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厘清生活禅修困惑 分享超越极限的修行体验)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4.69
3.9折
¥
38
全新
库存368件
作者(英)丹津.葩默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ISBN9787807094586
出版时间2012-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2810684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言
导语摘要
????《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是丹津?葩默的经典演讲合集。作者基于多年修行体悟,为读者阐释在禅修中应对止观、觉知与心性抱持的正确知见,厘清了佛教系统中上师、金刚乘与观想的意义;并善于运用生动的譬喻和清澈的洞见,打破许多人对于禅修和佛教的错误观念以及对生活的迷思,让人们时刻保持觉知,以清明的心活在当下。?此外,针对女性在佛教中的角色与定位,《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也以专文讨论,并期待引起人们的正视。
作者简介
叶文可,祖籍福建,目前居住加州,从事写作近20年。创作与翻译图书十余种。
曾以长篇小说《菩提树下》获1987年台湾中山文艺奖,中篇小说《风景》获1997年台湾一重要日报的文学奖项。近年沉潜心境,从事翻译。作品有《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慈悲》《智慧的能量》《不说再见的灵魂》以及介绍本书作者的《雪洞》等。
丹津·葩默,西方著名比丘尼、女瑜伽士,194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20岁时到印度旅行并遇到她的上师,1964年成为西方第一批比丘尼。1976—1988年间,作者曾在喜马拉雅山的洞穴中闭关修行12年,后来英国知名记者维琪·麦肯基为其撰写《雪洞》一书,使她的事迹广为人知。自1992年起,丹津·葩默应世界各地邀请巡回演讲,并为兴建比丘尼院和成立女性国际闭关中心募捐。
目录
推荐序:湖滨沉思
译后语:清澈如水的声音
作者序
第一章?西方女瑜伽士
第二章?动机与修行
第三章?戒与三学
第四章?六道
第五章?女性与修道
第六章?奢摩他?D?D止
第七章?毗婆舍那?D?D观
第八章?觉照力
第九章?西方人的难处
第十章?施受法
第十一章?心性
第十二章?心灵导师的角色
第十三章?金刚乘
第十四章?观想本尊
名词解释
道久迦萨林比丘尼寺计划
内容摘要
????《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是丹津?葩默的经典演讲合集。作者基于多年修行体悟,为读者阐释在禅修中应对止观、觉知与心性抱持的正确知见,厘清了佛教系统中上师、金刚乘与观想的意义;并善于运用生动的譬喻和清澈的洞见,打破许多人对于禅修和佛教的错误观念以及对生活的迷思,让人们时刻保持觉知,以清明的心活在当下。?此外,针对女性在佛教中的角色与定位,《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也以专文讨论,并期待引起人们的正视。
主编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精彩内容
我必须承认,在一个禅中心演讲,我有点心虚,尤其禅师正坐在我的身边!当我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因为我知道你们大部分的人,尤其是跟随禅师修行的人,并不需要听我说什么。但是昨晚我灵机一动,想到今天早上可以谈谈“动机”——为什么我们会来这里修行。
根据大乘传统,有三种修习佛法的基本动机。第一,我们觉察生
活中总有些事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油膏里总是有只苍蝇。即使人们有美丽的家、亲密的关系、符合自己期待的儿女、非常喜爱的工作,总归一句话,所有的事情似乎都是完美的,但是还是会觉得生命里少了些什么。大部分人的困难都是属于有形的,还有许多来自童年或前世的心理问题影响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以至于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不会觉得舒服。所以,我们寻找使生活变得容易些的方法,赋予生活一点意义,使它比较可以忍受。有些人学习佛法,是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减轻压力,让我们觉得好过一些,也就是说,寻找更多内心的平静和更多的了悟,基本上是希望它能够使世俗生活变得更好。
