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2.69 3.3折 ¥ 3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陈红 著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7833246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28541271
上书时间2024-10-24
序
1913 年,鲁迅用“周逴”的笔名在《小说月报》第 4 卷第 1 号上发表了文言小说《怀旧》。杂志主编恽铁樵在小说中做了十处共计八十九字的评点,在小说后又附上了三行五十七字的「 焦木附誌 」。一般认为,这是有关鲁迅文艺活动早的文字。也有学者认为,鲁迅于 1918 年以小说《狂人日记》和《随感录》开启其新文学事业,故“鲁迅研究学术史应当以《狂人日记》和《随感录》的早反响和评论为开端”①,即 1919 年 2 月《新潮》杂志第 1 卷第 2 号署名为“记者”(傅斯年)的《书报介绍》。该文中有推介《狂人日记》的如下字句:“就文章而论,唐俟君的《狂人日记》用写实笔法,达寄托的(Symboligm)旨趣,诚然是中国近来篇好小说。”然 而,就世界范围而言,早的鲁迅评介并非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于中国的东邻日本。1909 年 5 月 1 日,也就是鲁迅结束留日回国的四个月前,在评论家、哲学家三宅雪岭主编的半月刊《日本及日本人》(1907—1945 年)第 508 号的《文艺杂事》记事中,有如下记述:“在日本,有很多人购买欧洲小说阅读,虽然未必一定是受此影响,但来自中国的青年们也渐渐开始读起来。现有居住于本乡、年方二十五六岁之周姓中国兄弟,饱读英德两语的泰西作品,他们计划在东京出版印刷定价三十钱的《域外小说集》,并销往中国,现已出版了册。译文当然是汉语。中国留学生们一般喜欢阅读俄国的那种具有革命性和虚无性的作品,接下来是德国和波兰等国的作品,而唯独不太关心法国作品。”①至少在目前,这条记事应该是已知的全世界早介绍周氏兄弟的公共媒体文字。早发现并向学界披露这则记事的是中国学者所熟悉的日本的鲁迅研究者——藤井省三教授。
从 1909—2019 年,广义上的鲁迅研究已经拥有一百一十年之久的历史了。由于众所周知的诸种原因,鲁迅研究早已成为超越单纯文学而深刻介入各种社会性、政治性话语体系的公共议题,代代相继、循环不断的再生产,使鲁迅研究成为积累体量及研究阵容庞大,同时实质性创新突破越来越艰难的研究领地之一。在鲁迅研究的整体格局中,比起文学家、思想家或知识者鲁迅,翻译家鲁迅及其翻译作品研究是大家公认的薄弱板块。理由其实简单明了:既然是翻译,就必然要以两种(或以上的)语言体系及其涉及的综合性背景知识为起点,直接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本本身及其复杂的转换互动关系,“归宿语”(目的语与“出发语”(源语)一体两面的不可分割性及其技术性特质,使得单一母语文本(译文文本)阐释的“自由”受到制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想象叙事”空间,要随时面对翻译特有的“外语—汉语”结构及其派生的系统知识的质疑,研究者的语言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已成为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条件。可以说,鲁迅翻译研究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鲁迅研究者自身存在的短板,即理解和把握鲁迅翻译作品外语源语的能力不足。鲁迅翻译作品的绝大部分(包括直译和转译)——约 80%译自日语文本,鉴于国内外语教育的现状,对一般的鲁迅研究者来说,理解和处理日语源语文本显然存在着很多实际困难。
曾有研究者就鲁迅翻译研究发表过直截明快、触及问题实质的见解,本人对之深有同感,现摘录于此:鲁迅翻译理论研究的很多成果“都是属于‘述学’性质的,即对鲁迅翻译理论的介绍”“比较抽象、空泛、缺乏深度,既没有联系鲁迅翻译实践的实证研究,又不能由此辐射到鲁迅的文学创作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在翻译观上也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不能真正理解并阐发鲁迅翻译理论的特别之处,对于鲁迅翻译理论所存在的局限也缺乏发现”。至于作为“本体”研究的鲁迅翻译作品研究则“为薄弱”。“鲁迅的翻译在鲁迅文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鲁迅本人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简单的事实,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继续确认和论证这一简单的事实,而是对鲁迅的翻译进行具体的研究,研究外国文学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对鲁迅发生影响的,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实现的。把鲁迅所翻译的译本和原本及转译本进行对读,我们可以说这是基础性的工作,但鲁迅翻译文学研究现在需要的就是这种实证性、基础性的研究。”可以说,上述看法既真切反映了文章作者深表忧虑的鲁迅翻译研究现状,又敏锐地切中了现实问题的要害。
