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常培文集:第二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罗常培文集:第二卷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8.54 3.7折 77 全新

仅1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均

出版社山东教育

ISBN9787532826834

出版时间2008-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7元

货号9787532826834

上书时间2024-10-2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其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的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越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
罗常培先生的思想和学术至今还在润溉着一代代学人,甚至他在当时对学人的告诫,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罗常培文集》的出版对于总结这位文化大师的学术成果,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思想,传承他的优良学风,给中国语言学史保留一份里程碑式的学术文献,推进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
《罗常培文集(第2卷)》为“罗常培文集”系列第2册,包括唐五代西北方音;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两部分。

目录
唐五代西北方音
  自序
  PREFACE  
  一  本篇所用的几种材料
  甲  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
  乙  藏文译音《金刚经》残卷
  丙  藏文译音《阿弥陀经》残卷
  丁  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残卷
  藏文字母与各家所用罗马字对照表
  戊  注音本《开蒙要训》
  现代兰州、平凉、西安、三水、文水、兴县的方音
  附:敦煌写本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八页
  二  从敦煌汉藏对音写本中所窥见之唐五代西北方音
  甲  声母
  这种声母系统与《切韵》声类的异点
  声母的六组二十九类
  p组声母表第一
  t组声母表第二
  c组声母表第三
  ts组声母表第四i
  k组声母表第五
  ·组声母表第六
  全清混入全浊与声调的关系
  全浊声母是否送气
  ’b、’d、’g的音值
  y与三四等的关系  
  乙  韵母
  韵母系统在四种藏音中的异同
  韵母的二十三摄五十五韵
  二十三摄与等韵十六摄的比较
  a摄韵母表第一
  0摄韵母表第二
  e摄韵母表第三
  i摄韵母表第四
  u摄韵母表第五
  ai摄韵母表第六
  ei摄韵母表第七
  au摄韵母表第八
  eu摄韵母表第九
  on摄韵母表第十
  in摄韵母表第十一
  an摄韵母表第十二
  in摄韵母表第十三
  an摄韵母表第十四
  en摄韵母表第十五
  on摄韵母表第十六
  ab摄韵母表第十七
  ib摄韵母表第十八
  ar摄韵母表第十九
  ir摄韵母表第二十
  ag摄韵母表第二十一
  eg摄韵母表第二十二
  og摄韵母表第二十三
  鼻收声一矗消变的条理
  鱼韵同脂之支微的通转
  “山”“臻”两摄的入声收声
  声母对于韵母的影响
  重写元音的字多属上声
  合口洪音与合口细音的混合
  入声的收声-b、-d、-g是否-p、-t、-k的替代音
  一等[Q]元音与二等[a]元音的混合
  《大乘中宗见解》译音本与对音本的时代先后
  评财津桃溪的《敦煌出土汉藏对音材料与韵镜之比较》
