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64.03 4.0折 159 全新

库存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有贵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54058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9元

货号28511205

上书时间2024-10-2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与1949年前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发展,都是在国家工业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国家工业化需要乡村发展的支撑,这影响着乡村发展的政策选择。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为实现赶超发展,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工业化快速推进,其发展辐射带动了乡村的发展,也在长时期内积累了农民物质利益保障不充分、乡村主要限于发展农业的产业结构,乃至形成和固化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基于中国已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历史性重大结构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原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开启了乡村改革发展的征程。经过努力,当代中国乡村发展能力、功能拓展等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积累了从实际出发促进乡村发展的弥足珍贵的经验。



导语摘要

本书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从制度、体制、工农关系、技术等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变迁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全书把农村经济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变迁进行考察,突出历史变迁,突出规律性,史论结合。该本书作为套书一种,是通过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若干专题研究,阐述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于贯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的要求、对于在国内外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我们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至关重要。



作者简介

郑有贵:男,1963年生,四川广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工业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先后在农业部农业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工作,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等法律、政策、发展规划的调研、草拟和专家咨询。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2002-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首席研究员。所著《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分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和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目录

绪论乡村发展演进、突破和经验
一、乡村发展的阶段性演进1
二、乡村发展的重大突破20
三、乡村发展的历史经验28
章农业社会的乡村发展
节乡村发展的历史问题与发展目标选择/ 40
一、乡村发展的历史问题41
二、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起点41
三、农业社会乡村发展目标选择44
第二节以土地改革促进乡村发展的路径/ 44
一、土地改革的抉择45
二、土地改革的政策选择50
三、土地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变革59
四、土地改革对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影响62
第三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64
一、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64
二、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72
第二章国家工业化战略下的乡村发展
节国家工业化与乡村发展目标/ 76
一、国家工业化与乡村发展的双重使命76
二、国家工业化战略下乡村发展目标的选择77
三、农业养育工业政策取向的确立80
第二节以计划经济为内核的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83
一、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产品统派购的路径改造小农经济84
二、以人民公社的乡村发展路径93
三、以二元户籍管理和就业制度保障农业对工业的支持102
四、倡导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应对农业投入
不足的问题104
第三节政府与农民互动下乡村发展政策的微调/ 113
一、集体经济、计划经济下的个体经营和集市贸易113
二、农民对包产到户的探索123
三、城乡二元产业政策与乡村“五小”工业的反反复复128
四、对农民抵触开展意识形态的教育132
第四节城乡二元结构与乡村困境/ 136
一、工农业发展失衡137
二、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138
三、农业的两次大波折139
四、乡村困境143
第三章向工业化中期迈进时期的乡村发展
节乡村发展目标调整/ 145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部署145
二、乡村发展目标的调整146
三、农业养育工业政策的重大调整149
第二节以赋权与放活为内核的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155
一、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重塑农户经济155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重构农业经营模式169
三、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172
四、探索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民就业和人口的非农化177
五、实行政社分设和村民自治,重构乡村治理结构183
六、实施扶贫开发,破解贫困问题191
第三节结构转换与二元结构的初步破解/ 193
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转换193
二、农业素质的提升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改变195
三、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善196
第四章进入工业化中期的乡村发展
节统筹城乡发展与乡村发展目标调整/ 199
一、统筹城乡发展和重中之重指导思想的确立199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提出200
三、乡村发展目标的调整205
四、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取向的确立206
第二节以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转变为内核的乡村发展路径
探索/ 212
一、取消农业税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213
二、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加大对乡村的支持219
三、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227
四、壮大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内核的县域
经济231
第三节乡村快速发展/ 241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并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242
二、乡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45
三、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和乡村社会事业发展252
第五章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节新发展理念下乡村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调整/ 259
一、新常态下乡村发展任务260
二、新发展理念下乡村发展的使命262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267
第二节探索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路径/ 273
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74
二、推进乡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77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283
第三节美丽乡村建设和功能的拓展/ 291
一、美丽乡村建设291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功能的拓展297
三、脱贫攻坚301


参考文献/ 308
后记/ 310



内容摘要

本书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从制度、体制、工农关系、技术等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变迁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全书把农村经济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变迁进行考察,突出历史变迁,突出规律性,史论结合。该本书作为套书一种,是通过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若干专题研究,阐述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于贯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和中共中央提出的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的要求、对于在国内外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我们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至关重要。



主编推荐

郑有贵:男,1963年生,四川广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工业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先后在农业部农业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工作,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等法律、政策、发展规划的调研、草拟和专家咨询。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2002-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首席研究员。所著《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分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和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精彩内容

早在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历史是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历史研究,博古通今,特别是总结中国自己的历史经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中国完成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已经引发国内外对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历史研究的热潮,我们应该早做准备,提前发声、正确发声,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占领和引导宣传舆论阵地。
作为专门研究、撰写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机构,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社会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会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一起,从2014年就开始策划出版一套总结新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学术丛书。经过多次研讨,在2016年5月终确立了编撰方案和以我为主编的研究写作团队。从2016年7月至今,研究团队与出版社合作,先后召开了7次编写工作会议,讨论研究内容和方法,确定丛书体例,汇报写作进度,讨论写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听取学术顾问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反复讨论大纲、改稿审稿并终定稿。
这套丛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年经济与社会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史学论著。这套丛书共14卷,分别从经济体制、工业化、区域经济、农业、水利、国防工业、交通、旅游、财政、金融、外贸、社会建设、医疗卫生和消除贫困14个方面,研究和阐释新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这套丛书从策划到组织团队再到研究撰写专著,前后历时5年,这也充分反映了这套丛书各位作者写作态度的严谨和准备工作的扎实。从14个分卷所涉及的领域和研究重点来看,这些问题都是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有些是非常薄弱的研究环节。因此,作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功过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的史学论著,这套丛书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新时代的关系,这些论述不仅有助于提高“四个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而且可以为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历史借鉴,这是丛书追求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的艰苦奋斗,70年的壮丽辉煌,70年的世界奇迹,70年的经验教训,不是一套丛书可以充分、完整展示的,但是我们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史学工作者,有责任、有激情去反映它。谨以这套丛书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祝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照亮世界,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媒体评论

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路径的探索形成、发展能力的提升、功能的拓展,不是孤立展开的,而是受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一是生产力层面的因素,二是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体制因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乡村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向工业化中期迈进、进入工业化中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个时段。新中国就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促进乡村发展和振兴进行了探索,其中在如何基于当时的历史任务和历史条件,处理好尊重农民精神与顶层设计、对乡村的“取”与“予”、乡村服务城市与乡村振兴、主体主导与多元互补发展等重大关系所积累的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历史启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