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38.86 4.6折 ¥ 85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周启星 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67224
出版时间2013-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5元
货号23261436
上书时间2024-11-01
为了缓解乃至解决资源危机给人类生产、生活及其生存环境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和压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资源循环科学原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原理的探索并加以应用和工程实施,来克服和解决各种资源问题,涉及自然资源、材料、化工、生态、环保、社会、经济和管理等各个领域。由于它旨在追求资源损失、环境污染少和生态破坏小的目标,其重要性日益明显,并起到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2007年6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并挂靠在南开大学,对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工作起到了推动、强化和领导的作用。为了全面应对资源危机,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10年首次批准全国部分高校设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专业(专业代码:080218s),并于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为了适应新专业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求,2011年8月初,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会上提出了该新专业新教材编写要服务于新专业建设需要、编写分工要发挥各家所长和着眼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建议;同时,本着开放和创新原则邀请业内专家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会议还初步确定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编写指导原则、编写分工及编写时间节点等事宜,形成了新教材编写思想共识。经过各位同仁一年半的努力,至今已顺利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本书共分10章。第1章介绍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目前现状与发展趋势,阐述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义、学科来源与其学科体系;第2~3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资源循环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工程技术基础;第4~8章,为资源循环利用及其技术各论,包括工业原材料和废旧部件产品循环利用及其技术、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及其技术、能源循环利用与低碳技术、基于生物质的资源循环利用及其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及其技术;第9章,介绍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工程与实践;第10章,为资源循环的人文科学部分,涉及资源循环经济评价与管理。各章作者分别为:第1章,周启星、华涛、刘维涛;第2章,李凤祥、周启星;第3章,焦刚珍、秦松岩;第4章,戴铁军、崔素萍、席晓丽、王志宏;第5章,任京成;第6章,沈伯雄;第7章,刘莹、刘汝涛;第8章,周明华;第9章,钱庆荣、许兢;第10章,邵超峰、鞠美庭。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环境保护部以及化学工业出版社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时间和专业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我们殷切希望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对本书提出批评指正和进一步改进的建议,为促进我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继续深入该领域的科学研究而共同努力。
编者2013年1月于天津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资源与资源危机
一、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资源的特点与属性
三、资源问题与危机
第二节 资源循环利用
一、资源循环利用与废物资源化
二、资源循环利用现状与趋势
三、资源循环利用对策及发展前景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资源循环利用
一、采矿活动与资源循环利用
二、工业生产与资源循环利用
三、农业活动与生物资源循环利用
四、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作用
第四节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一、学科定义与相关概念
二、学科来源与其体系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四、研究现状与历史回顾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战略目标
六、前景与展望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资源循环科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资源循环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资源循环科学的生态学基础
二、资源循环科学的化学化工基础
三、资源循环科学的地学基础
第二节 减量化与多重利用原理
一、理论基础
二、“3R”原则
三、实施清洁生产
四、实例分析
第三节 基于产业循环的资源利用原理
一、理论基础
二、绿色设计
三、生态工业系统建设的总体策略与生态工业园区
四、资源循环利用模型分析
第四节 资源循环利用经济学原理
一、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二、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
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利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资源循环工程技术基础
第一节 资源循环工程技术应用与发展
一、固体废物资源化形式
二、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
三、医疗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四、城市固体废物(MSW)循环利用技术
五、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六、农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技术
第二节 资源循环过程分离技术
一、概述
二、分子蒸馏分离技术
三、萃取分离与逆流分配技术
四、沉淀与结晶分离技术
五、色谱分离技术
六、膜分离技术
七、新分离技术
第三节 资源循环工程物理处理技术
一、概述
二、破袋技术
三、气流分选技术
四、滚筒筛技术
五、振动筛技术
六、磁选技术
第四节 资源循环工程物化处理技术
一、概述
二、混凝技术
三、絮凝技术
四、吸附技术
五、气浮技术
六、氨吹脱技术
七、电解技术
八、离子交换技术
九、离子对萃取脱色技术
十、膜分离技术
第五节 资源循环工程生物技术
一、概述
二、生物质利用技术
三、沼气发电技术
四、生物质气化技术
第六节 资源循环生态工程技术应用与发展
一、概述
二、太阳能利用技术
三、风能利用技术
四、海洋能利用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工业原材料和部品循环利用技术
第一节 废旧部件产品再制造技术
一、概述
二、再制造工艺
三、再制造技术
第二节 贵金属材料循环利用技术
一、概述
二、金的回收
三、银的回收
四、铂的回收
五、钯的回收
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循环利用技术
一、概述
二、水泥基材料循环利用技术
三、玻璃材料循环利用技术
四、陶瓷材料循环利用技术
第四节 废轮胎循环利用技术
一、概述
二、废轮胎直接利用
三、废轮胎间接利用
第五节 废塑料循环利用技术
一、概述
二、前处理技术
三、再使用
四、机械处理再生利用技术
五、化学循环利用技术
六、焚烧供能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工矿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工矿业固体废物利用现状与发展
二、工矿业固体废物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矿山废渣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一、矿业固体废物的组成
二、矿业固体废物的性质
三、尾矿的综合利用
第三节 钢铁冶金废物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一、高炉渣
二、钢渣
三、铁合金渣
第四节 化工废物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一、硫酸渣
二、铬渣
三、磷石膏和磷渣
四、电石渣
五、其他化工废渣
第五节 燃料废物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一、粉煤灰
二、煤矸石
三、锅炉渣
第六节 废旧电子产品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一、废电池
二、电子废物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能源循环利用与低碳技术
第一节 节能减排
一、基本概念
二、节能减排几个方面
三、我国能耗基本情况
四、我国节能减排成效
第二节 热能循环与二次能源回收利用
一、热能循环
二、钢铁行业二次能源回收利用
三、水泥行业二次能源回收利用
四、化工过程能源回收利用