  三  从《开蒙要训》的注音中所窥见的五代敦煌方音
  甲  声母
  这种材料所表现的声母特点
  唇音组第一
  帮、并互注例
  以非注敷例
  非、奉互注例
  唇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舌音组第二
  端、定互注例
  泥、来互注例。
  舌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齿音组第三
  知、照互注例
  照、澄互注例
  以澄注知例
  以穿注彻例
  以娘注日例
  精、从互注例
  以邪注心例
  以从注澄例
  以照注从例
  以彻注清例
  以清注穿例
  以审注心例
  以邪注禅例
  齿头音四等与舌上音正齿音的混淆
  齿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牙音组第四
  见、群互注例
  以匣注疑例
  以疑注群例
  溪、匣互注例
  见、溪互注例
  见、匣互注例
  以见注影例
  牙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喉音组第五
  以匣注晓例
  以喻三等注喻四等例
  喉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这一系声母的五组二十二类
  乙  韵母
  这一系韵母的特点
  歌摄第一
  以歌注夹例
  歌摄的同音互注字
  模摄第二
  模摄的同音互注字
  齐摄第三
  庚、青互注例
  庚、清互注例
  以清注青例
  以庚注耕例
  以庚注齐例
  以庚注祭例
  以清注齐例
  青、齐互注例
  齐摄的同音互注字
  脂摄第四
  脂、支互注例
  支、之互注例
  以之注脂例
  以之注微例一
  脂、鱼互注例
  之、鱼互注例
  支、鱼互注例
  以鱼注微例
  脂摄的同音互注字
  虞摄第五
  虞、支互注例
  以虞注脂例
  以微注虞例
  以鱼注虞例
  以虞注尤例
  虞摄的同音互注字
  哈摄第六,皆摄第七
  以泰注哈例
  以泰注灰例
  佳、皆互注例
  眙皆两摄的同音互注字
  豪摄第八
  以豪注肴例
  宵、萧互注例
  豪摄的同音互注字
  侯摄第九
  侯摄的同音互注字
  覃摄第十
  以谈注覃例
  覃摄的同音互注字
  侵摄第十一
  侵摄的同音互注字
  以庚注侵例
  寒摄第十二
  以删注寒例
  以删注山例
  元、仙互注例
  以先注元例
  仙、先互注例
  寒摄的同音互注字
  痕摄第十三
  以谆注魂例
  痕摄的同音互注字
  登摄第十四
  以登注蒸例
  登摄的同音互注字
  江摄第十五
  江摄的同音互注字
  以东注江例
  以觉注江例
  东摄第十六
  东(一等)、冬互注例
  东(三等)、锺互注例
  东摄的同音互注字
  合摄第十七
  以合注盍例
  以狎注洽例
  以业注怙例
  以盍注怙例
  合摄的同音互注字
  缉摄第十八
  以侵注缉例
  曷摄第十九
  以屑注薛例
  曷摄的同音互注字
  迄摄第二十
  以质注迄例
  迄摄的同音互注字
  德摄第二十一
  以麦注陌例
  以锡注陌例
  以昔注锡例
  德、陌互注例
  以职注陌例
  职、昔互注例
  以职注锡例
  德摄的同音互注字
  铎摄第二十二
  以铎注药例
  以觉注烛例
  以药注烛例
  铎摄的同音互注字
  屋摄第二十三
  以德(合口)注屋(一等)例
  屋摄的同音互注字
  鼻收声消变的扩大
  丙  声调
  调值在方音中的参差现象
  《开蒙要训》中关于声调的错综注音
  以平注上例
  以上注平例
  以上注去例
  以去注上例
  以平注去例
  以去注平例
  《开蒙要训》中关于浊上变去的注音
  以浊上注去例
  以去注浊上例
  李涪《刊误》中关于浊上变去的旁证
  附李涪的事迹
  总结
  误读与存疑的注音
  从《开蒙要训》的押韵考证本书的年代
  四  唐五代西北方音与现代西北方音的比较
  甲  声母的比较
  (1)全浊声母的演变
  (2)舌上音与正齿音的混并
  (3)摩擦音清浊的混并  
  (4)明、泥、疑三母的读音
  (5)齿头音与牙音的腭化
  乙  韵母的比较
  (1)鼻收声的消失
  (2)人声收声的消失
  (3)一等[Q]与二等[a]的区别
  (4)模、鱼、虞的演变
  (5)声母对于韵母的影响
  总结