针对鲁迅翻译研究的现状,尤其是鲁迅翻译研究中源语的长久缺席,陈红的这本书可谓来得正当其时。作为一位年轻的日语专业教师,同时作为一个开始尝试学习并研究鲁迅的青年学者,陈红首次在鲁迅翻译的主要源语——日语的视域下,对鲁迅日文翻译的诸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完成了一次富有意义的跨界实践,为拓展鲁迅翻译研究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如果说以往的同类研究基本是用“汉语”这个单一视角对垒“日语+汉语”结构的鲁迅翻译,那么本书就是以“日语+汉语”的双重视角自然、平衡地对应和观照鲁迅翻译的两个内在系统,不再只用“一条腿跳跃”。于是,透过“日语源语”的视角系统,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原来一直被遮蔽的一路风景。
陈红毕业后一直从事高校日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她既是日语达人,又对日本社会文化有很多深入了解,在对本书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她曾专程赴日访学半年,利用其自身的有利条件,发掘、搜集并研读了很多重要的日文原版资料,进而在日语源语视域中对鲁迅翻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考察,显示出本书不同于以往研究的鲜明特色。本书开篇考察的是“鲁迅日文水平究竟如何”这样一个令人深感兴趣的问题。以往的研究者大抵以“鲁迅精通日语”之类笼统地指称鲁迅的日语,或者引用内山完造、松本龟次郎等日本人的回忆一言以蔽之。不同于过去那种缺乏根据、暧昧含糊的感觉式叙说,本书以鲁迅用日语写成的作品和鲁迅的日文翻译作品为考察材料,从词汇、语法、句子及篇章这几个不同层面,对源语本和汉译本进行逐一统计、比较和考察,呈现了鲁迅在日语表述和日语理解两个方面的能力形态结构。在翻译本体层面,作者通过对两套文本的精密比较,确认了留日时期鲁迅的翻译与晚清翻译家的翻译相近,即都有“译意”的特点,但鲁迅同时还多了一些直译精神。对于历来为人们议论甚至诟病的直译和“硬译”问题,作者从严格的翻译视角出发,确认鲁迅的翻译在整体上以词汇为主要翻译单位,尤其是在处理日语原文中的长修饰语表达时,以词汇为单位进行双语转换,以图保留原文语势,易形成译文中词汇与词汇按原文次序排列但缺乏语义关联的硬译形态。这些从翻译专业视角进行的具体分析,呈现了鲁迅翻译的语言文体结构,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说服力。在同一路径上,作者对“鲁迅直译观与日本语境的关系”的探讨也非常有意义。对此,作者提出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日语本身的语言特性(汉文训读法和汉日语序的相似性);另一个是鲁迅留学的明治时期所流行的直译风潮(特别是文体形式的直译),直接制约影响了鲁迅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搞不清楚这两个因素,那么关于鲁迅翻译的叙说都不免是隔靴搔痒的虚空议论。在另外两个有关“鲁译日语源本”和“鲁译序跋来源”的小节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源语资料调查,整理确认了日语源本的各种信息,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事实”。对于“鲁译序跋来源”,过去人们往往不区分自主写作与借用的差异,简单地将这些序跋视为鲁迅自己的“创作”,但事实并非如此。陈红的考察证明,鲁迅使用的日语源本所附序跋其实是鲁迅写作翻译作品序跋的重要材料来源。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面对“事实”问题,耐心实在地弄清楚“事实”形态结构及来龙去脉,是所有实践行为链条的逻辑起点。有了这个前提,才能有后续的符合事实的合理阐释和评价。