正如成功的心理治疗,佛法的确能帮助我们适应每日生活和人际关系。
有些人学佛是希望使生活更有趣,获得兴奋的经验,但这种希望很快就会消失了。昨晚,我们讨论到迷幻药使人们走入佛道,尤其在20世纪60和70年代。迷幻药文化的确扩展了心灵,让人们发现另一
个世界,但是服用过多迷幻药后,会对寻找兴奋的经验上瘾,老是希望发生点什么事情,这是另一种对享乐的执着。有些人认为这属于心灵的状态,但它根本一点也不具灵性。如果禅坐几天,没有兴奋的事情发生,这些人很可能就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而完全放弃。
第一阶段纯正的学佛动机来自对“人生是苦”的认识,我们了解到只创造愉悦的外境并不能消除内心的饥饿,这种动机在学佛中算是最粗浅的层次。不久,我们觉悟到不论多么平和快乐,生活还是非常不安全,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今天很健康,明天可能就生病了;今天和所爱的人在一起,明天他们可能逝世了,今天拥有美好安定的工作和美丽的房屋,明天可能因失业付不起贷款和利息,而变得无家可归。我们发觉自己的情况有点像是住在大监牢里。
我曾经做过类似的梦。我梦见我在一所巨大的监牢里,那里有许多层楼和房间。有些层的房间像顶楼套房,非常奢华,充满享乐的人群,其他楼层则像地牢似的,人们在其中受折磨。但不论是住在奢华的楼层,还是在底层受折磨,它终究是监牢,人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到什么地方,因为这里没有真正的自由。
在梦中,我来回踱步想着:“我们一定得离开这个监牢。我们必须离开。”我告诉许多人:“这个地方太可怕了,我们都被牢牢困在这里,一定要想办法离开。”有些人说:“嗯,是的,这是监牢,但是还不错,相当舒适,住这里没问题。”其他人说:“嗯,对,我们希望离开,但是太困难了,从来没有人可以出去。”虽然我和许多人说,但是很难找到愿意离开的人。
我们终将知道,不论到什么地方去,不论身在什么样的情况,我们永远都是不安全的。不论是今生还是来世,我们永远不知道会发生
什么事情。今生非常短暂,来世呢?将到什么地方去?于是,我们培养第二种动机——永远脱离轮回,到达涅槃。从这个观点看来,涅槃是最终的皈依,我们再也不必回来,可以停留在涅槃境界。它是超越思想的,所以无法想象,但是我们可以发愿和亲证,今生就可以证得。
所以,许多佛教徒一定会有的第二个动机就是,更加努力以求永远脱离轮回。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发愿。
但是,接下来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谁能离开轮回。表面上我们看起来像是独立自主的小水珠,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无法取一粒小水珠,而留下其他的水珠,因为我们其实都非常密切地互相关连,都是一面大网的一部分,不可能取出一缕线而不牵动整个结构。如同一个古老的比喻,我们全部陷落在一个广大的沼泽中,它浓稠、泥泞又肮脏,我们都希望离开,回到坚固干净的土地上,所以我们不断努力把自己拉拔出来。好,我们出来了,虽然沾了些泥巴,但是还好。
接着我们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回过身说“诸位,很抱歉,我真的很难过,你们还陷溺在沼泽中。我已经出来了,所以,你们继续努力吧,或许最后也能出来”,然后扬长而去?父母可不可能把陷溺的孩子留在沼泽中,说“嗯,孩子们,很抱歉,但是我非走不可了”。你能够
留下自己的父母、丈夫、妻子、兄弟、姊妹、密友,而只救自己吗?
如果你在一栋失火的房间里,你会留下孩子、父母和里面所有的人而逃走吗?有些人跑进去,只为了救他们的狗。一旦我们知道所有生命累生累世都曾经是自己的孩子、父母、朋友、丈夫、妻子,我们是不可能将他们抛在身后的。这是以传统的方式来观察事情。我们之所以站在岸上,是因为只有站在这个地方,才能够把他人拉拔出来。如果我们仍然陷溺在沼泽中,即使希望帮助他人也是无能为力的;如果在那种情况下试着帮助他人离开,只会随他们愈陷愈深。所以如果想有效地利益他人,我们首先一定要站在坚实的土地上。P33-36
媒体评论
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