  藏文写法与实际语音之异同
  (a)藏文写法同而实际语音未必同者
  (b)实际语音同而藏文写法微异者
  (c)由藏文写法可以窥见音变先后者
  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声系及其演变
  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韵系及其演变
  《唐蕃会盟碑》中之汉藏对音
  一  这种材料中所有的汉藏对音
  (a)右侧唐朝官名跟人名的藏音
  (b)左侧吐蕃人名的汉音
  (c)碑阳的藏译汉音
  (d)碑阴的藏译汉音
  二  这种藏汉对音的音韵条理
  声母的条理
  声母对音中的几个特例
  以全字对前缀音例
  以透母对lh例
  以见对rg例
  以来对r例
  以照对c‘例
  以群对k例
  韵母的条理
  韵母对音中的几个特例
  有声无韵例
  连诵例
  以阳韵对阴韵例
  这种韵母条理与其他四种汉藏对音的比较
  从这种音韵条理推测其他四种汉藏对音的先后
  附五种汉藏对音声母比较表
  五种汉藏对音韵母比较表(甲)
  五种汉藏对音韵母比较表(乙)
  五种汉藏对音韵母比较表(丙)
  附录一  汉藏对音《千字文》与《切韵》音及六种现代西北方音的比较
  附录二  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索引
  附录三 《大乘中宗见解》藏音索引
  附志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
  序
  一、绪论
  二、周秦韵部与两汉韵部的分合
  三、两汉韵部分论
  1.阴声韵  
  2.阳声韵  
  3.入声韵  
  四、两汉韵部之间通押的关系
  1.西汉时期  
  2.东汉时期  
  五、汉代四声的类别
  六、汉代的方音
  1.杨雄《方言》和汉代方言的地理区域
  2.汉代古书注解中所指出的方音现象
  七、个别方言材料的考查
  1.《淮南子》
  2.《急就篇》
  3.司马相如、王褒、杨雄的韵文  
  4.《易林》
  5.班固、傅毅等的韵文
  6.《论衡·自纪篇》
  7.张衡、蔡邕的韵文
  8.《释名》
  9.总的说明  
  八、两汉诗文韵谱
  1.韵谱总说  
  (1)材料的范围和材料的取舍
  (2)摘录韵字的问题
  (3)分别韵部的一些问题
  2.韵谱编排的方法
  3.两汉诗文韵例
  4.韵谱
  阴声韵
  I.之部
  2.幽部
  3.宵部
  4.鱼部
  5.歌部
  6.支部
  7.脂部
  8.祭部
  阳声韵
  9.蒸部
  10.冬部
  11.东部
  12.阳部
  13.耕部
  14.真部
  15.元部
  16.谈部
  17.侵部
  入声韵
  18.职部
  19.沃部
  20.药部
  21.屋部
  22.铎部
  23.锡部
  24.质部
  25.月部
  26.盍部
  27.缉部
  附:两汉诗文韵字校记
  九、《淮南子》、《易林》韵谱
  1.《淮南子》韵谱
  (1)之部
  (2)幽部
  (3)宵部
  (4)鱼部
  (5)歌部
  (6)支部
  (7)脂部
  (8)微部
  (9)祭部
  (10)蒸部
  (11)阳部
  (12)东部
  (13)耕部
  (14)真部
  (15)谆部
  (16)元部
  (17)谈部
  (18)侵部
  (19)职部
  (20)沃部
  (21)药部
  (22)铎部
  (23)屋部
  (24)锡部
  (25)质部
  (26)衍部
  (27)月部
  (28)盍部
  (29)缉部
  2.《易林》韵谱
  (1)之部
  (2)幽部
  (3)宵部
  (4)鱼部
  (5)歌部
  (6)支部
  (7)脂部
  (8)祭部
  (9)蒸部
  (10)东部
  (II)阳部
  (12)耕部
  (13)真部
  (14)元部
  (15)侵部
  (16)职部
  (17)沃部
  (18)药部
  (19)屋部
  (20)铎部
  (21)锡部
  (22)质部
  (23)月部
  (24)盍部
  (25)缉部
  十、附录
  1.《史记·自序》分韵
  2.《汉书·叙传》分韵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3.两汉诗文作家籍贯生卒年表  