作为一个青年学者的探索性研究成果,本书自然也存在着种种不足和遗憾。在对鲁迅整体世界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之下,如何使论证、论述更加缜密充分且富有张力,如何在完成“翻译”这个兼具思想性和技术性的议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理论发现等,确乎都有不少的提升空间。但无论如何,在日语源语视域下尝试系统探讨鲁迅的翻译问题,无异于为鲁迅翻译研究打开了另一扇窗,新的风景由此可以呈现、延伸和扩展。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值得给予充分肯定和关注。后,还需赘言几句。本书系陈红博士根据其学位论文增补修订而成,故本篇序言的执笔者原本应该是陈红的导师,也是我的同事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高宁教授,但不巧高宁教授的健康出现状况,遂由我代笔完成。所幸“鲁迅与明治日本”恰好是我多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我亦参加过陈红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深知其意义所在,故极愿意将其推介给学界同人和诸位读者,并衷心期待她的下一阶段研究能有进一步的深化和飞跃。我想这应该也是高宁教授的愿望。
是为代序。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潘世圣
2019 年 5 月 26 日于上海闵行樱桃河畔
《日语源语视域下的鲁迅翻译研究》着眼于鲁迅翻译研究,从鲁迅译介作品*多的源语——日语出发,对鲁迅译作进行一番实证研究,厘清鲁迅翻译面貌,澄清前期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全书共分为五章:*章“鲁迅日文水平考”;第二章“鲁译日语源本考”;第三章“鲁迅日文译作的翻译特点”;第四章“鲁迅直译观与日本语境的关系”;第五章“日语语境下的鲁迅文学译介”。
《日语源语视域下的鲁迅翻译研究》着眼于鲁迅翻译研究,从鲁迅译介作品*多的源语——日语出发,对鲁迅译作进行一番实证研究,厘清鲁迅翻译面貌,澄清前期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全书共分为五章:*章“鲁迅日文水平考”;第二章“鲁译日语源本考”;第三章“鲁迅日文译作的翻译特点”;第四章“鲁迅直译观与日本语境的关系”;第五章“日语语境下的鲁迅文学译介”。
陈红,浙江绍兴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日语系副主任,日中翻译文化教育协会理事。曾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外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目 录
绪 言
一、研究对象 003
二、前期研究 005
三、研究内容 014
四、研究方法及意义016
章 鲁迅日文水平考019
一、从日文作品看鲁迅的日文表述能力028
二、从译作看鲁迅的日文理解能力061
三、本章小结 100
第二章 鲁译日语源本溯源101
一、鲁译日语源本概述 103
二、两篇鲁译安特莱夫源本考 124
三、本章小结142
第三章 鲁迅日文译作的翻译特点 145
一、从“译意”说看早期鲁译特点——以《月界旅行》为例 147
二、从翻译单位看鲁迅的直译与“硬译”特点161
三、本章小结 179
第四章 鲁迅直译观与日本语境的关系181
一、鲁迅直译观的语言学基础 185
二、鲁迅直译观与日本翻译思潮192
三、本章小结215
第五章 日语语境下的鲁迅文学译介217
一、鲁译序跋来源考219
二、翻译与女师大风潮255
三、本章小结 272
第六章 结 语 273
附 录 277
附录一 鲁译源本列表279
附录二 鲁译序跋中参考域外文献资料的篇目309
附录三 正文未及的鲁译序跋参考域外文献具体文本 312
附录四 部分鲁译日语源本书影 318
参考文献 325
后 记343
《日语源语视域下的鲁迅翻译研究》着眼于鲁迅翻译研究,从鲁迅译介作品*多的源语——日语出发,对鲁迅译作进行一番实证研究,厘清鲁迅翻译面貌,澄清前期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全书共分为五章:*章“鲁迅日文水平考”;第二章“鲁译日语源本考”;第三章“鲁迅日文译作的翻译特点”;第四章“鲁迅直译观与日本语境的关系”;第五章“日语语境下的鲁迅文学译介”。
陈红,浙江绍兴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日语系副主任,日中翻译文化教育协会理事。曾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外来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