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演化视角的中国企业衰退问题研究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8.7
6.0折
¥
4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肖红军 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11302
出版时间201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0967370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许多中国企业经历了或正在经历“成功之后的衰败”,“倒U曲线”成为大量中国企业成长的演化路径。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转型的进一步深入、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和融入全球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个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模糊性和不断增多战略不连续性的生存环境,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从今日的成功陷入明日的衰退之中。本书以民营企业为例,基于共同演化的思想对中国企业衰退的内涵、成因与来源、机理与过程、影响与效应、治理策略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企业衰退是微观共同演化和宏观共同演化的共同结果的论断,构建了中国企业衰退研究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在深刻剖析组织惯性引发中国企业出现“成功悖论”的内在机理和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衰退的先应式治理模式和后应式治理模式,强调政府在企业衰退治理中应扮演“服务者”、“援助者”和“监督者”的三重角色。
作者简介
肖红军,湖南郴州人,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工程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要从事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成长和信息产业方面的研究,曾经主持和参与了多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五节 研究创新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组织衰退研究文献述评
节 有关组织衰退内涵的文献研究
第二节 有关组织衰退来源与成因的文献研究
第三节 有关组织衰退机理与过程的文献研究
第四节 有关组织衰退影响与效应的文献研究
第五节 有关组织衰退治理的文献研究
第六节 有关民营企业衰退的文献研究
第七节 有关企业衰退研究文献的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衰退研究的整合框架及理论基础
节 诠释企业衰退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企业衰退研究的传统理论基础
第三节 企业衰退研究的共同演化视角
第四节 基于共同演化视角的企业衰退研究整合框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型时期中国民营企业衰退的外部成因与来源
节 民营企业衰退的现状、外部成因与来源总述
第二节 民营企业衰退的外部成因与来源之产业环境变化
第三节 民营企业衰退的外部成因与来源之宏观环境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型时期中国民营企业衰退的内部成因与来源
节 民营企业衰退的内部成因与来源之领导者因素
第二节 民营企业衰退的内部成因与来源之战略因素
第三节 民营企业衰退的内部成因与来源之资源/能力因素
第四节 民营企业衰退的内部成因与来源之机制因素
第五节 民营企业衰退的内部成因与来源之企业文化因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转型时期中国民营企业衰退的机理与过程
节 民营企业衰退成因的深层次分析
第二节 民营企业衰退的形成机理分析
第三节 民营企业衰退的演进过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转型时期中国民营企业衰退的影响与效应
节 民营企业衰退对组织个体的影响与效应
第二节 民营企业衰退对产业环境的影响与效应
第三节 民营企业衰退对宏观环境的影响与效应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转型时期中国民营企业衰退的治理策略
节 民营企业衰退治理之先应式模式
第二节 民营企业衰退治理之后应式模式
第三节 政府在民营企业衰退治理中的角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许多中国企业经历了或正在经历“成功之后的衰败”,“倒U曲线”成为大量中国企业成长的演化路径。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转型的进一步深入、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和融入全球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个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模糊性和不断增多战略不连续性的生存环境,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从今日的成功陷入明日的衰退之中。本书以民营企业为例,基于共同演化的思想对中国企业衰退的内涵、成因与来源、机理与过程、影响与效应、治理策略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企业衰退是微观共同演化和宏观共同演化的共同结果的论断,构建了中国企业衰退研究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在深刻剖析组织惯性引发中国企业出现“成功悖论”的内在机理和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衰退的先应式治理模式和后应式治理模式,强调政府在企业衰退治理中应扮演“服务者”、“援助者”和“监督者”的三重角色。
主编推荐
肖红军,湖南郴州人,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工程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要从事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成长和信息产业方面的研究,曾经主持和参与了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