内容摘要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其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的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越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
《罗常培文集》是罗先生用毕生心血凝结而成的研究硕果的集中呈现。
《罗常培文集(第2卷)》为“罗常培文集”系列第2册。
《罗常培文集(第2卷)》为“罗常培文集”系列第2册,包括唐五代西北方音;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两部分。

精彩内容
 在本篇所用的四种汉藏对音材料之外,据我所知还有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建立在拉萨的《唐蕃会盟碑》以及伯希和所搜集的《汉藏对译语汇》(No.2762背面)跟另外一种《汉藏对音佛经》(No.2046)。关于《长庆会盟
碑》的译名问题,我将另以专题来讨论;至于后两种材料,我这次在北平会到伯希和先生,已然承他允许把原件的照片寄给我研究。倘使在最近的将来能够实现,或许可以使我把现在所讨论的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圆满一点,我在这里应该预先声谢!
敦煌石室所藏的《开蒙要训》,司坦因得到两种:(一)大中五年辛未三月二十三日学生宋文献诵,安文德写;(二)书于不知名佛经之背,“蒙”作“朦”,后唐清泰二年二月十五日②。伯希和也得到两种:(一)不注音本(No.2487);(二)注音本,天成四年九十(?)八日敦煌郡学士郎张口口口(No.2578)③,可见这本书在当时是很流行的。考《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虽然都没有著录此书,而藤原佐世的《日本现在书目》却把它收入小学类,列在晋顾恺之《启蒙记》、王义《小学篇》的后面,梁周兴嗣《千字文》的前面,而注云“马氏撰”,自此看来,就无疑地可以断定它是东晋与齐梁之间的东西,并且由押韵的情况还可以把它提早到宋齐以前(详下文)。这四种写本里以注音本最有价值,所以刘半农先生特别把它收入《敦煌掇琐》中辑,并且说:“此篇可贵之处,不在本文而在所注之音。”①我所以能展转利用这个材料,不能不感谢刘先生的辑录跟提示!从这本书的尾题来看,如果那个敦煌郡学士郎张某就是注音的人,那么这些注音所代表的当然就是后唐明宗时代(天成四年即929)的敦煌方音了。所以专就时代跟地方的确定讲,这种材料比那几种汉藏对音的文件还要贵重的。不过,这本书里的注音一共有437对,其中拿同音字互注的倒有185对,另外还有讹误不可识的三对,误读的六对,音理难通或有讹误的两对,实际上可以供我们从对音的错综处考见当时方音状况的,不过有241对罢了。我根据这一点材料,却也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例如,梗、蟹两摄的“对转”,止、遇两摄的旁通,都跟《千字文》的藏音相合,然而声母一方面却变得很厉害。因为照这些注音的合并情形看,不单全浊声母已然露了消变的朕兆,甚至于连“齿头音”的四等也已经有混入“舌上”、“正齿”的趋势了。如果这种现象可以代表五代时候的敦煌方音,那么,我们从声母的系统就可以推断《干字文》的藏音所代表的要比《开蒙要训》的注音较早。
羽田亨最初假定《千字文》的藏音是代表中唐以前的敦煌流行音②,虽嫌太早一点,然而无论如何绝不会是五代时候的东西,马伯乐把它当做第十一世纪初叶的写本,当然可以不攻自破了。
从上面所述的四种汉藏对音材料,我们已然可以约略考见唐五代间的西北方音系统,而《开蒙要训》的注音可以代表后唐明宗时代的敦煌方音尤其没有疑义。所以,我们如果要想知道这一系方音演变的历程,最好再拿它的直接后代音作一番比较。可惜我们现在对于西北方音还没有系统地调查过,不单对于现代敦煌音找不到精切的材料,就是它的邻近音也无从寻觅。幸而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后面所附的《方音字典》还记了兰州①、平凉两种甘肃方音,不得已而思其次,我们只好拿它作为比较的材料。另外还有几种陕西、山西的方音韵尾鼻声也有消变的现象,而且文水、兴县的鼻声母也跟四种汉藏对音所代表的有类似的变化,所以我又附列西安、三水②、文水、兴县四种方音以资参证。虽然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可是总比拿北平音作比较要有意义得多,因为经过这一番比较,我们已然可以约略推知唐代的西北方音还能保存《切韵》音类的一大部分,从五代起渐渐有变成近代西北方音的倾向了。 在第一章里所叙述的几种藏译汉音的写本,大概都是吐蕃占据陇西时代为学习汉语的方便而作的,所以应该是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到唐宣宗大中五年(857)之间的东西。从发现的地域看,它们所译写的语言
似乎就是当时沙州或沙州附近流行的方音。从音韵的系统看,《千字文》跟
《大乘中宗见解》相近,《阿弥陀经》跟《金刚经》相近;后一系保存-n收声跟清浊的分界,而韵母分类有的离《切韵》稍远;前一系消失了一部分-n收声,并且清浊的分界也渐渐起了变化,而韵母分类却有些跟《切韵》较近,所以当时译音者的写法差异似乎比时代差异大。不过《阿弥陀经》比较最
早,《大乘中宗见解》比较最晚,大概是可以决定的了。我为列表的方便起见,姑且拿《千字文》的音系作纲领而拿其余三种来比较,其中有跟《千字文》的声母或韵母不同的,就写作斜体字以资识别。这四种写本的全部材料大概都归纳在六组声母表跟二十三摄韵母表里,关于这一部分方音的系统以及从《切韵》音到唐代西北方音的演变,阅表即可自明,遇有说明的必要时,才在表后作总括的讨论,否则恕不赘叙。P28-4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