碍。这就特别需要成人们放下“师长”、“家长”的尊严和固有的思维方式,自觉成为孩子“心理上的同龄人”,以“EQ沟通”和“助人自助”的态度方式,引导和激励他们在学习和品德上进行“自我建构”,由此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二、没有“问题学生”,只有“问题行为”
德育问题,既有“影响源”方面的问题,也有“受影响体”方面的问题,更有“影响源”和“受影响体”互动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问题。
中学德育常见的问题有常规德育问题、班级管理问题、课堂行为问题、青春期情感问题、学习行为问题、心理行为问题、师生关系问题、亲子沟通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理想迷失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把德育问题等同于品行问题或学生问题。如果把学生问题和学生品行问题作为聚焦点来透视中学德育问题的话,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学生问题、学生品行问题呢?
当然,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中学德育问题是学生问题还是学生品行问题,是问题学生还是问题行为,是品行问题还是成长问题,是成长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作为教育者,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应该坚持的看法和坚定的信念是:
(1)没有“问题学生”,只有“问题行为”。“问题学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否定;而“问题行为”的关注点是相信学生的行为问题主要是成长问题,问题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着眼于从改变行为来改变学生。
(2)“问题学生”只是“问题行为”。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行为问题,有习惯问题,也有品德问题,但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困扰问题和心理行为适应问题。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学习不良引起的品行表现问题。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类型很多,有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沟通问题、行为问题、性格问题,适应问题、品行问题等。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完全等同于“品行问题”,更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归类为“问题学生”。
(3)问题行为的成因复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具有多元性、综合性的特点,既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媒体文化和社会影响方面的原因,更有成长过程中的不适应或自我困扰方面的原因。
然而,在每一个教育者的心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篇独特的诗篇和感人的故事,各有各的风景与精彩,也各有各的困惑与烦恼。成长总伴随问题,问题与成长如影随形,它是成长的伴侣,也是成长的向导。发现了问题,才能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了解成因,才能对症下药,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对策。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始终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
(4)改变问题行为,必先改变学生的自我期待。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们深深懂得并信守这样的教育信条:改变一个学生,先要改变他的自我期待。学生的自我期待受老师“美丽眼神”的感应。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告诉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待。基于学生的问题行为大都是成长问题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等待的心态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用研究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
(5)改变问题行为,重要的是改变自己。播撒阳光要先拥有太阳。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会通过改变态度方式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智慧型的教师不是直接改变学生,而是通过影响学生,让他们自己改变自己。教师要学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转变学生,要让学生好好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好好学习。“教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应牢记,这是为师从教的一条永不过时的定律。
三、寻找中学德育问题的“杠杆解”
在解决中学德育问题的对策上,过去经常采取的是“经验式”的问题解决思维导向。毋庸置疑,经验具有实效性、操作性,然而,经验毕竟是“过去的故事”,具有时效、情景的局限性,未必能够登上“今天的客船”。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是对规律的把握,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审时度势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因此,我们主张采取把经验化为理念的“理念导向式”问题解决思维导图模式,“把经验化为理念—把理念化为原理—把原理化为策略—把策略化为技术—把技术化为行动”。
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得很有趣、很感人、很恰当,才能有效抵达人的心灵。这需要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教育自觉。具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教育自觉的教师,善于把经验化为理念,把理念化为原理,把原理化为策略,把策略化为技术,把技术化为方法。
把经验化为理念是一种抽象思维,把理念化为原理是一种逻辑思维,把原理化为策略是一种联想思维,把策略化为技术是一种具象思维,把技术化为方法是一种行动思维。我们习惯于转变学生。事实上,转变自己才是转变学生的*有效的策略。转变自己,*关键的是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本书对下面各章介绍的中学德育问题,采取的正是“理念—原理—策略—技术—行动”的思维程式,在明确的德育理念指导下,对“案例情景”(德育问题)进行“问题分析”和性质定位,进而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班会活动”、“心理辅导”等,然后实施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这是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式、心路历程和实践行动的体系。各个环节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形成一体。
实施“理念导向”解决中学德育问题思维程式的关键,是要找到解决德育问题的“杠杆解”。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这里所说的“杠杆解”,就是寻找支点——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采取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使问题迎刃而解。
什么是中学德育问题的“杠杆解”呢?
我们首先要找到“杠杆解”的支点——“杠杆点”。
中学德育问题的“杠杆解”是由解决德育问题的一系列“杠杆点”组成的。德育问题“杠杆解”至少包括理念杠杆点、原理杠杆点、策略杠杆点、技术杠杆点和行动杠杆点五大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杠杆点。
理念杠杆点是德育问题“杠杆解”的导航系统,其功能是指引解决德育问题的方向;原理杠杆点是德育问题“杠杆解”的制导系统,其作用是分析、诊断、定位真实情况和案例情景中解决德育问题的关键点、确定破解思路和进行过程的效果监控;策略杠杆点是德育问题“杠杆解”的线路系统,其功能是选择解决德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与载体;技术杠杆点是德育问题“杠杆解”的措施系统,其作用是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实际情景中的德育问题;行动杠杆点是德育问题“杠杆解”的实施系统,其作用是通过实际行为来达成解决德育问题的目标。
1.理念杠杆点
思想决定行为,观念影响行动。构成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的第1杠杆点,是教育者头脑中的德育理念。具体地说,就是教育者的“德育问题观”及由此派生的“学生成长问题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态度、情绪、意志、行为等都是理念的派生物。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明确树立正确的“德育问题观”和“成长问题观”,从生命成长过程和引导生命健康成长的价值取向上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成长总是伴随着问题和“试误”,教育者要用宽容之心和积极的心态去悦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就像“铅笔头上的橡皮擦”一样,要允许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
2.原理杠杆点
......
3.策略杠杆点
......
4.技术杠杆点
......
一个中心
办法总比问题多。
两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