第三节 农村能源循环利用模式与技术
一、概述
二、农村能源的基本特征
三、农村能源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生物质能源循环利用模式
第四节 能源利用中的低碳技术
一、概述
二、燃烧前脱碳技术
三、燃烧中脱碳技术
四、燃烧后脱碳技术
五、CO2的封存和处置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生物质的资源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第一节 农产品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一、概述
二、生物质气化技术
三、农业废弃物好氧堆肥技术
四、生物燃料乙醇技术
五、农村沼气发酵技术
六、其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第二节 林产品与林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一、概述
二、薪炭林繁育技术
三、生物质热裂解技术
四、生物质直接液化技术
五、生物质固体燃料成型技术
六、其他林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第三节 海产物与渔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一、概述
二、微藻生物柴油技术
三、渔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
四、渔业废弃物再次利用技术
第四节 生活垃圾有机组分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一、概述
二、生活垃圾好氧堆肥技术
三、生活垃圾厌氧发酵技术
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
五、其他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技术
第五节 医院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一、医疗废物定义及分类
二、医疗废物的特点及处置方式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水资源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第一节 水资源概述
一、水资源的概念
二、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三、水资源利用现状
四、水资源危机及解决途径
五、水资源再生利用及其意义
第二节 污水回用及其技术
一、概述
二、污水再生利用的途径
三、污水循环利用的处理技术
四、污水循环利用实例介绍
第三节 雨水循环利用及其技术
一、概述
二、雨水收集技术
三、雨水的净化
四、雨水循环利用示范工程介绍
五、雨水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地下水利用及其污染修复技术
一、概述
二、地下水净化与污染修复技术
三、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对策
第五节 海水和苦咸水利用及其技术
一、概述
二、海水的直接利用技术
三、海水淡化技术
四、海水化学资源利用
五、苦咸水的利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与实践
第一节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一、概述
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三、资源再生利用
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建设案例
第二节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一、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二、国际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
第三节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历程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途径
三、中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践
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案例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一、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述
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历程
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估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现状
五、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案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资源循环评价与管理
第一节 资源循环价值评估
一、资源循环价值的经济学概念
二、资源循环价值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三、资源循环价值评估的基本内容
四、资源循环价值的核算方法及指标体系
第二节 资源循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性
一、资源循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二、资源承载力评估
三、资源生产力评估
四、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评估
第三节 资源循环利用理论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二、资源循环利用途径
三、循环型社会建设
四、循环型工业园建设
五、循环型企业建设
六、循环经济水平评估
第四节 资源循环管理
一、资源循环型管理模式
二、国际资源循环管理制度
三、中国资源循环管理制度
思考题
参考文献
为了缓解乃至解决资源危机给人类生产、生活及其生存环境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和压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资源循环科学原理和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原理的探索并加以应用和工程实施,来克服和解决各种资源问题,涉及自然资源、材料、化工、生态、环保、社会、经济和管理等各个领域。由于它旨在追求资源损失、环境污染少和生态破坏小的目标,其重要性日益明显,并起到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2007年6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并挂靠在南开大学,对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工作起到了推动、强化和领导的作用。为了全面应对资源危机,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10年首次批准全国部分高校设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专业(专业代码:080218s),并于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为了适应新专业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求,2011年8月初,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会上提出了该新专业新教材编写要服务于新专业建设需要、编写分工要发挥各家所长和着眼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建议;同时,本着开放和创新原则邀请业内专家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会议还初步确定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编写指导原则、编写分工及编写时间节点等事宜,形成了新教材编写思想共识。经过各位同仁一年半的努力,至今已顺利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本书共分10章。第1章介绍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目前现状与发展趋势,阐述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义、学科来源与其学科体系;第2~3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资源循环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工程技术基础;第4~8章,为资源循环利用及其技术各论,包括工业原材料和废旧部件产品循环利用及其技术、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及其技术、能源循环利用与低碳技术、基于生物质的资源循环利用及其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及其技术;第9章,介绍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工程与实践;第10章,为资源循环的人文科学部分,涉及资源循环经济评价与管理。各章作者分别为:第1章,周启星、华涛、刘维涛;第2章,李凤祥、周启星;第3章,焦刚珍、秦松岩;第4章,戴铁军、崔素萍、席晓丽、王志宏;第5章,任京成;第6章,沈伯雄;第7章,刘莹、刘汝涛;第8章,周明华;第9章,钱庆荣、许兢;第10章,邵超峰、鞠美庭。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环境保护部以及化学工业出版社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时间和专业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我们殷切希望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对本书提出批评指正和进一步改进的建议,为促进我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继续深入该领域的科学研究而共同努力。
编者2013年1月于天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