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 秦陵与兵马俑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30.9
5.2折
¥
59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戚嘉富
出版社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35250
出版时间201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23256705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秦陵与兵马俑》(作者戚嘉富)分别从秦始皇、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秦陵陪葬品四个方面解读秦陵与兵马俑,《秦陵与兵马俑》深入地介绍了这位伟大帝王的生平、功绩与影响,展现了秦始皇陵的宏伟与神秘,展示了兵马俑与其他陪葬品的庞大与精致。现在,就让我们亲临骊山脚下渭水之滨的秦始皇陵,一层层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千古一帝”的风采。
目录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始皇政绩秦始皇陵皇陵的选址皇陵的修建皇陵的布局皇陵的防盗体系秦陵兵马俑偶然面世的奇迹地下军阵各种兵俑秦陵中的其他陪葬品铜车马兵器铜水禽
内容摘要
《秦陵与兵马俑》(作者戚嘉富)分别从秦始皇、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秦陵陪葬品四个方面解读秦陵与兵马俑,《秦陵与兵马俑》深入地介绍了这位伟大帝王的生平、功绩与影响,展现了秦始皇陵的宏伟与神秘,展示了兵马俑与其他陪葬品的庞大与精致。现在,就让我们亲临骊山脚下渭水之滨的秦始皇陵,一层层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千古一帝”的风采。
精彩内容
战国(前475-前221)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周王朝的权势被进一步削弱,各方诸侯之间的攻伐战争不断。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广袤土地上,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发生的战争从未间断过。战争的规模和作战方式也
在不断变化,步兵、骑兵和弓弩兵逐渐成为作战的主力,而在作战的实力和技巧上,秦国逐渐占据优势地位。
秦王赢政亲政之后,凭借着前代的积累,国力达到了鼎盛。赢政开始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计划。在此时,虽然秦国的军事力量比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力量都要强大,但同时要面临其他六国的“同仇敌忾”,而以秦朝的国力是不能与联合起来的六国相抗衡的。此时,赢政展示出一位杰出战略家的智慧,采用了“远交齐燕,近攻赵韩”的攻略,防止六国联合。
公元前236年,赢政派秦国大将王翦和杨端率30万秦军进攻赵国,利用优势兵力迅速占领了上党郡(今山西省东南部)及河间地区。
第二年,秦军又攻下赵国的几座重要城池,赵国军队阵亡十余万人。
公元前228年,秦军兵临赵都邯郸城下,不到3个月便攻克了邯郸。
弱小的魏国和燕国很快被秦所
灭。此时,秦国面临的最大敌人便是齐、楚。从齐、楚两国的实力比较来看,楚远比齐强大,齐国军力虽然相对较弱,但国力雄厚。如若先攻齐,免不了要和较强大的楚同时发生恶战,而且秦国还很有可能遭受齐、楚两军的夹击。有鉴于此,赢政便采取了“集中主力打击主要敌人”的战略一攻楚。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将李信率20万秦兵伐楚,旋即兵败。公元前224年,赢政改派王翦率领60万大军出征伐楚。王翦吸取了李信“轻敌冒进”导致失败的教训,坚守营盘拒不出战。在营寨里面的秦军养精蓄锐、积蓄斗志。公元前223年,时机成熟。秦军犹如野兽般奔入楚营。楚军大败,楚国灭亡。
楚亡之后,齐国独木难支,一
战即溃。齐国也灭亡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完成了自己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君”或“王”。到了战国后期,秦国和齐国的君主曾一度称“帝”。
一统天下之后,赢政以为过去的“君”、“王”、“帝”等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地位和伟
大功绩,便根据“三皇五帝”(远古时期帝王的简称)创造出了“皇帝”这个新头衔,寓意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从秦朝赢政开始,“皇帝”这个尊号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延续了2000多年。赢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寓意“最开始的皇帝”。为了维持
千朝万代的家族统治,秦始皇还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不休。
“皇帝”称谓的出现,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暗含了两层意思。其一,君权神授。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尊崇地位是上天给予的,“皇帝”意指天地。“皇帝”一词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而皇帝自己则是代表天地来行使人世问的统治权。其二,反映了秦始皇不满足于做人间的统治者,还想要“长生不老”,成为无所不能的神。借“皇帝”的称号,秦始皇神化了自己的君权。
为了彰显“君权神授”,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如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自秦始皇开始,只限定皇帝专用。此外,在文字中不能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书写的文件上逢“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来顶格书写。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感。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行政机构。此外,秦始皇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诸侯混战、
割据的教训,废除了前代的分封
制,改行郡县制。他把治下的国家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赢政灭亡六国,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但这并未标志着秦军的征战已经结束。
匈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由弱到强。匈奴人趁秦灭六国无暇顾及北方的时机,在首领大单于的带领下,攻占了北方的广阔地区。秦国的都城成阳(今陕西省成阳市)面临严重的威胁。
与此同时,地处五岭之南的百越也逐渐强大起来。百越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在春秋战国时期,百越就曾多次与中原诸国交战。因此,百越对秦的统一和政治的稳定,同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使统治长治久安,秦朝必须对这两股政治军事势力给予打击和征服。相比较而言,匈奴的势力较百越更强,于是秦始皇采用了“先弱后强、先远后近”的征战方针,决定首先平定南越。
公元前218年,50万秦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双方对峙达三年之久。在对峙过程中,秦军的兵力补充和粮草供给问题突出。为了扭转战略颓势,秦始皇决意开凿灵渠。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监御史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灵渠。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
如此一来,秦军的粮饷就能络绎不绝地运到岭南前线,攻越的秦军将士得到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公元前214年,秦军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旋即击溃了敌军防线,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征服南越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这支生力军农忙时耕种土
地,以解决粮草问题;农闲时进行操练,保持军队战斗力。亦兵亦农的秦军为维护岭南的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秦始皇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屯兵和移民与当地的越族人共同生活、通婚、繁
衍后代,安定了岭南。P2-1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